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白帝城的詩句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凌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情。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一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一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一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一、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一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一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只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一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共鳴。
其二在一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一景兩色一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同時,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共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
其他還有:?si=1
二、《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韻譯】: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評析】: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 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 雨而泣鬼神矣!”。
三、朝發白帝城的詩句什么意思
全詩如下: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早發白帝城》是李白所寫!唐肅宗乾元二年春,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四、有關白帝城的詩句
1、唐代:杜甫《白帝》 原文選段: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撥谷飛鳴奈妾何。 釋義: 在白帝城中,遮天烏云涌出了城門,在白帝城下,瓢潑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峽江急流的吼聲像雷霆在轟擊,翠樹蒼藤籠罩的煙霧使日月為之發昏。戰馬不如歸耕的牧馬閑逸,戰亂使原有千戶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最為哀痛的是因戰亂失去丈夫的婦女們還被賦斂盤剝得精光凈盡,聽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聲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2、唐代:李白《荊州歌》 原文選段: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谷飛鳴奈妾何。 釋義: 白帝城邊的江面上滿是狂風掀起的驚濤駭浪,五月的瞿塘峽,有誰敢行船而過呢?荊州麥子時節,繭已出蛾,蠶事已成,家家都在煮繭繅絲。
我一邊繅絲,一邊思念你,我對你的思念比一團亂絲的頭緒還要多。布谷鳥在哀鳴的時候,更加引起了我對你的思念,這叫我怎么辦呢? 3、唐代: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原文選段: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釋義: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著。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兵營里士兵的刁斗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4、唐代:白居易《竹枝詞四首》 原文選段: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釋義: 瞿塘峽口,水霧蒙蒙,像輕煙一樣低低地籠罩著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經向西偏斜。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傷心的竹枝民歌,當唱歌的聲音哽咽著時,山上的猿猴和山鳥都一起悲傷地啼叫起來。
5、唐代:杜甫《返照》 原文選段: 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
釋義: 楚王宮北面,正是黃昏時候;白帝城西邊,還可見下過雨的痕跡。夕陽照到江面上,好像石壁翻到江中,云霧遮蔽了樹林,看不見山下的村莊。
五、《早發白帝城》詩意
早發白帝城古詩譯文: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詞語注釋 ⑴發: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 ⑵朝:早晨。辭:告別。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⑶白帝: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長江上游。 ⑷江陵:今湖北荊州市。 ⑸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⑹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⑺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早發白帝城的詩意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但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多么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回還。兩岸猿猴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然而根據“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 名人鑒賞 前人對這首詩好評如潮,如楊慎《升庵詩話》:“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讀書學道。25歲出川遠游,客居魯郡。游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春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后遇赦東歸,客死當涂令李陽冰所。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象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
六、關于白帝城的詩句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凌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情。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一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一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一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一、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一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一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只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一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共鳴。
其二在一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一景兩色一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同時,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共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
其他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