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時勢造英雄作文
我一直覺得是時勢造就了英雄。
其實無論是英雄還是梟雄,都是因為環境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機會,而他們也及時抓住了機遇,這才催生了這些不同凡響的人物。如果秦始皇生活在西周鼎盛時期,縱使他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謀略,也不可能鑄造大秦帝國的輝煌,充其量也就是讓秦國發展得更好些,在國內深受百姓愛戴罷了。
如果秦始皇處在漢武帝剛剛登基的那個國力強盛的時代,修建長城也不會落下千古罵名,反而可能會受到百姓的無盡景仰和膜拜。我以為不必過于苛責秦始皇。
試問:不修長城,那些六國的士兵又怎么處置?放他們回去讓六國實力死灰復燃嗎?我以為,秦始皇的貢獻本不該被后人以一兩點過失而掩蓋。自古以來,多少人哀嘆自己生不逢時——和平年代,武士哀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戰亂年代,學者哀嘆空有滿腹才華無處施展。
杜甫若生在盛唐,世上也許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賈誼若早生幾十年,世上也許就多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時勢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但你可以利用時勢展現自己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才能——前提是你必須有這樣的潛質。就像岳飛和辛棄疾這兩位原本都是文武雙全的人:岳飛文才不凡,可惜后人只記得他的武功;辛棄疾武功卓著,可惜后人只記得他的文才——時勢使然耳。
時勢造英雄。人是社會的產物,受社會環境的制約,沒有人能輕易地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
許多所謂的英雄人物,都是在時代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比如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誕生的前夜,關于這方面的理論基礎已經完備,只是還沒有人把它總結概括而已。
而愛因斯坦具備了那樣的潛質,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論,這也是時勢發展的必然,如果愛因斯坦生活在牛頓那個時代,他還能提出相對論嗎?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世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努力成為時代造就的那個英雄。
二、急求
英雄與時勢--------------------------------------------------------------------------------(1899年9月15日)或云英雄造時勢,或云時勢造英雄,此二語皆名言也.為前之說者曰:“英雄者,人間世之造物主也.人間世之大事業,皆英雄心中所蘊蓄而發現者,雖謂世界之歷史,即英雄之傳記,殆無不可也.故有路得,然后有新教;有哥侖布,然后有新洲;有華盛頓,然后有美國獨立;有俾士麥,然后有德國聯邦.為后之說者曰:英雄者,乘時者也,非能造時者也.人群之所漸漬、積累、旁薄、蘊蓄,既已持滿而將發,于斯時也,自能孕育英雄,以承其乏.故英雄雖有利益及于人群,要不過以其所受于人群之利益而還付之耳.故使路得非生于十六世紀(西人以耶穌紀年一百年為一世紀),而生于第十世紀,或不能成改革宗教之功;使十六世紀即無路得,亦必有他人起而改革之者.其他之實例亦然,雖無歌白尼,地動之說終必行于世;雖無哥侖布,美洲新世界終必出現.余謂兩說皆是也.英雄固能造時勢,時勢亦能造英雄,英雄與時勢,二者如形影之相隨,未嘗少離.既有英雄,必有時勢;既有時勢,必有英雄.嗚呼,今日禹域之厄運,亦已極矣!地球之殺氣,亦已深矣!孟子不云乎:“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斯乃舉天下翹首企足喁喁焉望英雄之時也.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我同志,我少年,其可自菲薄乎?意大利當羅馬久亡,教皇猖披,奧國干涉,岌岌不可終日之時,而始有嘉富爾;普魯士當日耳曼列國散漫積弱,見制法人,國體全失之時,而始有俾士麥;美利堅當受英壓制,民不聊生之時,而始有華盛頓.然則,人特患不英不雄耳,果為英雄,則時勢之艱難危險何有焉?暴雷烈風,群鳥戢翼恐懼,而蛟龍乘之飛行絕跡焉;驚濤駭浪,鯈魚失所錯愕,而鯨鯤御之一徒千里焉.故英雄之能事,以用時勢為起點,以造時勢為究竟.英雄與時勢,互相為因,互相為果,造因不斷,斯結果不斷.。
三、求助:關于“英雄造時勢”的名言和詩句之類(越多越好)~~~~~~~~
這個不是唯心主義嗎??~~你找這個干什么~~~是不是辯論方面的問題,如果是的話,別找什么詩句。
去翻中華漢語大詞典,找找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時勢".然后在立意上下功夫。 辯論是要引經據典,不是找詩句。
還有就是詭辯,玩文字游戲。 謝謝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辯題,是一個歷史哲學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在辯論進一步深入之前先來肅清幾個重要概念。 原來我準備的一辯的辯詞 首先,什么是英雄?英雄者,杰出之人物也。
