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風的詩句
一
【標題】:風
【年代】:唐
【作者】:李嶠
【體裁】:五絕
【內容】:--------------------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簡析】: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二
【標題】:詠風
【年代】:唐
【作者】:王勃
【體裁】:五律
【類別】:題物
【內容】:--------------------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賞析】: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不正當如此嗎?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余味,真天才也”,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詩的著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
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卷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
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
三
【標題】:秋風
【年代】:南宋
【作者】:陸游
【內容】:--------------------
秋風吹客檣,節物嘆遐方。
歲事忽云暮,吾行殊未央。
霜清漢水綠,日落楚山蒼。
此去三巴路,無猿亦斷腸。
四
【標題】:西風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律
【內容】:--------------------
西風來幾日,一葉已先飛。
新霽乘輕屐,初涼換熟衣。
淺渠銷慢水,疏竹漏斜暉。
薄暮青苔巷,家僮引鶴歸。
二、關于風箏的詩句及優美句子
古人詠風箏詩賞析 紙 鳶 (宋)寇 準 碧落秋方靜 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 終共白云飛 作者寇準(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詩人。
宋太宗時舉進士,后擢升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寇準死后宋仁宗謚號忠愍。
寇準的詩受晚唐派影響,情景交融,清麗深婉。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絕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該詩雖題名為《紙鳶》,但詩中卻不見“紙鳶”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紙鳶的形象。
詩人意在借物寫 景,狀景抒懷。“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寫環境氣氛和眼前所見:初秋晴朗的天空,風力不大,風箏 難以升空高飛。后句遐想抒懷,借風箏只有憑借風方可旁云而飛的現象,抒發人事騰達還需有所依托的感 嘆。
觀村童戲溪上 (宋)陸 游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作者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身于 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學不倦,一生主張抗金復國,但屢遭排擠、罷黜,“一片 丹心”始終不得報國。
陸游著作極富,八十高齡猶賦詩作文,存詩近萬首,有《陸放翁全集》存世。該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兒童游戲多種多樣,十分豐富。該詩寫了兩種游戲,一是騎竹馬;一是放風箏。
竹馬在地面上 奔跑,跑來跑去晃晃悠悠連人帶“馬”沖進了爛泥塘里,好不掃興;風箏在空中飛舞,左搖右擺,又飛又 叫,好不驕橫。值得關注的是,詩人寫風箏與風的關系時,手法與眾不同,他不說風箏憑借風力而飛,卻 說風箏挾持豐大風在空中飛揚跋扈。
在這里,作者把風箏作為主體,視它為生靈,真是把個風箏寫活了。 讀此詩,不由得想到現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風箏”。
打斗的風箏多為長方形硬板子,從背后勒 成瓦形,或豎或橫,繪畫簡潔明快,不拴尾巴,背縛弓弦,憑借強風,飛上天空,左沖右突,嗡嗡作響。許多風箏同時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纏繞,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線”,一旦線斷,任其飛去。
最后,誰 還留在空中,誰便是勝利者。那場面頗有陸翁詩的氣勢。
紙 鳶 (宋)王令 誰作輕鳶壯遠觀 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 便有愚兒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 笑殺摶鵬似爾難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詩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縣),五歲時父母雙亡,隨其叔祖 客居廣陵(今揚州),長大后以教學為生。王令才高命短,28歲卒。
他的詩構思新奇,造語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詩賦文共21卷。
該詩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遠的意思。放風箏的人未必就是 因為飛鳥飛得不遠,才把風箏放起來以增添空中壯觀景象,然而作者這么想,這么說,顯然他是把風箏當 作飛鳥一樣看待了。
你看那風箏乘線憑風飛去直沖云霄,雖然不一定能夠到達那高曠至極的天際,卻能終 日飛翔久久不落,就連那相傳一飛九萬里的大鵬鳥,也沒有這般本領。 這是一首宏觀描寫風箏的詩。
作者不寫風箏的形狀、色彩,甚至也不寫風箏是如何飛起來的。而是 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以襯托、對比、夸張的手法,與風箏飛升的氣墊,寫出了風箏最本質的特性—拔高,善翔。
