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夷山,泰寧游詩句
《九曲棹歌》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桑田海水兮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露碧毿。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來自百度
二、表示“異國他鄉”的詩句有哪些
1.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____李覯《鄉思》2.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____高適《別董大二首》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____張九齡《望月懷遠》4.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____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5.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____杜甫《月夜憶舍弟》6.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____張九齡《西江夜行》7.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____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8.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____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9.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____馬戴《灞上秋居》10.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11.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12.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____蘇軾《少年游·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13.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____宋之問《渡漢江》14.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____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15.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____杜甫《春望》16.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____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17.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____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18.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____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19.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20.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____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21.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____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22.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23.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____韋莊《菩薩蠻》24.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____盧綸《長安春望》25.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____崔顥《黃鶴樓 / 登黃鶴樓》26.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荊門送別》27.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28.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29.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____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30.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____范仲淹《漁家傲·秋思》31.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____王維《雜詩三首·其二》32.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____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33.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____謝枋得《武夷山中》34.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35.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____薛道衡《人日思歸》36.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37. 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
____陸游《秋思》38.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____張祜《宮詞·故國三千里》39.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____岑參《逢入京使》40.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____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41.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____杜甫《秋興八首·其一》42.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____韋承慶《南中詠雁詩》43. 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____張炎《解連環·孤雁》44. 望闕云遮眼,思鄉雨滴心。
____白居易《陰雨》45.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____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46.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____王籍《入若耶溪》47.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____溫庭筠《商山早行》48.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____崔顥《長干行·君家何處住》49.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____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三、唐代,宋代,元代詩人的故事有哪些
唐代白居易唐代詩人白居易做詩,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據說他每寫一詩,必對家中老嫗讀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錄,不明白的就改寫。有一次,他寫了一首《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將其中幾句念給老仆人聽: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
安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老人聽罷說,你說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長萬丈”中的“安”字,我尋思著還是改一改好。白居易問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說,你過去寫過這樣的句子: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老人接下來說,道州刺史元結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給大伙蓋房子,教育官吏們不要欺壓百姓,道州不就有了萬丈長裘了嗎?白居易認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為“爭”字。
意思是要做官的以“為百姓謀福利”的思想去“爭得大襲長萬丈”。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