我們認為,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英雄,就是那些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杰出人物。秦始皇是英雄,因為他統一了中國;列寧是英雄,因為他領導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工農政府;瓦特也是英雄,因為他改良了蒸氣機,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
俯仰古今,我們發現,像這樣影響歷史發展的英雄比比皆是,舉不勝舉。幾乎每一次歷史的進步,每一種歷史局面的開創,都有著英雄不可磨滅的功績,正是因為他們的睿智和歷史眼光,才能從眾多生命中脫穎而出,他們往往具有認清現實情況的能力,能夠去發現,解決和處理問題,所以說是英雄利用了時勢,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時勢,從而推動歷史的發展。
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的**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充分認清了中國當時所處的形勢,提出了“黑貓白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的偉大思想,講了其他人所不敢講的,做了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他制定的改革開放的政策,為中國指明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因此,沒有**就沒有我們今天經濟的繁榮,沒有**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祖國的富強。所以我們堅信,在英雄和時勢之間,是英雄造時勢,決不是時勢造英雄啊。
其次,什么是時勢?時勢者,當時之社會形勢也。我方認為,社會由人組成,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人才是執行行為的主體。
這顯而易見體現出了一個內因與外因的問題。英雄人物,他是內因;而時勢作為一種客觀形式或社會狀態,只是外因。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也就是英雄人物是變化的根據,時勢這個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而發生變化的。孰重孰輕,不辨自明也。
歷史上,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漸次強大,改變了當時的局勢,為后來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彼得大帝這一歷史英雄對俄國的改革,改變了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落后狀態,使俄國進入了歐洲強國之列。
(在他在位期間,俄國出現了第一張印刷的報紙,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第一個科學院等等) 綜上所述,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我們難道還不能認清是英雄造時勢嗎?英雄對于歷史的前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說:英雄是石,敲出希望之火;英雄是火,點燃歷史之燈;英雄是燈,照亮人類之路;英雄是路,引領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謝謝大家。
四、時勢造英雄的辯詞
時勢造英雄最關鍵的是“英雄”的本質,如果有一方對于“英雄”這個概念把握的不準確,就很容易失敗。字典里對英雄的解釋非常簡單,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時候奸雄在特定的時代也會被當作“英雄”,其實我們社會上普遍接受的“英雄”概念是因為人格魅力出眾,比如李世民,文治武功當時幾乎沒有人能比,愛護臣民,做事的出發點往往是首先考慮到國家和人民,嚴于律己,人格魅力非常強。但是有人是因為做了一件看起來似乎是英雄的事,比如上面粘貼的辯詞里說的秦始皇和隋煬帝,那是因為他們本身做了一些似乎是英雄的事,但是他們做這些事是不是出于一種偉大的造福民眾的英雄精神呢?我看是滿足個人私欲,炫耀自己的財富和武力。哪能算是英雄嗎?好比你心眼壞把同學推倒了,顯示你力氣大,結果剛好一輛車開過來,那個同學被你推倒反而沒被車撞倒,這能說你是個好心的人嗎?
說到這里可能樓主就明白了。如果你的觀點是時勢造英雄,你就緊緊守著英雄是做成英雄事業的人這一條不要放,盡量舉正面例子——比如唐太宗是英雄是因為當時天下亂了很多年,社會需要安定,而且當時突然出現那么多優秀的臣子,別的朝代可沒有。而很多與人格魅力的人,有成為英雄的自身條件,比如王勃、比如李白杜甫范仲淹,都是有德有才,憂國憂民的典范,自身有英雄氣質,但是也只能在詩詞上能夠做出一些成就,讓后來人評價一下,對當時社會并沒有實際意義的巨大貢獻,不然李白杜甫怎么不能阻止安史之亂呢?
但是如果你的觀點是時勢不能造英雄,你就把歷史上那些做成了一些成績但是人格比較低下的,比如隋煬帝修運河、明成祖朱棣編永樂大典等等。拿出來說那些不是英雄,碰巧做了幾件事,出發點很不對。但是,可以又把岳飛那來說事,雖然不成功,是英雄。
總之,一定要抓住英雄是有英雄業績的人還是有英雄人格的人。哪一種說法對自己有利,用哪一種。辯論沒有對錯,不要拘泥于字典,那常常是以偏概全的。希望你贏得這場辯論。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