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語“民以食為天”出自于
中國食文化最早的理論基礎應該是那句耳熟能詳的“民以食為天”和如雷貫耳的“食、色,性也。”
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曾斷言:“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吃”這一最為生物化、物質化的層面,可能是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和精神內核最重要的切入點。
既然如此,那麼“吃”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民以食為天”這個葫蘆到底裝的是什麼藥?只有挖掘了“民以食為天”的全部含義,只有窺探了“吃”這個行為的全部心理動機,才能夠準確地洞悉和詮釋我們身邊關於“吃”而發生的層出不窮的荒誕現象。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中國很早即進入農耕時代,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人口相對較少,歷史上天災人禍頻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對溫飽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古代,國家、江山被說成“社稷”,而這個“稷”在古代有的書上說是黍類,有的書上說是谷類,總之是一種糧食。
古代一直以稷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為谷神,進而以此指代國家。 歷次的改朝換代大多是被農民起義推翻或者元氣大傷,常常是天遇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官府依然橫征暴斂,民不聊生,終於揭桿而起,所以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學術點說是因為生產和生活資料,通俗些說就是因為糧食,因為“吃”引起的。
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誡統治者:“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節。”他認為治國就是“牧民”,即治人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有飯吃,然后才會守法、懂規矩。
事關江山社稷,“民以食為天”不僅僅居於中國食文化的核心,還是歷朝歷代的立國之本。歷代統治階級都重農輕商,國家始終以農業為中心。
《周書》介紹八件國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拿今天的話說,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無農不穩,壓倒一切。《魏書.李彪傳》說:“國無三年之儲,謂國非其國。”
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質。在古代,倉儲被視為“天下之大命”,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積極興建倉儲設施,千方百計籌糧。
在夏朝,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歷朝歷代都絲毫沒有放松,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糧食政策還是幾十年一貫制的“統購統銷”,高度壟斷,即使現在也沒有完全放開經營。
另外,中國的編戶制度、賦稅制度、俸祿制度等無一不以此為基本準則。中國的禮儀、道德、禮教等上層建筑就建立在如此的經濟基礎之上,所有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也集中於此,所以歷朝歷代變法和改革,通常都是關於農業,圍繞著吃飯來進行的。
反過來,制度又讓食文化免於沉淪,生生不息。 所以食文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農業文化并居於農業文化的核心,這個標準放到世界也一樣,環觀中國和世界,凡是美食發祥之地,大都曾經是農業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而非商業城市。
比如廣州、成都、揚州、杭州、巴黎等地。因為商人或資本家生活節奏很快,他們忙於經營,無暇美食。
而地主則是典型的有閑階級,良田在手,到時伸手收租而已,有的是時間去吃,去研究吃。 中國歷史上,除了那些能夠開辟食源的人,提高“吃技”的人社會地位尤為突出,那就是廚師。
莎士比亞曾經說:“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廚師就不是好廚師。”托爾斯泰用這樣的話形容過廚師的魅力:“上帝給我們送來了食物,而魔鬼卻派來了廚師。”
西方對於廚師的評價不過如此,他們是優秀的匠人或者藝術家。而在中國歷史上,廚師的地位高得多,發明熟食,善於烹調的先人,都被奉為圣人。
比如,傳說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莫不是因為開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豐功偉績,被后世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第一個有年代可考的廚師,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國王。
“宰”在漢語還有管理、主持之意,比如主宰,宰制。正如俗話所說“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給指示”、“拍板”之意。
古代還有官名:太宰。“宰相”當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
《史記.陳平列傳》中亦有如此記載:漢相陳平年少時曾經在鄉慶會中主持宰肉與分配,因為分得最均勻,父老鄉親就說:“善哉陳孺子之為宰也!”并認為他將來一定也會成為一位好“宰”相。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廚神”都做了大官。
據《神仙傳》記載:“彭祖”鏗以雉和以五味,首創“雉羹”(野雞湯),并治愈了帝唐堯的胃疾,被封為大彭城(今江蘇徐州)諸侯,所以被稱為“彭祖”。伊尹善於烹飪雁羹和魚醬,不但擺脫奴隸身份,還成為商代的開國國相。
易牙又叫狄牙,傳說易牙原是開飯館的庖人(廚師),因為善調味而巴結上了齊桓公,當上了寵臣。另外,周朝的開國元勛姜尚從政前釣魚、屠牛、賣飯,傳為美談。
可見當時是“廚而優則仕”。 連孔子這個沒落貴族,這個滿懷怨婦心態的思想家和圣人也出來居心叵測地幫腔,在戰略上不朽教誨:“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將“吃”列為人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訴求;在戰術上強調:“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將吃飯列為了人生重要的享樂。
幾千年下來,或本能使然,或醍醐灌酊,或當頭棒喝,或一言九鼎,或強買強賣,在民間,老。
二、中國古語“民以食為天”出自于
中國食文化最早的理論基礎應該是那句耳熟能詳的“民以食為天”和如雷貫耳的“食、色,性也。”
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曾斷言:“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吃”這一最為生物化、物質化的層面,可能是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和精神內核最重要的切入點。
既然如此,那麼“吃”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民以食為天”這個葫蘆到底裝的是什麼藥?只有挖掘了“民以食為天”的全部含義,只有窺探了“吃”這個行為的全部心理動機,才能夠準確地洞悉和詮釋我們身邊關於“吃”而發生的層出不窮的荒誕現象。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中國很早即進入農耕時代,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人口相對較少,歷史上天災人禍頻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對溫飽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古代,國家、江山被說成“社稷”,而這個“稷”在古代有的書上說是黍類,有的書上說是谷類,總之是一種糧食。
古代一直以稷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為谷神,進而以此指代國家。 歷次的改朝換代大多是被農民起義推翻或者元氣大傷,常常是天遇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官府依然橫征暴斂,民不聊生,終於揭桿而起,所以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學術點說是因為生產和生活資料,通俗些說就是因為糧食,因為“吃”引起的。
