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信息傳遞的詩
中國古代郵驛,歷代均由國家官辦,為統治者服務,而民間通信異常艱難。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春望》中這樣描繪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說明在那戰火連天的歲月,偶得一封家書,比得萬金還貴。在漫長的年代中,很多古詩都有關于傳遞信息的記載。筆者擷取幾則如下。
一、鼓角催曉。擊鼓是傳遞緊急警報的一種方法。從商代卜辭中可以看出,它是“聲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種。周《禮記·夏官·大司馬》中就有用擊鼓傳遞信號的規定:“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擊鼓可傳號令,鼓士氣,壯軍威,同仇敵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聞,聲聲不絕。唐詩人岑參《武威送別劉判官赴磧石西行軍》詩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二、烽火報警。西周主要發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傳遞緊急軍情。為了防止犬戎從西、北方入侵,曾在豐鎬東部的驪山上設置了烽火臺和大鼓,與周圍的諸候約定,如烽火起,則是敵人入侵,各路諸候都要前來勤王。《漢書》載:“有寇即火然舉以相告”,前烽舉火,后烽呼應。《史記》有“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唐末詩人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曰:“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一有火警,將士不畏艱險,一齊上陣,保衛祖國邊疆。
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種通信檄牌。“牌長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書”,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鋪”,傳遞時“過如飛電,望者無不避路”。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間,秦檜以宋高宗名義,一天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傳達命令,勒令岳飛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須有”罪名,將岳飛害死于臨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獄中。明李東陽在《金字牌》詩中寫道:“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哭班師回,士氣郁怒聲如雷。聲如雷,震邊陲,幽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國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調兵。符有兩種:一為銅虎符,一為竹虎符。銅虎符用途有二:一為郡守符,作為中央委任太守的證明;二為發兵符。《史記》中記載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從王室盜來的兵符,趕往邊境,撤換了魏將,率兵解除趙國之危,深得民心,表現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唐人韓翃有詩云:“懷君樂事不可見,鬃馬翩翩新虎符”;羅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的詩句。可見,虎符是古代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信物。
二、關于信息傳遞的詩
中國古代郵驛,歷代均由國家官辦,為統治者服務,而民間通信異常艱難。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春望》中這樣描繪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說明在那戰火連天的歲月,偶得一封家書,比得萬金還貴。
在漫長的年代中,很多古詩都有關于傳遞信息的記載。筆者擷取幾則如下。
一、鼓角催曉。擊鼓是傳遞緊急警報的一種方法。
從商代卜辭中可以看出,它是“聲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種。周《禮記·夏官·大司馬》中就有用擊鼓傳遞信號的規定:“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鼓者,擊鼓可傳號令,鼓士氣,壯軍威,同仇敵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聞,聲聲不絕。唐詩人岑參《武威送別劉判官赴磧石西行軍》詩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二、烽火報警。
西周主要發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傳遞緊急軍情。為了防止犬戎從西、北方入侵,曾在豐鎬東部的驪山上設置了烽火臺和大鼓,與周圍的諸候約定,如烽火起,則是敵人入侵,各路諸候都要前來勤王。
《漢書》載:“有寇即火然舉以相告”,前烽舉火,后烽呼應。《史記》有“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
唐末詩人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曰:“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一有火警,將士不畏艱險,一齊上陣,保衛祖國邊疆。 三、檄牌通信。
金牌是一種通信檄牌。“牌長尺余”,木制。
“朱漆刻以金書”,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鋪”,傳遞時“過如飛電,望者無不避路”。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間,秦檜以宋高宗名義,一天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傳達命令,勒令岳飛退兵。
同年十二月以“莫須有”罪名,將岳飛害死于臨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獄中。明李東陽在《金字牌》詩中寫道:“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哭班師回,士氣郁怒聲如雷。
聲如雷,震邊陲,幽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國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調兵。
符有兩種:一為銅虎符,一為竹虎符。銅虎符用途有二:一為郡守符,作為中央委任太守的證明;二為發兵符。
《史記》中記載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從王室盜來的兵符,趕往邊境,撤換了魏將,率兵解除趙國之危,深得民心,表現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唐人韓翃有詩云:“懷君樂事不可見,鬃馬翩翩新虎符”;羅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的詩句。
可見,虎符是古代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信物。
三、有關傳遞信息的古詩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蘇武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盧照鄰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白居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元稹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李商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李商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兩情若是久長時,以豈在朝朝暮暮 。
——秦觀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 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曹禺。
四、古人信息傳遞方式(簡短的故事)或詩文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于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于民間。 [3]羽書:用于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5]快馬傳書。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于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9]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10].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另外還有旗語、孔明燈等方式傳遞信息 1.羽書 【詩句】: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燕歌行 并序》高適 2.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于古代軍事戰爭。
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筑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采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筑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
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并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臺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
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絡。
【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
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
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
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
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
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
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
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
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
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原來王后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
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
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
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
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
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