一、有關矛盾的古詩古言
關于矛盾的名言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
〔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主義》就辯證法的固有性質而言,矛盾進展乃是一切事物的真實的平質,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有限世界的法則。〔德〕黑格爾:《小邏輯·邏輯學》矛盾,一切辯證法的源泉。
〔德〕馬克思:《》對立在每一時刻都重新產生,又在每一時刻被消除。對立在每一時刻這樣一再產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運動的最后根據。
〔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生命在于矛盾,在于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德〕歌德:《浮士德》一切活的東西之所以區別僵死的東西,就是因為它本身本質包含著矛盾的本原。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哲學著作選集》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的根源。〔德〕黑格爾:《大邏輯》矛盾推動生活前進,而活的矛盾要比人的理智對它的最初感覺更豐富、更多種多樣、更富有內容。
〔德〕黑格爾,引自《列寧回憶錄》對立是存在物的本原。〔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引自《西方哲學原著選讀》所有的事物由不同的對立面構成。
〔德〕尼古拉:《有學問的無知》在一座森林里面你找不到兩片完全彼此相同的樹葉。〔俄〕托爾斯泰,引自《》矛盾不單純被認為僅僅是在這里、那里出現的不正常現象,而且是在其本質規定中的否定物,是一切自己運動的根本,而自己運動不過就是矛盾的表現。
〔德〕黑格爾:《邏輯學》每一枚徽章都有它的反面。〔意〕,引自蒙田《隨筆》一個銅板一定有兩面。
〔西〕埃切加賴:《偉大的牽線人》有光明就有陰影。〔英〕博恩:《諺語手冊》多中有少,少中有多,甜中有酸,惡中有善。
……長一分智慧也即長一分愚蠢,失中有得,得中有失。〔美〕愛默生:《論文集第1輯·論補償》一張薄紙也可分正反兩面,箭垛也都能兩邊承受羽箭。
一方面事情取決于人的策劃籌謀,一方面上天早把命運鑄就。哪里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筆,一張紙上寫盡這兩層道理?一朵花兒表面看來無比鮮艷,仔細看時卻有扎人的刺兒尖尖。
有時一串葡萄看來尚未熟透,但品嘗起來或許香甜可口。饑餓確實使人虛弱無力,但凈化了積食,又對身體有益。
既然世事如此,有反有正,你切莫一味固執,而應遷就順應。〔波斯〕內扎米:《蕾莉與馬杰農》再美好的白晝也會有黑夜,/夏日的盡頭是寒冷的冬天/欣慰之后必有痛苦,/憂愁跟歡樂寸步不離。
〔英〕喬·李洛:《來自西爾維亞的歌》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日〕諺語事物因其對立面而明顯。
〔波斯〕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有鎖,就必定有鑰匙。〔老〕諺語危險隨時在威脅著人的身體,不幸總是隨在幸福的腳跟后,會合同別離聯系在一起,一切存在的東西都不能永存不朽。
〔印〕《五卷書》時代分為兩天,這一天是安全,/另一天卻充滿恐怖。/生活有兩面,這一面是幸福,另一面卻是痛苦。
〔阿拉伯〕《》要使得好與壞調和,是一件最難的事情,——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發現好與壞總是在一起,——同樣,悲與歡也總是結合在一處,——看到惡的地方也總能看到善。〔印〕泰戈爾:《戈拉》凡沒有自己的對立者的事物就不能有運動。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許多新的發明和新的辦法都產生于兩種彼此對立的思想的激烈斗爭之中。〔日〕高橋浩:《眼皮底下的發明》沒有矛盾就沒有進步。
吸引和排斥,理智和激情,傷感網名,愛和恨,都是人類存在必不可少的。〔英〕威·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如果某種關系包含著對立,那它就不僅是對立,而且是對立的統一。
〔德〕馬克思:《資本論》唯有超越對立的兩端,才能把握事物的本體。〔意〕布魯諾:《關于無知的學問》某種對立的兩極……不管它們如何對立,它們總是互相滲透的。
〔德〕恩格斯:《反杜林論·概論》世界上的事沒有一件不是利弊共存的。〔意〕圭契阿迪尼:《意大利史》對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諧,正如弓之與琴一樣。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善與惡、有與無根本上都是相互對立的。它們相互排斥而又不可分離地聯結在一起、它們在對立的兩極變成一體,變成一個真正的矛盾。
〔日〕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例如,自然便是將雌和雄配合起來,而不是將雌配雌,將雄配雄。
自然是由聯合對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聯合同類的東西。〔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引自《古希臘羅馬哲學》有了陰影,光明才更具耀眼。