飛得高,放飛線角度大,穩定性強,這也正是今天風箏愛好者對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風 箏 十 首 (元)謝宗可 憑依片紙得天飛 何故聲揚欲作威 瘦骨幾莖徒遠舉 柔絲千尺總危機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驟風狂事漸非 高樹上林須引避 牽纏到底不能歸 半紙浮名寄太虛 御風列子竟誰如 高從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時作卷舒 聲澈瑤京傳鳳吹 影飄仙侶曳露裙 一絲不掛兒童手 浪跡天涯樂有余 自負云霄早致身 安排線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風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暫聳觀瞻喧里巷 終嗟破碎委埃塵 牽來拽去成何用 驟雨淋頭斷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卻風箏逐斷蓬 博得飛翔纖指上 逞將聲勢半天中 目花輕薄流溪水 學絮顛狂落草叢 皮骨飄零絲絡在 相看拍手笑兒童 共仰高風不可攀 幾回放去便收還 絲綸何必全設施 骨相從知避險艱 飄若素云浮碧漢 翩然白鶴度青山 春光遠覽應無限 勘破飛騰只等閑 驀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紙任高騫 看來爺面人無限 避去全身雨滿天 直上難防拋瓦墜 暗中返照帶燈燃 春風催促清明到 棲止園林沒掛牽 誰解風云繼點狂 鳶魚飛躍見天章 五絲續命能沖舉 一葉橫空入混茫 俯仰塵寰何擾擾 仰探璇宇但蒼蒼 神游八極求歸宿 斗張虛窗藉紙張 蹴罷秋千斗草慵 紙鳶浮動寄游蹤 翩翩似逐尋巢燕 聲響如傳度嶺鐘 大小隨宜俱活躍 高卑無意較騰沖 卷懷偃息乘春曉 縱爾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箏何處聞 遙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邐飄羅帶 翠袖招搖曳練裙 舞柳飛花呈幻景 和風麗日動星文 仙真控鶴來蓬閬 相與徊翔趁逸群 浮游蹤跡等云藻 御氣憑虛賦物形 蕩蕩飛空無陰礙 蕭蕭委運自清寧 絲聯繩引終須斷 律改春歸畢竟停 法界依然舒廣望 消除點綴湛青冥 ----《詠物詩·卷下》 紙 鳶 (元)謝宗可 弧騫穩駕剡溪云 多少兒童爺羨頻 半紙飛騰元在己 一絲高下豈隨人 聲弛空碧東風曉 影度遙天化日春 誰道致身無羽翼 回看高舉絕紅塵 謝宗可,生卒經歷不詳。
清乾。
三、【詩歌鑒賞王勃《詠風》的答案】
年代:唐五代作者:王勃作品:詠風 內容: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注釋:宋玉的《風賦》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本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你看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云,使我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無怪乎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了.這風確乎是“有情”的.當日落西山、萬籟俱寂的時候,她又不辭辛勞地吹響松濤,奏起大自然的雄渾樂曲,給人以歡娛.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不正當如此嗎?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余味,真天才也”,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此詩的著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卷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新春愉快~。
四、有關風箏的詩句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 孔尚任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清鄭板橋《懷濰縣》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吳友如的題畫詩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曹雪芹的《紅樓夢》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清陳長生《春是信筆》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清駱綺蘭《春閨》
五、關于風箏的詩句有哪些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 高駢《風箏》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 陸游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明 徐謂《風鳶圖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 高鼎《村居》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 孔尚任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清 鄭板橋《懷濰縣》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吳友如的題畫詩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 曹雪芹的《紅樓夢》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清陳長生《春是信筆》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清 駱綺蘭《春閨>>
六、描寫風箏的詩句
寒食日早出城東 羅隱
青門欲曙天,車馬已喧闐。禁柳疏風雨,墻花拆露鮮。
向誰夸麗景,只是嘆流年。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
春日雜興 陸游
小甔有米可續炊,紙鳶竹馬看兒嬉。
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
村居書事 陸游
文辭苦思徒妨睡,官職虛名不療饑。
垂老始知安樂法,紙鳶竹馬伴兒嬉。
觀村童戲溪上 陸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
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山園雜詠 陸游
春光何止二分空,寒食都無數日中。
密葉成陰花寂寂,舊巢添土燕匆匆。
紙鳶收線愁風惡,秧馬掀泥喜雨蒙。
堪嘆今年衰更甚,蒼顏縱醉不成紅。
題齋壁 陸游
稽山千載翠依然,著我山河一釣船。
瓜蔓水平芳草岸,魚鱗云親夕陽天。
出從父老觀秧馬,歸伴ㄦ童放紙鳶。
君看此翁閑適處,不應便謂世無仙。
新秋感事 陸游
江上清秋昨夜回,漁扉正對荻洲開。
志存天下食不足,節慕古人讒愈來。
風際紙鳶那解久,祭余芻狗會堪哀。
蕭然散發聽秋雨,剩領新涼入酒杯。
小兒詩 路德延
情態任天然,桃紅兩頰鮮。
乍行人共看,初語客多憐。
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長頭才覆額,分角漸垂肩。
散誕無塵慮,逍遙占地仙。
排衙朱閣上,喝道畫堂前。
合調歌楊柳,齊聲踏采蓮。
走堤行細雨,奔巷趁輕煙。
嫩竹乘為馬,新蒲折作鞭。
鶯雛金鏇系,貓子彩絲牽。
擁鶴歸晴島,驅鵝入暖泉。
楊花爭弄雪,榆葉共收錢。
錫鏡當胸掛,銀珠對耳懸。
頭依蒼鶻裹,袖學柘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
頻邀籌箸掙,時乞繡針穿。
寶篋拏紅豆,妝奩拾翠鈿。
戲袍披按褥,劣帽戴靴氈。
展畫趨三圣,開屏笑七賢。
貯懷青杏小,垂額綠荷圓。
驚滴沾羅淚,嬌流污錦涎。
倦書饒婭姹,憎藥巧遷延。
弄帳鸞綃映,藏衾鳳綺纏。
指敲迎使鼓,筋撥賽神弦。
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
棋圖添路畫,笛管欠聲鐫。
惱客初酣睡,驚僧半入禪。
尋蛛窮屋瓦,探雀遍樓椽。
拋果忙開口,藏鉤亂出拳。
夜分圍榾柮,朝聚打秋千。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
互夸輪水碓,相教放風旋。
旗小裁紅絹,書幽截碧箋。
遠鋪張鴿網,低控射蠅弦。
詀語時時道,謠歌處處傳。
匿窗眉乍曲,遮路臂相連。
斗草當春徑,爭球出晚田。
柳傍慵獨坐,花底困橫眠。
