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間是否存在亙古不變的事物
不知道你說過這么一句話沒: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根據唯物辯證法,運動是物質的第二屬性(第一屬性是客觀實在性),也就是說,客觀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中,人們所說的靜止,知識忽略了微量變化的情況下的具體研究。
當然,脫離了唯物辯證法,永恒的存在便多了,比方說客觀唯心主義的上帝、唯理性等。
不過,如果一味強調運動變化,不承認相對靜止,就會滑落到懷疑主義中去,最終的本質仍舊是唯心主義。比方說,國內現在對“道”的一種普遍解釋就是“變”,而“變”從本質上來說卻不是一種存在,只能是一種現象,所以不能作為萬物的載體,——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造出一個存在來,這個存在的第一屬性便是“變”,而這個存在的名字就叫“道”。——然后,根據《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把人們的嘴巴封住,將其定義為不可思議和不能準確描述,于是理論就完備了。這便也是客觀唯心主義,是如證明上帝的存在一樣的道理。
我個人相信唯物辯證法。
二、蘊含生活哲理的古詩句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三、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的意思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的意思是說:青山的位置不會改變,綠水也會一直流淌。指的是人的情誼或者是仇恨永遠不會改變。后來也用來形容日后再見,后會無期。
青山不改指的是人的恒心和志向不會改變,綠水長流形容事物永恒不變。二者用在一起就是說的是不會改變的事物,一般可以是毅力、恒心、友誼、親情甚至是仇恨。
青山、綠水:這里指的是不會改變的事物,一般可以指人的毅力、恒心。不改:就是不會改變的意思。長流:形容水流一直流淌,這里形容恒心不變。
擴展資料: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原出自于詩歌《離別》。作者是唐代的陸龜蒙。
原詩文如下:
深秋時節話別離,冷風瑟瑟葉滿溪。
胸中無限慷與慨,轉身欲語淚沾衣。
青山不改水長流,明月依舊星漸稀。
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深秋時節你我將要分別,寒冷的風瑟瑟地吹著,落葉飄滿了小溪。胸中慷慨無限,轉身想要再說些什么眼淚卻已經低落到了衣服上。青山不會改變位置,河水也將慢慢流淌,明亮皎潔的月亮依舊高掛在天空上,星星慢慢稀疏。天地長久亙古不變也有個盡頭,這種遺憾將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的盡頭。
這首詩詞是后人所寫,作者不詳。在神雕俠侶里,李莫愁說的一句話: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日后江湖相見,自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因此這句話一般都是江湖中人話別的時候說的 就是說你和我的交情像山一樣不會改變 像水一樣常常交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事物本質亙古不變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