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有關東籬的詩句
早涼生北檻,殘照下東籬。---白居易《池上早秋》
愧君相憶東籬下,擬廢重陽一日齋。---白居易
為報使君多泛菊,更將弦管醉東籬。---岑參
東籬摘芳菊,想見竹林游。---儲光羲
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杜甫
到時若見東籬菊,為問經霜幾度開。---杜牧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高適
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李白
東籬二月種蘭蓀,窮巷人稀鳥雀喧。---李頎
自有東籬菊,年年解作花。---劉長卿
南澗泉初冽,東籬菊正芳。---盧照鄰
到家俱及東籬菊,何事先歸半日程。---韋應物
莫作東籬興,青云有故人。---溫庭筠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白居易
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
詩雖冠以“飲酒”為名,卻是借酒抒懷,寄托深遠。
在此詩中,詩人通過問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為何身處紅塵而可避塵擾,就在于其精神高遠。南山之下,詩人悠閑漫步,信手采得幾株菊花。
落日暮氣之中,平靜地看歸鳥還巢。一位躬耕園田、潔身自守、清靜無為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在陶淵明現存的120多首詩中, 涉及飲酒生活內容的竟達44首, 約占陶詩總數的三分之一。《飲酒二十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尤以第五首(結廬在人境) 最為膾炙人口, 國內出版的各種陶詩選本或選 讀幾乎無不收錄這首詩, 為準確理解、鑒賞和翻譯陶詩(乃至各類漢詩) 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讀《飲酒》這首詩,似乎有一種超然的氣韻漫上心間,明凈、輕柔、舒緩,讓人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安寧。
詩人就是在這種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著自然的樂趣和人生的真諦。陶淵明的詩語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卻傳達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達出物我兩忘的藝術至境。
詩雖冠以“飲酒”為名,卻是借酒抒懷,寄托深遠。在此詩中,詩人通過問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為何身處紅塵而可避塵擾,就在于其精神高遠。
南山之下,詩人悠閑漫步,信手采得幾株菊花。落日暮氣之中,平靜地看歸鳥還巢。
一位躬耕園田、潔身自守、清靜無為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陶淵明出身庶族寒門,在東晉門閥政治的排擠下,只能做下品官。
目睹當時戰亂頻仍、勾心斗角、相互排擠、陰謀篡權的黑暗現實,他只好全身而退,元興三年(404年)只當了四個月的彭澤令就解綬去職。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格在當時人人求清名而實則個個要官職的時代,的確是高標絕俗。
他的詩鄙棄世俗的虛偽欺詐,而多抒寫自己的實況,如與田父的交往,甚至還有被饑餓所迫而不得不向人乞貸的狀況。他雖然窮困,但卻從不低三下四,在他的詩中多以傲霜凌風的菊花,高翔絕俗的飛鳥為喻,表達他崇尚清流并付諸實踐的品格。
陶淵明可謂是封建時代里最有定力的一位。他回歸田園之后對自己的農耕生活充滿熱愛,對清靜、淳樸的田園生活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感情,他不斷地表達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以及“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煙”、“但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的心聲。
在這首詩里,詩人最后點明,在這平靜悠閑的大自然之內,在這充滿感動的暮色之中,所要探求的世界真諦早就與自然合一,任何語言在此時都是多余的。陶詩以及拋棄官場束縛而醉心園畝的隱士形象就這樣定格于中國文化的鏡像之中。
飲酒》(其五) 展示了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 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 反映了詩人身 在人間而心遠世俗的生活態度和復歸自然的人生樂趣。 對詩旨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 只有正確把握了詩旨, 才能準確地選擇詞語或表達方式。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看夕陽西下,看倦鳥歸家,陶淵明真的在賞景嗎?不然,他更多的是在感受,感受黃昏的祥和,感受大自然樸實純粹的快樂。
自然,不正是曾展轉官場、涉足世俗的陶淵明,在幾經反復后,終于找到的精神家園嗎?勤奮地勞作、塌實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快樂,這就是陶淵明所澈悟的人生真諦。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人生的真意,豈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說,也無法言說。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樣的淺白無力。
聰明透悟的陶淵明,借言引意,“函緬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陸機《文賦》)。 皎然的《詩式》里講《取境》:“但見情性,不講文字。
”你永遠無法從《飲酒》(其五)純粹的字句意義上捕捉到詩人真實的情意,因為詩人的情性,詩人不經意間營造的意境,已融化滲透在整首詩的渾然一體中,仿佛有一種淡雅、高潔的氣韻,在字里行間流動,流過詩人的心,流過詩人的言,流進我們的心里。 。
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印入眼簾. 陶淵明《飲酒》賞析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
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
“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
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
“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陶淵明 (365~427) 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贊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
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干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后期(41歲以后),陶淵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
義熙四年,即歸隱后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義熙末年,朝廷征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這個時期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道家思想。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
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他。
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誰的詩句
這句詩是東晉的陶淵明寫的,出自其《飲酒·其五》。
原詩: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擴展資料
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
詩句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
“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后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