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陳毅寫的梅嶺三章中哪些句子用比喻手法寫的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
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3)“人間遍種自由花”。
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比喻和借代的運用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
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①旌旗十萬斬閻羅。
②南國烽煙正十年。“旌旗”是旗幟的通稱。
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
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
“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二、梅嶺三章的全詩理解
《梅嶺三章》也是陳毅在生死存亡之關頭所寫下的一曲氣壯山河的無產階級正氣歌。
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構成的一組詩。三首詩雖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可單獨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題旨上又具有內在統一性,它們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作者堅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為人類美好事業獻身的革命生死觀。
二首詩都以小序中慮不得脫四字自然生發出來,以斷頭為基本意象,但顯示出的卻無一絲一毫悲切傷感的情調,而是一派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的慷慨豪壯之氣。吟詠之際,不覺使人熱血沸騰,斗志倍增。
第一章著重表現作者對革命事業生死不渝的堅貞氣節。斷頭今日意如何?詩一開篇就徑直將死亡問題提了出來,以如何面對斷頭之危自問,這充分顯示出陳毅勇于面對死亡的英雄無畏氣概。
生命對于人生只有一次,面臨 斷頭 的時刻,任是誰也會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頭腦之中的。此時此刻,陳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創業艱難百戰多。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為了開創革命大業,我已經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的戰斗生活,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斷頭也是死得其所,實在沒什么可顧慮的。這一問一答,問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壯,一下子就將陳毅視死如歸,甘于為革命赴湯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們的面前,令人怦然為之心動。
面對死亡的危險,詩人想到了革命大業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斷頭實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馳騁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續寫了豪情四溢、氣貫長虹的壯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泉臺,猶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詩文中,泉臺一詞一般是與悼念、哀挽相聯的,如潘岳《寡婦賦》中有句曰:上瞻兮遺像,下臨兮泉壤。
駱賓王《樂大夫挽詞》之五有詩為:忽見泉臺路,猶疑水鏡懸。岑參《河南尹岐國公贈工部尚書蘇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時曉,泉臺不是春的詩句,孟郊《悼亡》詩中也有泉下雙龍無再期,金蠶玉燕空銷化 的詩句。
陳毅以泉臺比喻**政府統治下的人間地獄,以閻羅喻指禍國殃民的罪魁**,表示自已一旦犧牲,就要到黃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難的戰友,組織起十萬浩浩蕩蕩的大軍,直搗陰間地府,去斬下閻羅的首級。這兩句詩壯懷激烈,筆墨酣暢,驚天地,泣鬼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堅定的革命斗志,豪邁的英雄氣概。
真如著名詩人臧克家所說的,堪稱意氣沖天,拍案叫絕!胸中有萬丈正氣,筆下有萬鈞之力! 第二章著重寫對 后死諸君的期待,勉勵生者為人民解放的未競事業繼續奮斗下去。南國烽煙正十年,是詩人參加革命武裝斗爭歷程的概括。
從1926年8月離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運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陳毅一直戰斗在烽火連天的南國。為工農紅軍的創立、蘇區根據地的建立和贛粵邊游擊區的創立與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此句可與第一章中創業艱難百戰多 結合起來讀解。創業句著重寫斗爭的艱難,南國句著重點出斗爭的時間地點。
而今,在中央蘇區已失,南國大地處于反動派更加兇殘統治、蹂躪之下的時候,自己卻有可能告別這片十幾年為之浴血奮戰的南國大地,這不能不使詩人感慨萬端,深以為憾。于是,詩人將滿腔激情噴涌筆端,寫下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的絕生之語。
《史記·伍子胥列傳》里記載有春秋時期吳國功臣伍子胥受人慘害被吳王夫差賜劍自殺,臨死時要求把自已的頭顱懸掛在吳國都城(今蘇州)閶門上,以便看到越國軍隊來把吳國滅掉的故事。中國歷代的反動統治階級在鎮壓人民反抗運動時,也往往把他們殺害的反抗者的頭顱懸掛于城門樓上 示眾 以儆效尤。
國民黨反動派在圍剿紅色根據地和游擊區時,也常常采用類似的兇暴手段。但這種恐慌手段嚇不倒真正革命者,對他們來說砍頭當風吹帽。
作者借用伍子胥頭懸國門的典故,表現了不親眼看到敵人徹底滅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個 須字,使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和為革命殉難的光榮感躍然紙上,撞人心扉。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是前一句詩的自然引申。詩人暗用了陸放翁《示兒》詩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勵活著的戰友努力奮斗,多打勝仗,用頻頻飛來的捷報當作奠自已的紙錢,以使頭懸國門、魂歸泉臺的自已得到慰藉。
這一期望,同樣表現了詩人對革命事業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詩人將活著的戰友稱為后死諸君,意在提醒戰友們要做好犧牲的準備,希望他們能夠像先行赴難的十萬舊部及行將斷頭的自己一樣,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地戰斗下去。 第三章進一步正面抒發自己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念和甘愿為之獻身的人生理想。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這是說自己從參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并決心為之奮斗終身;雖然一直處于艱難創業之中,眼前祖國大地還處于反動派的血腥殘暴之中,但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必會到來。
中國古代積極的人生觀素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而國家和家國恨等詞也說明家與國都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無家不能有國,國破亦難有幸福完美的家。
將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這是一個年輕時代即懷憂國憂民之情。
三、請問陳毅元帥《梅嶺三章》詩詞的內容有哪些
《梅嶺三章》其一: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其二: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其三: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梅嶺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國**人陳毅在梅嶺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寫下的三首詩。
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四、梅嶺三章詩意
《梅嶺三章》是1936年冬天,陳毅在梅嶺被圍困時寫下的三首詩。
三首詩的詩意如下:(一):如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么?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二):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我。
(三):革命者四海為家,含有血腥味的風雨應當有止境,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寫《梅嶺三章》時,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