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昌齡的著名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中龍城飛將,有地方寫做盧
關于“龍城”還是“盧城”一說,我查了手頭的幾本唐詩匯編本。
如《全唐詩》、《萬首唐人絕句》、《唐詩鑒賞詞典》。后來我又查了《欽定四庫全書》,只有《唐百家詩選》和《后村詩話》兩本書取”盧城”一說。
而且《欽定四庫全書》還特別指出:“盧”在《全唐詩》中作“龍”。 由此看來,作“龍城”一說更有權威性。
那么,為什么會有兩種說法呢?據我推測,這可能與“龍城”的解釋相關。如今對“龍城”的解釋有兩說:一說“龍城”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另一說認為“龍城”在今天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史記.李將軍傳》上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就我個人來看,后一種解釋較為合理。
在古代,“龍城”又稱之為“盧龍城”,所以很有可能有人取“盧城”一說。當然,這些是我個人的推測,不足為據,權當笑談。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還是認定為“龍城”更加穩妥。 如果認定為“盧城”那也不能算錯。
因為它們所指的地方是相同的。
二、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自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出自:(唐 )王昌齡的詩。
可譯為: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注釋:破:一作“斬”。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唐代邊塞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三、古今描寫戰爭的詩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里人.
涼州詞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城足今古,白骨亂蓬篙.
從軍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
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
從軍行
楊炯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四、古今戰爭詩詞名句
1、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3、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5、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6、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五、:關于古今戰爭的詩詞
八上語文書45頁有
這有一些
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3、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5、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6、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六、王昌齡的著名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中龍城飛將,有地方寫做
關于“龍城”還是“盧城”一說,我查了手頭的幾本唐詩匯編本。如《全唐詩》、《萬首唐人絕句》、《唐詩鑒賞詞典》。后來我又查了《欽定四庫全書》,只有《唐百家詩選》和《后村詩話》兩本書取”盧城”一說。而且《欽定四庫全書》還特別指出:“盧”在《全唐詩》中作“龍”。由此看來,作“龍城”一說更有權威性。那么,為什么會有兩種說法呢?據我推測,這可能與“龍城”的解釋相關。如今對“龍城”的解釋有兩說:一說“龍城”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另一說認為“龍城”在今天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上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就我個人來看,后一種解釋較為合理。在古代,“龍城”又稱之為“盧龍城”,所以很有可能有人取“盧城”一說。當然,這些是我個人的推測,不足為據,權當笑談。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還是認定為“龍城”更加穩妥。如果認定為“盧城”那也不能算錯。因為它們所指的地方是相同的。
七、小學三年級暑假走作業詩詞雅苑王昌齡得詩
1.著名作品:
【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尤其是將七絕推向高峰,故人稱“七絕圣手”。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樂的七言絕句。內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于王昌齡的詩歌最專于七絕,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稱其為“七絕圣手”。清沈德潛說:“五言絕右丞(王維)、供奉(李白);七言絕龍標(王昌齡)、供奉。妙絕古今,別有天地。”
3.補充:王昌齡簡介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王昌齡詩句黃崖是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