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淮雜詩翻譯
秦淮雜詩(其一)賞析
秦淮雜詩(其一)
王士禛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
清順治十八年(1661),王士禛在揚州任推官,有事往金陵,居秦淮之側,作《秦淮雜詩》一組二十首,所詠皆秦淮之事。本詩為組詩的第一首,總寫到秦淮河的感受。
首聯突兀而起,寫詩人在金陵秦淮河邊的一種低回哀婉的情愫。“秣陵”,秦時改金陵邑為秣陵,即今之南京。詩人來到秦淮河,直述其“腸斷”、“夢繞”,吧個人的情感赤裸裸地袒露出來。依之常理,沒有牽腸掛肚的傷心事,不能“腸斷”;日無所思,“夢繞”亦無從談起。但詩人因何念“年來腸斷秣陵舟”,又何以情牽夢繞于秦淮水上樓,詩中并不明示,下一聯反轉以寫景襯托此情:“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煙雨迷蒙,乃是江南春色的一大特征,但“十日雨絲”,是否由給人以“淫雨綿綿”之嫌呢?不同的心境感受自然迥異。詩人的感受即十分奇警:原本給人以特殊美感的濃濃春景,此刻在他眼里卻如“殘秋”一般讓人倍凄冷了。強烈的反差,愈加映襯出詩人在秦淮河畔情緒的低落凄哀,使得整首小詩韻致濃郁,愁腸千回。
詩人在秦淮河畔為什么會有這般心境?如果聯系到整組詩中時見詠懷明代遺跡之語,諸如詠徐達宅第是“朱門草沒大功坊”;詠南明皇家舊苑是“舊苑至今零蔓草,枉將遺事吊隋陳”;用秦淮岸上舊院藝妓,則說“尊前白發談天寶,零落人間脫十娘”;至莫愁湖更有“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均明顯流露出對朝代更替、物換星移的感嘆和對前朝消亡的悲哀。如果再聯系到詩人的生活閱歷,是可以揣測本詩是傷悼明亡之意的。王士禛在明代度過童年,他的祖父、父親作為明遺民都入清不仕、隱居鄉里。王士禛他來到南明故都金陵,覽舊朝之風物,感念秦淮水上樓昔日之繁華,萌生今不如昔的吊古懷舊之情亦屬自然。雖然僅就本詩而言尚不鑿實這一點,但詩中所透出的傷感情緒,置之于清初明亡不久,明遺民甚眾之際,它是極易勾起人們與吊明有關的聯想和共鳴的。不著意將底蘊端出,而留給讀者以豐富的遐想,恰可視為詩人的成功之處。
王士禛倡導的詩歌“神韻”說,主張詩要含蓄蘊藉,推重“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境界。讓人頗有所感卻又難以指實本詩,乃是其實踐自己試論的力作執意。(宮曉衛)
http://**blog/static/26293083201071754638500/
二、古詩徐州西澗的全詩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描寫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深樹黃鸝,春潮晚雨,等一系列自然景物,表現了詩人的生活情趣 最后一句中有一個動詞用得極秒,成為煉字的子典范,這首詩描寫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徐州景色】,深樹黃鸝,春潮晚雨【澗邊幽草】等一系列自然景物,表現了詩人【自甘寂寞,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 最后一句中有一個動詞用得極秒,成為煉字的子典范,請找出,并品味其妙處: 【“橫”這個字用的妙,“舟自橫”寫出了當時船只的隨意停泊,也寫出了當時作者的心情是進退兩難的:當時想要辭官隱退,卻又被逼無奈又無法辭官,寫出了詩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
三、形容厚積薄發詩句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就詩人而言,在我為情,在物為境。詩思的觸發、詩篇的形成,往往是我與物、情與境交相感應的結果。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正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設想詩人創作時的狀態,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這時,正如《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心因“物色之動”而搖,辭因“情以物遷”而發。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詩的首句“宦情羈思共凄凄”,是我心蘊結之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這是因為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一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希望一度閃現而又終于破滅之后寫的。聯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寫的“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嶺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寫的“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登柳州城樓》),“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詩句,就可以知道這一句中所說的“宦情羈思”是什么況味、什么分量。而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這里用不著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兩字輕描一筆,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現,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的妙用。至于這句中的一個“共”字,則說明這一“凄凄”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羈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成之境。當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區,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一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在在都足以觸發貶謫之思,勾起懷鄉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這里,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詩人就是當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后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凄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閑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雨凄其的江南習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四、這是誰的詩
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
年代:清
作者:王士禎
作品:題秋江獨釣圖
內容: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注釋:
這首詩描寫秋江邊漁人獨釣的逍遙。一個漁人,一件蓑衣,一頂斗笠,一葉輕舟,一枝釣桿,漁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遙中卻又深藏著幾許蕭瑟,孤寂。
王士禎詩詞選
秦淮雜詩(二十首選一) 真州絕句(六首選一) 初春濟南作 秋柳(四首選一) 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 高郵雨泊 余澹心寄《金陵詠懷古跡》卻寄二首(選一) 江上 浣溪沙(北郭清溪一帶流) 浣溪沙(白鳥朱荷引畫橈) 蝶戀花·和漱玉詞
秦淮雜詩(二十首選—)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艷景似殘秋。
秦淮雜詩(二十首選—)
傅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秦淮雜詩 (二十首選—)
新歌細字寫冰紈,小部君王帶笑看。
千載秦淮嗚咽水,不應仍恨孔都官。
秦淮雜詩(二十首選—)
青溪水木最清華,王謝烏衣六代夸。
不奈更耐江總宅,寒煙已失段侯家。
真州絕句(六首選一)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初春濟南作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秋柳(四首選—)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
夜來微雨歇,河漢在西堂。
螢火出深碧,池荷聞暗香。
開窗鄰竹樹,高枕憶滄浪。
此夕南枝鳥,無因到故鄉。
高郵雨泊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余澹心寄金陵詠懷古跡卻寄二首(選—)
千古秦淮水,東流繞舊京。
江南戎馬后,愁殺庾蘭成!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浣溪沙·紅橋(二首)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其二
白鳥朱荷引畫橈,垂楊影里見紅橋,欲尋往事已魂消。
遙指平山山外路,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
蝶戀花·和漱玉詞
涼夜沉沉花漏凍,欹枕無眠,漸覺荒雞動。此際閑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往事迢迢徒入夢,銀箏斷續連珠弄。
悼亡詩
陌上鶯啼細草薰,
魚鱗風皺水成紋。
江南紅豆相思苦,
歲歲花開一憶君。
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
年代:清
作者:王士禎
作品:題秋江獨釣圖
內容: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注釋:
這首詩描寫秋江邊漁人獨釣的逍遙。一個漁人,一件蓑衣,一頂斗笠,一葉輕舟,一枝釣桿,漁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遙中卻又深藏著幾許蕭瑟,孤寂。
冶春(三月韶光畫不成)
三月韶光畫不成,尋春步屟可憐生。
青蕪不見隋宮殿,一種垂楊萬古情。
冶春(今有東風太狡獪)
今有東風太狡獪,弄晴作雨遣春來。
江梅一夜落紅雪,便有夭桃無數開。
五、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的翻譯和解析
評析
詩人就是當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后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凄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閑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雨凄其的江南習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詩句年來腸斷秣陵舟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