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詠荔枝膜》這首詩的解釋
詠荔枝膜
徐
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
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作者]徐,明代閩縣(現在福建省福州市)人。
忠州:古州名,在今四川省東部、長江沿岸。
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用以涂臉頰或嘴唇,國畫家亦用作顏料。也泛指紅色。
荷瓣:借喻荔枝膜。
桃花:借喻荔枝膜。
茜(qià)裙:大紅裙子。茜草根可以作大紅色的染料,因即以指大紅色。喻荔枝膜。
輕裼(xī):輕輕的裘衣外的罩衣。喻荔枝膜。
嫣紅:嬌艷的紅色。
狼藉:亦作“狼籍”,縱橫散亂。
二、古詩文《詠荔枝膜》徐渤的整首詩的翻譯
《詠荔枝膜》 徐渤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
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注釋:忠州:古州名,在今四川省東部、長江沿岸。
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用以涂臉頰或嘴唇,國畫家亦用作顏料。也泛指紅色。
荷瓣:借喻荔枝膜。 桃花:借喻荔枝膜。
茜(qià?)裙:大紅裙子。茜草根可以作大紅色的染料,因即以指大紅色。
喻荔枝膜。 輕裼(xī):輕輕的裘衣外的罩衣。
喻荔枝膜。 嫣紅:嬌艷的紅色。
狼藉:亦作“狼籍”,縱橫散亂。
三、詠荔枝的詩句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徐火勃《詠荔枝膜》〕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食荔枝二首〔并引〕》〕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
甘露凝成一顆冰,露濃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絕》)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張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蘇軾)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可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白居易《種荔枝》)
四、詠荔枝的詩句,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宋朝蘇軾《惠州一絕》)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明代徐《詠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顆冰,露濃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絕》)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無處不荔枝” (郭沫若)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張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蘇軾)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可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白居易《種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陳輝《荔枝》)
“飛焰欲紅天” (郭明章《荔枝》)
“紅云幾萬重” (北宋鄧肅《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蘗”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
還有,白居易說它:“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杜甫贊賞它:“九過瀘戍摘荔枝,香楓隱映石逶迤。”
五、誰幫我翻譯一下徐渤那小子的《詠荔枝膜》
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
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作者 徐勃
[作者]徐,明代閩縣(現在福建省福州市)人。
忠州:古州名,在今四川省東部、長江沿岸。
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用以涂臉頰或嘴唇,國畫家亦用作顏料。也泛指紅色。
荷瓣:借喻荔枝膜。
桃花:借喻荔枝膜。
茜(qià)裙:大紅裙子。茜草根可以作大紅色的染料,因即以指大紅色。喻荔枝膜。
輕裼(xī):輕輕的裘衣外的罩衣。喻荔枝膜。
嫣紅:嬌艷的紅色。
狼藉:亦作“狼籍”,縱橫散亂
六、尋郭明章《荔枝》全詩
郭明章《荔枝》“飛焰欲橫天”全詩在網上的確找不到。
1、荔枝
[明]陳輝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
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2、看荔枝
[北宋]鄧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發,紅云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為真實,便可侑千鐘。
謂是為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溕溕。
過清華宮絕句(其一)
[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惠州一絕
[北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宣和殿荔枝
趙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徐勃《詠荔枝膜》: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新荔篇 并序
[明]文征明
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本,經歲遂活。石田使折枝驗之,翠葉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閩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賦。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
鹽蒸蜜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
顧家傳來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遠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咸驚呼。
還聞累累生數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
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夸張,文飾寧如親目視。
飽啖只于鄉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痏。
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云遠附商船達,不謂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無近遠,故應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氣遷,造化竟為人事奪。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香亦萌孽。
由來沃衍說吾鄉,異品珍嘗曾不乏。
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
風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枝三。
荔枝圖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幃蓋,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熱。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者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