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菊東籬下出自哪首古詩
這首詩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語把這種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潛對禪機悟透頗深,乃至使這首詩的藝術境界產生空靈之感,使人身臨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說這首詩難就難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境。陶潛是東晉的一偉大隱士。從客觀上看,為不愿同流合污;從主觀上看,則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為人總是不斷地向自己的本性邁進,當本性與后天之性情產生沖突,便會產生大悲哀。然后棄之,而后得魚或熊掌也。而陶潛便是取熊掌而歸山林,因其性本愛丘山。所以,此詩意境雖在悠閑,然心境卻大相徑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乍聞只覺得清凈,悠閑,細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個人久居僻靜之所,則向往喧鬧的聲音,人之常情。一個“無”字盡顯作者之遺憾。“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看則沒問,實則扣心自問,敲打警鐘,終于驀然回首,否極泰來,再看眼前之青山綠水,自然風光,心曠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么灑脫,飄逸的情景,一個“見”字,令人忘俗,浮想聯翩。酒是很妙的東西,忘卻暫時的煩惱,使一切朦朧、模糊,達到美的極致,景中生情,這是體驗高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完善高度的統一。“相與還”,何也?周而復始,返樸歸真,如果謝靈運還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潛則是與自然山水合二為一,這便是他此時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領悟升華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辯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語言便是默默無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見喜,有喜達歡,又由歡歸于平淡。
附:《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幾句詩描寫了
飲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這句詩描寫了一種超凡脫俗,不拘泥于塵世,逍遙于天地間的生活狀態.。
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誰的詩句
這句詩是東晉的陶淵明寫的,出自其《飲酒·其五》。
原詩: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擴展資料
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
詩句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
“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后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四、陶淵明采菊東籬下
詩雖冠以“飲酒”為名,卻是借酒抒懷,寄托深遠。
在此詩中,詩人通過問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為何身處紅塵而可避塵擾,就在于其精神高遠。南山之下,詩人悠閑漫步,信手采得幾株菊花。
落日暮氣之中,平靜地看歸鳥還巢。一位躬耕園田、潔身自守、清靜無為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在陶淵明現存的120多首詩中, 涉及飲酒生活內容的竟達44首, 約占陶詩總數的三分之一。《飲酒二十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尤以第五首(結廬在人境) 最為膾炙人口, 國內出版的各種陶詩選本或選 讀幾乎無不收錄這首詩, 為準確理解、鑒賞和翻譯陶詩(乃至各類漢詩) 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讀《飲酒》這首詩,似乎有一種超然的氣韻漫上心間,明凈、輕柔、舒緩,讓人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安寧。
詩人就是在這種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著自然的樂趣和人生的真諦。陶淵明的詩語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卻傳達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達出物我兩忘的藝術至境。
詩雖冠以“飲酒”為名,卻是借酒抒懷,寄托深遠。在此詩中,詩人通過問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為何身處紅塵而可避塵擾,就在于其精神高遠。
南山之下,詩人悠閑漫步,信手采得幾株菊花。落日暮氣之中,平靜地看歸鳥還巢。
一位躬耕園田、潔身自守、清靜無為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陶淵明出身庶族寒門,在東晉門閥政治的排擠下,只能做下品官。
目睹當時戰亂頻仍、勾心斗角、相互排擠、陰謀篡權的黑暗現實,他只好全身而退,元興三年(404年)只當了四個月的彭澤令就解綬去職。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格在當時人人求清名而實則個個要官職的時代,的確是高標絕俗。
他的詩鄙棄世俗的虛偽欺詐,而多抒寫自己的實況,如與田父的交往,甚至還有被饑餓所迫而不得不向人乞貸的狀況。他雖然窮困,但卻從不低三下四,在他的詩中多以傲霜凌風的菊花,高翔絕俗的飛鳥為喻,表達他崇尚清流并付諸實踐的品格。
陶淵明可謂是封建時代里最有定力的一位。他回歸田園之后對自己的農耕生活充滿熱愛,對清靜、淳樸的田園生活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感情,他不斷地表達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以及“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煙”、“但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的心聲。
在這首詩里,詩人最后點明,在這平靜悠閑的大自然之內,在這充滿感動的暮色之中,所要探求的世界真諦早就與自然合一,任何語言在此時都是多余的。陶詩以及拋棄官場束縛而醉心園畝的隱士形象就這樣定格于中國文化的鏡像之中。
飲酒》(其五) 展示了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 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 反映了詩人身 在人間而心遠世俗的生活態度和復歸自然的人生樂趣。 對詩旨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 只有正確把握了詩旨, 才能準確地選擇詞語或表達方式。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看夕陽西下,看倦鳥歸家,陶淵明真的在賞景嗎?不然,他更多的是在感受,感受黃昏的祥和,感受大自然樸實純粹的快樂。
自然,不正是曾展轉官場、涉足世俗的陶淵明,在幾經反復后,終于找到的精神家園嗎?勤奮地勞作、塌實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快樂,這就是陶淵明所澈悟的人生真諦。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人生的真意,豈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說,也無法言說。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樣的淺白無力。
聰明透悟的陶淵明,借言引意,“函緬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陸機《文賦》)。 皎然的《詩式》里講《取境》:“但見情性,不講文字。
”你永遠無法從《飲酒》(其五)純粹的字句意義上捕捉到詩人真實的情意,因為詩人的情性,詩人不經意間營造的意境,已融化滲透在整首詩的渾然一體中,仿佛有一種淡雅、高潔的氣韻,在字里行間流動,流過詩人的心,流過詩人的言,流進我們的心里。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采菊東籬下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