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深宮中女子得不到寵愛而終日郁郁寡歡的詩句
《樓東賦》 江采萍 玉鑒塵生,鳳奩杳殄. 懶蟬鬢鬢之巧梳,閑縷衣之輕練. 苦寂寞于蕙宮,但疑思于蘭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 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 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 碧云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 長闥深扃,嗟青鸞之絕信; 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游. 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燕,陪從宸旒. 奏舞鸞之妙曲,乘益鳥仙舟. 君情繾綣,深敘綢繆.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無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于幽宮. 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朧. 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 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 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鐘, 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于樓東. 江采萍 :唐玄宗的妃子,即梅妃這首詩寫了梅妃在上陽東宮的凄慘心情 她還有一首《謝賜珍珠》中寫道: 柳葉雙眉久不描, 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二、誰能給我些描寫后宮女子的詩詞~~~
春宮怨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①。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②。
宮詞一般抒寫哀怨。這首《春宮怨》卻無一字一句寫宮妃的哀怨,相反,通篇只是描繪漢朝衛后如何受寵的事,借以反襯失寵后妃的哀怨,用語含蓄。詩貴曲而忌直,這樣描寫充分體現出王昌齡七絕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的特色。正如沈德潛所評:“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此國風之體也。”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唐.元稹《行宮》
詩句中的十個字,雖然短小精悍,但卻是意蘊深長。據白居易《上陽白發人》所描寫說,這些宮女都是天寶末年被“潛配”到上陽宮,在這冷宮里一閉就是四十年,成了白發宮人。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接著以「自云」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出身于高門府第,但生不逢時,趕上了社會動亂;兄弟雖官居高位,但慘死于亂軍之中,連尸骨也無法收葬。在這人情世態隨著權勢轉移而冷暖炎涼的社會里,命運對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勢去,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聲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災難紛至沓來,統統降臨到這個弱女子頭上。女主人公的長篇獨白,邊敘述,邊議論,傾訴個人的不幸,慨嘆世情的冷酷,言辭之中充溢著悲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比喻,「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對照,使人想見她聲淚俱下的痛苦神情。
三、求自創的古代情詩 描寫深宮里的女人的憂傷 詩詞看起來要像是可以唱
深宮情思
相識相知本是緣,卻奈何,身不由己。
萬千情絲,終究化作夢一場。
候門尚且深如海,更何況,深宮一望。
秋水望穿,多少誓言都消散。
獨坐涼亭輕撫琴,且消受,如水月色。
花開又謝,幾時見得君王面。
秋風蕭瑟人漸瘦,亦不知,心歸何處。
無意爭斗,只因相思忘寂寞。
閑來對鏡淺梳妝,竟忘卻,曾經模樣。
容顏未老,心思早已盡憔悴。
香凰仙子原創詩歌。
四、描寫后宮女子的詩
夜醉夢醒后.
淚灑枕巾無人靠妃子笑
秋季之落殤,
只因博得君一笑.
深宮的落寞.
無君之癡,
相思之苦,
是虛無的破碎,
是芬芳的消散,
君卻只取一瓢曉,
倦了,
回眸妃子笑
落殤,斷腸,
似是秋葉之哀悼,
只因佳麗三千與君笑.
安靜,
尋思,
只愿攜手與君老,
花開不敗的驕傲.
深夜陪君醉,
又似冬雪之回報.
冬季之回眸,
是無聲的哭嚎.