〔德〕海澤:《特雷庇姑娘》凡事應正反相比,自然就可明白。……假若把黑白或善惡放在一起,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見得分明。
1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可俗話又說:近水樓臺先得月!2、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3、俗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話又說: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4、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可俗話又說: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5、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可俗話又說:殺雞給猴看!6、俗話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俗話又說:交淺勿言深,沉默是金!7、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話又。
二、邏輯矛盾
謊言者悖論最常見的例子是“我在說謊”這個句子。
因若我所說是真(“我在說謊”),那我就不是在說謊;但若我所說是假(“我不在說謊”),那么我就是在說謊了。所以無論這句子是真或不真,情況都不可能成立。
[編輯] 起源西元前6世紀,克利特哲學家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所有克利特人都說謊。”這句話有名是因為它沒有答案。
因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說謊者,身為克利特人之一的艾皮米尼地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說的這句話應為謊言,但這跟先前假設此言為真相矛盾;又假設此言為假,那么也就是說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說謊,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說謊,就是說這句話是真的,但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又會產生矛盾。因此這句話是沒有解釋的。
全能悖論始見於中世紀,因在基督宗教的教義中,至高無上的神是「全能、全知、全善」的,因此亦稱全能上帝悖論。全能悖論不是要否定全能者或證明上帝不存在,而是指出「全能」這觀念隱含矛盾,不可能存在著全能上帝,即使上帝存在,亦不會是全能的。
全能悖論可以有很多種問題變化,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上帝能創造出他自己舉不起的石頭嗎? 上帝能創造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嗎?(一般性論述) 依此推論,若果上帝做不出他舉不起的石頭,他就不是全能。反之,若上帝舉不起這塊石頭,他亦不是全能。
有一個類似的變形,稱為萬能溶液悖論:「是否存在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個變形關於人類的品德。上帝是全能的,上帝希望人類善良,因此上帝應當使每個人都變得善良。
但現實并不是這樣,所以上帝并不是萬能的。依此推論,如果真的存在這種溶液的話,那麼,該用什麼容器裝?反之,如果有容器可以裝它,那它就不是萬能溶液。
當然,從容器角度討論萬能溶液悖論有一定嚴密性問題,因為「存在該種溶液」與「存在相應的容器來盛裝」沒有必然聯系。悖論概說反對「全能論」的人認為,「全能」這概念含有邏輯矛盾,不可能存在著全能者。
其理據及推論方式一般如下:[編輯] 排中律無論 X 是甚麼,如果X能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X就不是全能的,因為這樣的石頭就不是X能舉起的(X至少有一塊石頭舉不起,那就是至少有一件事做不出,即有所不能);如果X不能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X也不是全能的,因為X造不出這樣的一塊石頭。(X至少有一塊石頭造不出,亦就是至少有一件事做不出,亦即有所不能)所以,無論X能不能造,X都不是全能的。
由於「能」和「不能」已窮盡一切有關的可能性(排中律),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X都不會是全能的。[編輯] 以歸謬法反證先假設「存在全能者X」(命題A),然后可得出兩個命題:P:X能造出任何石頭 Q:X能舉起任何石頭 由P可推出R:「X能造出X舉不起的石頭」,與Q「 X能舉起任何石頭」產生矛盾(或由Q推出S:「宇宙不存在并且不會出現X舉不起的石頭」,與P「X能造出任何石頭」產生矛盾)。
根據歸謬法,由於前提A可推出矛盾命題,即可推出前提A內含矛盾。否定前提A可得出「不存在全能者X」。
[編輯] 圣經的「神不能」的宣稱(雅1:13)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 (提后2:13)他不能背乎自己。