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題都城南莊 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莊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
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
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游時,卻見院墻如故而門已鎖閉。
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以后,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成 道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李白讀書的故事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么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
李白說:“那么粗的鐵棒怎么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宋代民間傳說的花神,以元月梅花最多,其中林和靖與梅花的關系之密切,堪稱是個中之最。如果花神是以愛花的程度作排名,那么以「梅妻鶴子」的林和靖代表梅花,絕對當之無愧。
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年),單名逋,字君復。北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年少之時,父母雙亡,且體弱多病,他自稱「久貧慚嗜酒,多病負窮經。」但他勤敏好學,通曉經史子集百家學說,而且長于書畫,精于詩詞,有《林和靖詩集》流傳于世。
世人所普遍稱他為「林和靖」,乃是宋仁宗追賜給他的謚號「和靖先生」。林和靖最突特、有名的事跡,就是「梅妻鶴子」。
在他之前固然愛梅名士不乏其人,在他之后,愛梅之士不敢出頭;談愛梅,古往今來唯「他」獨尊。梅花不畏霜雪傲然獨立的精神,加上林和靖「梅妻鶴子」的故事,構成了騷人墨客藝術創作的最佳題材;北宋詩人王淇的名作〈梅〉詩:「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足以說明這一點。
隱居孤山逍遙游林和靖早年曾到各處游歷,四十多歲返回杭州,選擇在西湖旁的孤山隱居,直到他六十一歲去世之前,足跡連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他,活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北麓自宅旁,墓則是他自造的。
臨終前還留下一首〈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詩:「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表明他「不求聞達、不求傳世」的心跡,真是瀟灑自在。明末張岱的〈林和靖墓柱銘〉說:「云出無心,誰放林間雙鶴?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確能一針見血地鐫刻出林和靖的風骨。孤山在西湖的北面湖中,是葛嶺山的一支,三十八公尺高,是西湖最低的山;東面連接白堤,西側與西泠橋相接,由于孤立湖中,顯得孤峰聳峙,故名孤山。
林和靖在這里遍。
四、求宋代名人故事.加題目..急要
民間傳說的花神,以元月梅花最多,其中林和靖與梅花的關系之密切,堪稱是個中之最。
如果花神是以愛花的程度作排名,那么以「梅妻鶴子」的林和靖代表梅花,絕對當之無愧。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年),單名逋,字君復。
北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年少之時,父母雙亡,且體弱多病,他自稱「久貧慚嗜酒,多病負窮經。
」但他勤敏好學,通曉經史子集百家學說,而且長于書畫,精于詩詞,有《林和靖詩集》流傳于世。世人所普遍稱他為「林和靖」,乃是宋仁宗追賜給他的謚號「和靖先生」。
林和靖最突特、有名的事跡,就是「梅妻鶴子」。在他之前固然愛梅名士不乏其人,在他之后,愛梅之士不敢出頭;談愛梅,古往今來唯「他」獨尊。
梅花不畏霜雪傲然獨立的精神,加上林和靖「梅妻鶴子」的故事,構成了騷人墨客藝術創作的最佳題材;北宋詩人王淇的名作〈梅〉詩:「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足以說明這一點。 隱居孤山逍遙游 林和靖早年曾到各處游歷,四十多歲返回杭州,選擇在西湖旁的孤山隱居,直到他六十一歲去世之前,足跡連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
他,活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北麓自宅旁,墓則是他自造的。臨終前還留下一首〈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詩:「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表明他「不求聞達、不求傳世」的心跡,真是瀟灑自在。
明末張岱的〈林和靖墓柱銘〉說:「云出無心,誰放林間雙鶴?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確能一針見血地鐫刻出林和靖的風骨。
孤山在西湖的北面湖中,是葛嶺山的一支,三十八公尺高,是西湖最低的山;東面連接白堤,西側與西泠橋相接,由于孤立湖中,顯得孤峰聳峙,故名孤山。林和靖在這里遍植梅樹,每到梅花盛開時,每日只是賞梅、飲酒、吟詩、作詞,怡然自得,后人因此稱他「梅妻」。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梅以和靖為知已,可以不恨矣。」誠然是中肯之言,可為林和靖之愛梅程度,做最貼切的旁白。
林和靖在孤山的自由愜意,從他的隱居、閑游詩句,如〈秋日西湖閑泛〉詩云:「水氣并山景,蒼茫已作秋。林深喜見寺,岸靜惜移舟。
疏葦先寒折,殘紅帶夕收。吾廬在何處?歸興起漁謳。
」〈小隱自題〉:「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余。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及〈湖上隱居〉、〈湖山小隱〉等詩中,可見一斑。這樣自適自在的生活,古往今來不知羨煞多少紅塵騷人、世間墨客。
元曲家馬致遠《隱士賦——題西湖》的套曲:「漁村偏喜多鵝鴨,柴門一任絕車馬,竹引山泉,鼎試雷芽。但得孤山尋梅處,苫間草廈,有林和靖是鄰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
」結尾一折說出他想和林和靖比鄰而居的心境。 林和靖是北宋隱逸詩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
杭州孤山多梅。每當臘風初度,便有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攬勝者多往觀賞。
年復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賞梅的勝跡。這里,曾是北宋詩人林和靖種梅養鶴隱居的地方。
但林和靖的故鄉卻是在寧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寧波奉化黃賢村人。
因他四十多歲后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時人多誤以為他是“錢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學,詩詞書畫無所不精,獨不會下棋。
常對人說:“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他性情淡泊,愛梅如癡。
在故里時唯以讀書種梅為樂。相傳,他于故居前后種梅三百六十余株,將每一株梅子賣得的錢,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待瓦罐空了,剛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兌錢了。
他種梅、賞梅、賣梅,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常在梅園里獨自吟哦,寫過許多有名的梅花詩,如: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愛梅,亦愛四處游學,足跡遍于江淮之間。到四十多歲時,便結廬于杭州孤山。
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繞廬植梅,依山種樹,以種梅為樂。
憑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祿不難立致。但他泰然隱居,絕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趙恒聞其名,請他去給太子教書,這一千載難遇的美職,也被他一口拒絕。
在他臨終時還為此而自豪。他在絕筆詩中寫道: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秋色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風亮節,紛紛慕名前往拜訪,但他絕不回訪。
相傳,他從家鄉奉化帶去兩鶴,被他馴化,善知人意,會買菜報訊。縱之飛入云霄,盤旋于西湖山水之間,爾后復歸籠中。
林和靖愛逾珍寶。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開籠縱鶴。
在西湖游覽的林和靖見家鶴飛翔,便知有客來訪,即掉小舟而歸。傳說,在林和靖死時,他養的這兩只鶴在墓前悲鳴而死。
他在一首詠鶴詩中寫道: 皋禽名祗有前聞,孤引圓吭夜正分; 一唳便驚寥泬破,亦無閑意到青云。 林和靖終身不娶,以種梅養鶴為樂。
時。
五、武夷山,泰寧游詩句
《九曲棹歌》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露碧毿。
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
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
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