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荊門送別的詩句即賞析
賞析《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本詩記下了作者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現他對故鄉依依不舍之情的一個字是 。
答案:憐
2、具體分析頸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答案:襯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
3、這首詩中間兩聯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請簡要分析"隨"字好在哪里
答案: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抒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深情。
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出了什么樣的景象?
答案:兩岸的山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詩人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6、選出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D)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寫景名句,它好比電影攝像鏡頭攝下的一組圖畫,給人以流動感和空間感。"隨"字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入"則力透紙背,寫出了大江的氣勢。
B、頸聯描繪了 "水中映月"和"天邊云霞"兩幅圖畫,巧妙地融進了作者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C、尾聯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含蓄地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D、這首詩意境清雅,風格纖細,形象奇偉,想象瑰麗,描繪出長江中下游一帶數千里的山勢與水勢,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二、《渡荊門送別》內容和主旨(不是主旨句)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全詩原文內容如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主旨是:此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寫遠游點題,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
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白話文釋義: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擴展資料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首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
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三、渡荊門送別的詩句即賞析
賞析《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本詩記下了作者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現他對故鄉依依不舍之情的一個字是 。
答案:憐 2、具體分析頸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答案:襯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
3、這首詩中間兩聯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請簡要分析"隨"字好在哪里 答案: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抒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深情。
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出了什么樣的景象? 答案:兩岸的山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詩人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6、選出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D)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寫景名句,它好比電影攝像鏡頭攝下的一組圖畫,給人以流動感和空間感。
"隨"字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入"則力透紙背,寫出了大江的氣勢。
B、頸聯描繪了 "水中映月"和"天邊云霞"兩幅圖畫,巧妙地融進了作者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C、尾聯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含蓄地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D、這首詩意境清雅,風格纖細,形象奇偉,想象瑰麗,描繪出長江中下游一帶數千里的山勢與水勢,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四、渡荊門送別表現作者心情愉悅的詩句
1、渡荊門送別表現作者心情愉悅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2、原文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3、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五、以送別為主題的詩句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沈子福之江東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南 浦 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別 董 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別 離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游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于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下面是他們的具體解釋。
。
。
。
。
。
一:表達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
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賞析:詩的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 。
浥,濕潤的意思。客舍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是離別的象征,它們通常和離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
今天由于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清朗的天宇,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是一場深情地離別,而非“黯然銷魂”的離別。
詩句中的“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輕柔明快,加強了輕快富于希望的情調,以樂景襯摯情。這首詩精心選擇了離別的典型場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來烘托氣氛,并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的勸酒詞來抒情達意:離別的依依不舍、深情體貼的叮嚀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
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達到了頂點,強烈而深沉。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賞析:詩歌的首聯點告別的地點,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并肩緩轡,不愿分離。
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 對“白水”,“北郭”對“東城”。
“橫”字勾勒青山的靜態,“繞”字描寫白水的動態,景色廖廓秀麗。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仗。
頷聯、頸聯切題,寫別離的深情。此地一別,離人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詩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跡,以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一輪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離開大地,隱喻使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是分離時的動作,“班馬”是離群之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以馬鳴蕭蕭,烘托出繾綣情意。
送沈子福之江東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賞析:詩作開頭寫“渡頭楊柳”點明送別之地并烘托送別氣氛。行客稀少現環境的冷清,反襯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
二句中“向臨圻”寫歸江東,點題。友人乘船而去,詩人詩人戀戀不舍,望大江兩岸,春滿人間,芳草鮮美,桃紅柳綠。
詩人頓覺自己心中的無限惜別之情就像眼前這春色無邊無際,進而突發奇想:讓我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起撲向你,跟隨你歸去吧。詩人將別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蘊藉而深沉。
南 浦 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賞析:南浦,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南浦就和長亭一樣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屈原在《九歌》中就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詩句,江淹《別賦》中也有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句子。詩的前兩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以景襯情。
“凄凄”渲染別情,“裊裊”倍添秋意。前者寫內心凄涼愁苦,后者寫秋景黯淡蕭瑟。
秋風蕭蕭,木葉飄零,秋風愈緊,別意愈與濃。此時此景,怎不叫人倍增離愁。
而全詩最傳神的動作是“看”字,分手后,離人登舟而去,他卻頻頻回首來看,別離時刻的千種相思,萬般離愁,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更何況每一次回首都讓離人肝腸寸斷。想看不忍看,明知傷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詩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頭了”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渡荊門送別點明主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