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3)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每句1分,句中有誤該句不得分) 【解析】 試題分析:名句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
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遏”“ 溘”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學生記憶的時候應該結合詩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誤該句不得分。
要求學生養成回頭望的習慣,避免筆誤。 【考點定位】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經常在這些“淺水灘”“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寫,光記不辨,不知道聯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來區分。所以在平時對名句記憶時要立足于對詩句的理解,現在課標卷已經考核“理解性默寫”,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既準確還不容易寫錯字,然后要立足于“寫”,不要背下來但得不到分數。
二、《氓》中表現賦比興的句子、、有哪些
《氓》:出自先秦佚名
比興詩句如下:
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譯文:桑樹葉子未落時,綴滿枝頭綠萋萋。
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2、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譯文:桑樹葉子落下了,枯黃憔悴任飄搖。
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自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擴展資料:
《氓》運用比興手法的好處
一、結構上
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
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二、內容上
①比興句喚起人豐富的聯想,“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一般認為它們分別比擬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并相應地推測女子年長色衰是“氓”變心的重要原因。
不過,也不妨理解得寬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間情意濃密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景象,則如同兩人感情枯竭時。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主人公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從“抱布貿絲”一句來看,她養蠶做絲),富于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
三、《詩經氓》用比的手法勸說女子勿沉與氓的愛情的句子是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朱熹《詩集傳》謂第三章“比而興也”,第四章“興也”,也就是說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一般以為女子嫁過去三年,但另有一種解釋:“三歲,多年。按‘三’是虛數,言其多,不是實指三年。”(程俊英《詩經譯注》)實際上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望采納,O(∩_∩)O謝謝
四、描寫桑樹花的句子
1. 桑樹那茁壯的枝條上綴滿碧綠的桑葉,那綠色,簡直濃得像是要滴下來。
2. 秋天,桑樹上掛滿了一個個又紅又黑的甜桑果。遠遠看過去,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樹上。
3. 桑樹,你沒有柳樹那樣婀娜的枝條,也沒有白樺那樣高大的軀干,一身粗糙的皮膚,是你含辛茹苦的象征,茂密的葉子,是你勇于奉獻的結果。
4. 就在這山岡子的正脊梁背上,長著一棵老桑樹。這棵桑樹有多少年了,誰也不知道,只見它又粗又高,樹身彎彎曲曲,樹腦袋也只剩下了半個,好像一個駝背的老人,佝僂著身子,歪著頭站在那里。走近了,只見樹皮開裂,渾身是疤,露著白光光的身子。雖然這樣,它每年還是長出又肥又大的桑葉,結出又紅又甜的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