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誡統治者:“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節。”他認為治國就是“牧民”,即治人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有飯吃,然后才會守法、懂規矩。
事關江山社稷,“民以食為天”不僅僅居於中國食文化的核心,還是歷朝歷代的立國之本。歷代統治階級都重農輕商,國家始終以農業為中心。
《周書》介紹八件國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拿今天的話說,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無農不穩,壓倒一切。《魏書.李彪傳》說:“國無三年之儲,謂國非其國。”
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質。在古代,倉儲被視為“天下之大命”,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積極興建倉儲設施,千方百計籌糧。
在夏朝,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歷朝歷代都絲毫沒有放松,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糧食政策還是幾十年一貫制的“統購統銷”,高度壟斷,即使現在也沒有完全放開經營。
另外,中國的編戶制度、賦稅制度、俸祿制度等無一不以此為基本準則。中國的禮儀、道德、禮教等上層建筑就建立在如此的經濟基礎之上,所有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也集中於此,所以歷朝歷代變法和改革,通常都是關於農業,圍繞著吃飯來進行的。
反過來,制度又讓食文化免於沉淪,生生不息。 所以食文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農業文化并居於農業文化的核心,這個標準放到世界也一樣,環觀中國和世界,凡是美食發祥之地,大都曾經是農業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而非商業城市。
比如廣州、成都、揚州、杭州、巴黎等地。因為商人或資本家生活節奏很快,他們忙於經營,無暇美食。
而地主則是典型的有閑階級,良田在手,到時伸手收租而已,有的是時間去吃,去研究吃。 中國歷史上,除了那些能夠開辟食源的人,提高“吃技”的人社會地位尤為突出,那就是廚師。
莎士比亞曾經說:“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廚師就不是好廚師。”托爾斯泰用這樣的話形容過廚師的魅力:“上帝給我們送來了食物,而魔鬼卻派來了廚師。”
西方對於廚師的評價不過如此,他們是優秀的匠人或者藝術家。而在中國歷史上,廚師的地位高得多,發明熟食,善於烹調的先人,都被奉為圣人。
比如,傳說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莫不是因為開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豐功偉績,被后世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第一個有年代可考的廚師,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國王。
“宰”在漢語還有管理、主持之意,比如主宰,宰制。正如俗話所說“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給指示”、“拍板”之意。
古代還有官名:太宰。“宰相”當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
《史記.陳平列傳》中亦有如此記載:漢相陳平年少時曾經在鄉慶會中主持宰肉與分配,因為分得最均勻,父老鄉親就說:“善哉陳孺子之為宰也!”并認為他將來一定也會成為一位好“宰”相。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廚神”都做了大官。
據《神仙傳》記載:“彭祖”鏗以雉和以五味,首創“雉羹”(野雞湯),并治愈了帝唐堯的胃疾,被封為大彭城(今江蘇徐州)諸侯,所以被稱為“彭祖”。伊尹善於烹飪雁羹和魚醬,不但擺脫奴隸身份,還成為商代的開國國相。
易牙又叫狄牙,傳說易牙原是開飯館的庖人(廚師),因為善調味而巴結上了齊桓公,當上了寵臣。另外,周朝的開國元勛姜尚從政前釣魚、屠牛、賣飯,傳為美談。
可見當時是“廚而優則仕”。 連孔子這個沒落貴族,這個滿懷怨婦心態的思想家和圣人也出來居心叵測地幫腔,在戰略上不朽教誨:“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將“吃”列為人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訴求;在戰術上強調:“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將吃飯列為了人生重要的享樂。
幾千年下來,或本能使然,或醍醐灌酊,或當頭棒喝,或一言九鼎,或強買強賣,在。
三、和“民以食為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什么
食以飯為本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指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說明了民食的重要. 據《史記?酈食其列傳》記載,楚漢之爭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成皋,劉邦想要放棄成皋,這時謀士酈食其勸劉邦道:我聽說知天命者為王。
王者以人民為天,而人民以食為天。對于老百姓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
現在楚國屯糧的地方叫敖倉,但楚軍卻沒有派重兵堅守敖倉。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倉,奪得楚國的糧食,那就等于爭取了楚國的人民。
這樣一來,大王必然會扭轉戰局,打敗楚軍。劉邦大大贊賞,于是派兵攻取敖倉,戰局得到了扭轉。
酈食其的那句話在《漢書》中變成了“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去掉了“而”字,就成了我們今天的“民以食為天”了。
四、有關美食的句子,類似于民以食為天
1.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2.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3.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6.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羹。
7.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8.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9.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10.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11.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
12.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
13.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
14.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15.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
16.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17.鱸肥菰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18.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
19.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
20.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21.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
我已經盡力了,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