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人情淡如水
其實你說的問題不應該叫現在的人情薄如紙,應該說自從人有了社會這個體系之后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去著想,也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想想,是不是我們有時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往往也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呢。
你也說了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你是朋友,沒價值的時候什么都不是了,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始終去做一個對別人來說有價值的人呢,也許這樣你就會發現身邊沒有什么所謂的背叛了。不要怪別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吧,有句話說的很對“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當你把他當朋友的時候他是朋友,當你的心里認定他不是朋友的時候他在你的領域里什么都不是了,看開一點什么都是無所謂的但是了話也不是這么說了啦。
知已難求。人生得一知已者死而無憾。
可想而知,自古到今。本來知已良朋就難求。
再者說了,不見得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相對而言,你自己又是否對那些每個對你好的人都付出了相同的回報呢?人嗎,就要學著豁達些,什么都看的淡了,自然心情會好的。
心靜自然涼嗎。哈哈生活其實很美好,直執于些痛苦難過中,也沒有人能幫你,其實有很多人對你好,只是你沒有發現。
人總是這樣,發現的總是不好的,好的卻視而不見。
二、請問,君子之交淡于水,此話出處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語譯】 君子間的交往像水一樣清淡,小人間的交往像甜酒一樣甘濃。 【注釋】 淡:指不是為利而交。
醴(li李)∶甜酒。 【出處】 《莊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 淡以親:指淡泊但心地親近。
甘以絕:指小人之交囡過于甜蜜因而往往斷絕。 【說明】 《莊子》簡介見第010條,《山木》,《莊子》中的一篇。
《山木》這一篇的篇名,取自篇首“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一句。“山木”即山中之木。
其內容講世事多難,處事多患,只有清心寡欲,才能避免禍患。 所節這句話的背景是:孫子有一次聯系自己的經歷,向桑?(hu戶)提出一個問題:我碰到這么多困厄,親友故交更加疏遠了,弟子友人更加離散了,這是什么原因?桑?在回答時講了“以利益相結合”和“以天性相結合”的道理,并講了上面這番話,以水和甜酒作對比,是很有說服力的。
人們也常引用這句話表示品德高尚的人不以利相交,而以德相交這一深刻的含義。 。
三、諷刺人情淡薄的詩句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南宋才女,陸游表妹 唐琬 《釵頭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
人情淡薄,世態炎涼,只喜添錦上之花,誰肯送雪中之炭!——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 李漁《意中緣傳奇》
老俗語: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 門前拴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
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世人結交需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酒肉朋友朝朝有,無錢無勢親不親。相逢好比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誰人背后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如若十分都使盡,遠在兒孫近在身。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
富貴若從奸狡起,世間呆漢喝西風。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