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去二三里是什么古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詠懷》,是宋代邵康節所作。
全詩如下: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釋義: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
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二、《山村詠懷》古詩解釋是什么
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亭臺的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故事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三、一去二三里是寫什么的詩歌
一去二三里 又名 山村詠懷 (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覺離家已有兩、三里地,看到不遠處的小村莊里,有四、五戶人家已經冒起了炊煙。
我信步走去,又看到路邊有六、七處精美的亭閣樓臺,獨自靜靜觀賞,才發現身邊的樹枝上掛著。
八朵、九朵,十朵花,真是賞心悅目!小村莊、炊煙、亭閣樓臺、樹、花。“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詩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兩三里路;“煙村四五家”則是詩人看見沿途炊煙裊裊,幾戶人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讓人看到數座亭臺聳立,路邊的野花昂首怒放。
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瑯瑯上口,富有音樂美。這首五言絕句把“一”到“十”的數字嵌入詩中,組合成一幅靜美如畫的山村風景圖,質樸素淡,令人耳目一新。
四、一去二三里的全詩
一去二三里 又名 山村詠懷 (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作者邵康節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節(康節為謚號)名雍,字堯夫。
宋朝時代的著名卜士.大意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
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五、一去二三里 古詩內容
詩文:《山村詠懷》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譯文:此行要到二三里遠的地方,那里有四五戶炊煙升起的人家。路過的亭臺有六七座,路邊還有無數的鮮花開的正好。
擴展資料
背景:詩人在共城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作者:邵雍,字堯夫,生于范陽,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并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自號安樂先生。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山村詠懷的詩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