累了
五、描寫深宮中女子得不到寵愛而終日郁郁寡歡的詩句
《樓東賦》
江采萍
玉鑒塵生,鳳奩杳殄。
懶蟬鬢鬢之巧梳,閑縷衣之輕練。
苦寂寞于蕙宮,但疑思于蘭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
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
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
碧云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
長闥深扃,嗟青鸞之絕信;
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游。
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燕,陪從宸旒。
奏舞鸞之妙曲,乘益鳥仙舟。
君情繾綣,深敘綢繆。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無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于幽宮。
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朧。
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
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
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鐘,
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于樓東。
江采萍 :唐玄宗的妃子,即梅妃
這首詩寫了梅妃在上陽東宮的凄慘心情
她還有一首《謝賜珍珠》中寫道: 柳葉雙眉久不描, 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六、描寫后宮女子美貌的句子
古代后宮服飾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其制以黑絨及緞條制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鈿子前如鳳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
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制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
兩百年后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并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后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
進關以后,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恒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
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制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后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
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制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后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
后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制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
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后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
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
隨著清代后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制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愿的美好追求。
就清代后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
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
頑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并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
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并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
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
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
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
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
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愿。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
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
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
佩戴朝珠時,佛頭垂于背后,并用黃絳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
七、有哪寫詩詞可以表示后宮的女子
你好,這個網站還不錯的,比較全http://** 長信秋詞(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首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
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在這個不眠之夜里,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似結,她的滿腔怨情該是傾吐不盡的。
這首詩只有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照說,即令字字句句都寫怨情,恐怕還不能寫出她的怨情于萬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寫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寫到人物,而且就在這最后一句中也沒有明寫怨情。
這樣寫,乍看象是離開了這首詩所要表現的主題,其實卻在藝術效果上更顯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現了主題。這是因為:前三句雖是寫景,卻并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后人物的出場服務的。
就通首詩而言,四句詩是融合為一的整體,不論寫景與寫人,都是為托出怨情服務的。 這首詩,題為《秋詞》。
它的首句就以井邊梧桐、秋深葉黃點破題,同時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它一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一個蕭瑟冷寂的環境之中。
次句更以珠簾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時間已是深夜,從而把這一環境描畫得更為凄涼。接下來,詩筆轉向室內。
室內可寫的景物應當很多,而作者只選中了兩件用具。其寫熏籠,是為了進一步烘染深宮寒夜的環境氣氛;寫玉枕,是使人聯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單。
作者還用了“無顏色”三字來形容熏籠、玉枕。這既是實寫,又是虛寫。
實寫,一是說明這是一個冷宮,室內的用具都已年久陳舊,色彩黯淡;二是說明時間已到深夜,爐火、燈光都已微弱,周圍物品也顯得黯然失色。虛寫,則不必是器物本身“無顏色”,而是伴對此器物之人的主觀感覺,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
寫到這里,詩中之人已經呼之欲出了。 最后,讀者終于在熏籠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
這時,回過頭來看前三句詩,才知道作者是遙遙著筆、逐步收縮的。詩從戶外井邊,寫到門戶之間的珠簾,再寫到室內的熏籠、床上的玉枕,從遠到近,句句換景,句句騰挪,把讀者的視線最后引向一點,集中到這位女主角身上。
這樣就使人物的出場,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滿而發之效。 在以濃墨重筆點染背景,描畫環境,從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詩中,只以客觀敘述的口氣寫這位女主角正在臥聽宮漏。
其表現手法是有案無斷,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見。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點是漏聲,吸引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聲,而作者正是在漏聲上以暗筆來透露怨情、表現主題的。
他在漏聲前用了一個“清”字,在漏聲后用了一個“長”字。這是暗示:由于詩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會感到漏聲凄清,漏聲漫長。
同時,這句詩里還著意指出,所聽到的漏聲是從皇帝的居處——南宮傳來的。這“南宮”兩字在整首詩中是畫龍點睛之筆,它點出了詩中人的怨情所注。
這些暗筆的巧妙運用、這一把怨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寫法,就使詩句更有深度,在篇終處留下了不盡之意、弦外之音。 長信秋詞(其二) 王昌齡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秋詞(其三) 作者: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全部注釋 1.長信:漢代有長信宮,成帝時班婕妤在長信宮中苦悶寂寞,作了許多詩歌以自傷,今存《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三篇。
后者又名《團扇歌》,見于《文選》,后人疑為偽托之作。 2.團扇:傳為班氏《怨歌行》云:"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詩以團扇為喻,寫宮女受冷落被棄置的情景。 3.昭陽:漢宮殿名,《三輔黃圖·未央宮》:"武帝時,后宮八區,有昭陽……等殿"。
班固《西都賦》:"昭陽特盛,隆于孝成"。呂向注:"昭陽,殿名,成帝作也"。
漢成帝時趙飛燕得寵,先為婕妤,后為皇后,居昭陽殿,平帝即位后被廢為庶人,自殺。 唐代詩人常借漢言唐。
此詩借漢成帝時班婕妤、趙飛燕故事,并用《怨歌行》詩意,代后宮女性一抒孤寂之情懷。每天平明時分,得不到皇帝寵愛的宮女持帚清掃庭院,然后就只有與團扇為伴,消磨歲月了。
那姣好的容顏還不如空中飛過的寒鴉幸運,因為它們尚能從昭陽殿上飛過,君恩如日,它們的翅膀尚有機會沐浴一點光澤。這是一種生命無著的深沉的幽怨和無奈,是古代宮中多數女性不幸生活的寫照。
詩人以冷峻之語出之,以無情之物比之,團扇、寒鴉極不足道,用于此處,則令人驚心動魄。《唐三體詩評》:"'平明'二字中便含'日影','秋'字起'團扇','寒鴉'關合'平明','寒'字仍有'秋'意。
詩律之細如是"。《峴傭說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羨寒鴉羨得妙;'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怨沅湘怨得妙。
可悟含蓄之法。 王昌齡長于體會人情,并善于代女性言情。
他寫女性的詩很出名,其中宮怨詩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