等鵲前籬畔,聽蛩伏砌邊。
傍枝粘舞蝶,隈樹捉鳴蟬。
平島夸趫上,層崖逞捷緣。
嫩苔車跡小,深雪履痕全。
競指云生岫,齊呼月上天。
蟻窠尋徑劚,蜂穴繞階填。
樵唱回深嶺,牛歌下遠川。
壘柴為屋木,和土作盤筵。
險砌高臺石,危跳峻塔磚。
忽升鄰舍樹,偷上后池船。
項橐稱師日,甘羅作相年。
明時方任德,勸爾減狂顛。
七、關于“風”的詩詞
秋風辭 作者:【劉徹】 年代:【漢】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秋風起兮白云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注釋】: 詩 歌 篇 名 。
漢 武 帝 劉 徹 作 。 武 帝 巡 行 河 東 , 泛 舟 于 汾 河 之 上 , 與 臣 下 宴 飲 時 作 。
“ 懷 佳 人 兮 不 能 忘 ” 等 句 , 抒 發 了 他 渴 求 “ 賢 才 ” 的 愿 望 。 魯 迅 稱 此 詩 “ 纏 綿 流 麗 , 雖 詞 人 不 能 過 也 ” 。
大風歌 作者:【劉邦】 年代:【漢】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釋】: 得酬壯士的豪邁心聲。
劉邦在戰勝項羽后,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
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部隊的協同作戰。
這些部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系;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于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后,如果這些部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
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部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后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這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于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
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
(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
“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
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并非同時并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并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
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于“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局面。
但是,正如風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
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綞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于劉邦這樣出身于『底屋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么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云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秋風辭 作者:【劉徹】 年代:【漢】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秋風起兮白云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注釋】: 詩 歌 篇 名 。
漢 武 帝 劉 徹 作 。 武 帝 巡 行 河 東 , 泛 舟 于 汾 河 之 上 , 與 臣 下 宴 飲 時 作 。
“ 懷 佳 人 兮 不 能 忘 ” 等 句 , 抒 發 了 他 渴 求 “ 賢 才 ” 的 愿 望 。 魯 迅 稱 此 詩 “ 纏 綿 流 麗 , 雖 詞 人 不 能 過 也 ” 。
秋風引 作者:【劉禹錫】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注釋](1)秋風引:即秋風曲。(2)蕭蕭:風聲。
(3)孤客:獨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譯文]秋風從何處吹來?蕭蕭之聲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樹木,羈旅他鄉的我最先敏感地聽聞。 --------------------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于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
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
八、詩歌鑒賞王勃《詠風》的答案
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勃
作品:詠風
內容: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注釋:
宋玉的《風賦》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本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你看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云,
使我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無怪乎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了。這風確乎是“有情”的。當日落西山、萬籟俱寂的時候,她又不辭辛勞地吹響松濤,奏起大自然的雄渾樂曲,給人以歡娛。
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不正當如此嗎?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
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余味,真天才也”,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詩的著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
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卷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
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