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用了伏筆照應的詩句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意境上的美,那種美,落落大方,盤根錯節,長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爐”,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筆下,生動溫暖,回味無窮。
最妙的,是晚來天欲雪,為這首詩,打下了一個很大的伏筆,押韻在能否飲上一杯?在這里,詩人巧妙地直點主題。青玉案 曹組 碧山錦樹明秋霽。
路轉陡,疑無地。忽有人家臨曲水。
竹籬茅舍,酒旗沙岸, 一簇成村市。 凄涼只恐鄉心起。
鳳樓遠、回頭謾凝睇。何處今宵孤館里。
一聲征雁,半 窗殘月,總是離人淚。這是一首抒寫旅愁鄉思的詞。
峰回路轉,曲折盡致,讀來只覺精神飛動,情 韻無限。這首詞上片寫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麗而實已為下文轉寫鄉愁埋 下伏筆。
二、"伏筆的介紹有哪些
"伏筆”是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面為后面所作的暗示或提示,它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伏筆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后段文章埋下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一種暗示。它的優點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于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使用伏筆要注意:有伏必有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么在后面就要提到開槍,要知道,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伏筆要設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察覺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S然成文;伏筆要有照應,但又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后貼得過近,就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更顯枯燥。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首先,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工夫,其落腳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而伏筆則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
它通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的前有伏筆,后有照應。 其次,從形態上看: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常常是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以達到襯托的目的。
因此,可以說鋪墊是"顯性”的;而伏筆一般說來,重在一個"伏”字,通常都比較隱蔽,因此所說的埋下伏筆,就是指這一點。故伏筆是“隱性”的。
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 應”之前,貌似“閑筆”。 最后,從筆墨上來看,鋪墊通常使用筆墨較多,可以說是除了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之外的濃墨重彩;而伏筆往往只是一兩筆,點到即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
三、怎樣找與伏筆相照應的句子
為了使文章內容銜接緊湊,結構嚴謹,一篇文章中,前面寫到的,中間或結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鋪墊,這種安排設計叫做“照應”。常見的照應方法有三種:首尾照應,前后照應,文題照應。這三種方法,在《小桔燈》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應:開頭寫道“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結尾呼應:“但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十二年過去了。。”
文題照應:全文中,多處照應了題目。如第5段的買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開桔子及作小桔燈的動作,第10段我提著小桔燈走在路上的聯想等。
前后照應:如第2段對房間陳設的描寫,提到竹凳及墻上的電話;第3段寫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電話的動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則交代朋友已經回來了;第9段寫小姑娘的話“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第12段則呼應“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
從《小桔燈》行文的處處照應,沒有絲毫疏漏,可見作家冰心的寫作技巧,正因為如此,文章才做到細針密線、結構嚴謹,來龍去脈、清晰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