[編輯] 全能論者的回應支持「全能論」的人認為,「全能」這概念不含邏輯矛盾。支持「全能論」的理據如下:[編輯] 全能者不在邏輯限制之下全能者超越邏輯矛盾限制,邏輯亦不能拘束全能者 上帝創造宇宙萬物,自然是無所不能 運用手法如下:先在問題前加上「萬能的/全能的」字眼,即:「萬能/全能的上主能造出他舉不起的石頭嗎?」,然后說「問題有矛盾」 「石頭問題」的目的是在邏輯上否定「全能」的可能性,而不是否定「神」的存在。
主語是誰并不重要,無論答「能」或「不能」,那人都不是「全能」的,也就是說「全能」是邏輯上不可能的。「這塊全能者舉不起的石頭,在邏輯上不可能存在」是「因為上帝是全能的」。
但「上帝是全能的」這個預設,正在被質疑。事實上,反全能論已證明「上帝是全能的」為錯。
用這個錯的預設,才能得出「這塊全能者舉不起的石頭,在邏輯上不可能存在」的結論,因犯了『竊取論點』(begging the question)的謬誤,這推論是不健全的。反觀上文反全能論的論證,沒有先假設「上帝不是全能」。
[編輯] 全能者在邏輯限制之下全能者雖然是無所不能,但亦不能做出不合邏輯的事,如畫出「圓的正方形」、造一塊自己「舉得起并且舉不起的石頭」等,但這個論點,在李天命的著作「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中已指出這是犯了「乞求論點」(Begging the question, petitio principii)的邏輯謬誤。 全能者能夠造一塊石頭,之后再限制自己,使自己不能舉起該石頭。
「不能搬」往往有兩種不同的定義: 1.沒有能力去搬。 2.有能力但絕對不會搬。
「全能者能夠造一塊石頭,之后再限制自己,使自己不能舉起該石頭。」兩個定義都用上了,用來反「反全能論」是不合邏輯的了。
(偷換觀念)重新界定全能二字的定義:即在於沒有其他人或物在能力或任何屬性超越全能者的前提下,。
三、有關矛盾的名言
只有不幸而生于富貴之家被捧在學里,含在嘴做活寶見烘軟了骨頭的現代青年,才是很不幸地只配在歷史的大輪子下被碾成肉呢! ——茅盾
青年!你們背上的擔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們的生命之火應向改造社會那條路上燃燒,決不可向虛幻的享樂道上燃燒。 ——茅盾
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 ——茅盾
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斗爭的生活使你干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 茅盾
是中學生,一定得有這個氣魄:有一個挨得起餓,受得起凍,經得起跌打的身體,有一個不怕風吹,不會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暈眩的腦袋…… --茅盾
奮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為。--茅盾
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茅盾
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
四、自己自相矛盾的句子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以為⑾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有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矛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么盾都能刺穿。”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這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所以這就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一個成語,讀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1.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也指同伙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五、矛盾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
〔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主義》就辯證法的固有性質而言,矛盾進展乃是一切事物的真實的平質,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有限世界的法則。〔德〕黑格爾:《小邏輯?邏輯學》矛盾,一切辯證法的源泉。
〔德〕馬克思:《資本論》對立在每一時刻都重新產生,又在每一時刻被消除。對立在每一時刻這樣一再產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運動的最后根據。
〔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生命在于矛盾,在于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德〕歌德:《浮士德》一切活的東西之所以區別僵死的東西,就是因為它本身本質包含著矛盾的本原。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哲學著作選集》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的根源。〔德〕黑格爾:《大邏輯》矛盾推動生活前進,而活的矛盾要比人的理智對它的最初感覺更豐富、更多種多樣、更富有內容。
〔德〕黑格爾:《列寧回憶錄》對立是存在物的本原。〔古希臘〕畢達哥拉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所有的事物由不同的對立面構成。
〔德〕尼古拉:《有學問的無知》每一枚徽章都有它的反面。〔意〕諺語:《隨筆》在一座森林里面你找不到兩片完全彼此相同的樹葉。
〔俄〕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傳》矛盾不單純被認為僅僅是在這里、那里出現的不正常現象,而且是在其本質規定中的否定物,是一切自己運動的根本,而自己運動不過就是矛盾的表現。〔德〕黑格爾:《邏輯學》一個銅板一定有兩面。
〔西〕埃切加賴:《偉大的牽線人》有光明就有陰影。〔英〕博恩:《諺語手冊》多中有少,少中有多,甜中有酸,惡中有善。
……長一分智慧也即長一分愚蠢,失中有得,得中有失。〔美〕愛默生:《論文集第1輯?論補償》一張薄紙也可分正反兩面,箭垛也都能兩邊承受羽箭。
一方面事情取決于人的策劃籌謀,一方面上天早把命運鑄就。哪里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筆,一張紙上寫盡這兩層道理?一朵花兒表面看來無比鮮艷,仔細看時卻有扎人的刺兒尖尖。
有時一串葡萄看來尚未熟透,但品嘗起來或許香甜可口。饑餓確實使人虛弱無力,但凈化了積食,又對身體有益。
既然世事如此,有反有正,你切莫一味固執,而應遷就順應。〔波斯〕內扎米:《蕾莉與馬杰農》再美好的白晝也會有黑夜,/夏日的盡頭是寒冷的冬天/欣慰之后必有痛苦,/憂愁跟歡樂寸步不離。
〔英〕喬?李洛:《來自西爾維亞的歌》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日〕諺語 事物因其對立面而明顯。
〔波斯〕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有鎖,就必定有鑰匙。〔老〕諺語 凡沒有自己的對立者的事物就不能有運動。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危險隨時在威脅著人的身體,不幸總是隨在幸福的腳跟后,會合同別離聯系在一起,一切存在的東西都不能永存不朽。〔印〕《五卷書》時代分為兩天,這一天是安全,/另一天卻充滿恐怖。
/生活有兩面,這一面是幸福,另一面卻是痛苦。〔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要使得好與壞調和,是一件最難的事情,——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發現好與壞總是在一起,——同樣,悲與歡也總是結合在一處,——看到惡的地方也總能看到善。
〔印〕泰戈爾:《戈拉》許多新的發明和新的辦法都產生于兩種彼此對立的思想的激烈斗爭之中。〔日〕高橋浩:《眼皮底下的發明》沒有矛盾就沒有進步。
吸引和排斥,理智和激情,愛和恨,都是人類存在必不可少的。〔英〕威?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如果某種關系包含著對立,那它就不僅是對立,而且是對立的統一。
〔德〕馬克思:《資本論》唯有超越對立的兩端,才能把握事物的本體。〔意〕布魯諾:《關于無知的學問》某種對立的兩極……不管它們如何對立,它們總是互相滲透的。
〔德〕恩格斯:《反杜林論?概論》世界上的事沒有一件不是利弊共存的。〔意〕圭契阿迪尼:《意大利史》對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諧,正如弓之與琴一樣。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善與惡、有與無根本上都是相互對立的。它們相互排斥而又不可分離地聯結在一起、它們在對立的兩極變成一體,變成一個真正的矛盾。
〔日〕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例如,自然便是將雌和雄配合起來,而不是將雌配雌,將雄配雄。
自然是由聯合對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聯合同類的東西。〔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古希臘羅馬哲學》有了陰影,光明才更具耀眼。
〔德〕海澤:《特雷庇姑娘》凡事應正反相比,自然就可明白。……假若把黑白或善惡放在一起,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見得分明。
〔英〕喬叟:《特羅勒斯與克麗西德》世上美與丑、貴與賤之間的不可思議的對比是永遠存在的。〔美〕愛默生:《處世之道?隨感錄》消滅無非是產生,產生無非是消滅,愛就是恨,恨就是愛,歸根到底,對反面的恨也就是對正面的愛,對前者的愛也就是對后者的恨。
……愛和恨、友誼和敵對是同一個東西。〔意〕布魯諾:《西萬哲學原著選讀》兩極是兩個生動的終端,每一端都是這樣設定的:只有與它的另一端相關聯,它才存在,如果沒有另一端,它就沒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