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太湖的古詩詞
太湖秋夕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王昌齡:(約698-756),唐京兆長安(今屬陜西省)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曾任江寧丞。為盛唐邊塞詩派著名詩人。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云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楊基:(1326-1378后)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書畫,與張羽、高啟、徐賁稱明初“吳中四杰”。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吳昌碩:(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名缶廬、苦鐵,十七歲以字行,浙江省安吉縣人。清末任江蘇安東(今江蘇漣水)縣令一月,后寓上海,為我國近代藝術大師。工詩、書法和國畫,擅寫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三十歲始作畫,以寫意花卉、蔬菜為主,山水、人物亦偶為之,他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曾創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長。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二、描寫“太湖”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太湖”的古詩詞:
1. 《水調歌頭·平生太湖上》
宋代:佚名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凈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2. 《太湖秋夕》
唐代:王昌齡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3.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4. 《水調歌頭·滄浪亭》
宋代: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5. 《館娃宮懷古五絕》
唐代:皮日休
綺合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
鄭妲無言下玉墀,夜來飛箭滿罘罳。
越王定指高臺笑,卻見當時金鏤楣。
半夜娃宮作戰場,血腥猶雜宴時香。
西施不及燒殘蠟,猶為君王泣數行。
素襪雖遮未掩羞,越兵猶怕伍員頭。
吳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瀨上游。
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
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三、關于太湖的詩句
1.【又次前韻贈賈耘老】 作者:蘇軾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
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 壇古洞不可到,空聽余瀾鳴湃湃。
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壞。
空余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事見本院碑。)
我來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藥,往往靈芝雜葵薤。
詩人空 腹待黃精,生事只看長柄械。(杜子美詩云,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賈云,今歲有小蟲食葉,不甚為害。)
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 2.水龍吟--太湖抒懷 太湖風卷如潮 千峰擂鼓濤天際 滄廊柳下 三山霧里 年年如此 鹿頂迎暉 昆侖存志 觀潮人去 為一春長在 百花長見 吩咐水 別輕易3.太湖秋夕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4.題 太 湖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云腥。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5.泛 太 湖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四、有沒有描寫太湖的語句
《太湖賦》 太湖賦 作者:潘承祥 ……太湖之美,皆在花亭一湖焉。
豈它地所能比擬哉?”以故賦曰: 安徽太湖,狀元故里之鄉,地靈人杰; 晉熙古邑,佛教發源之地,博大精深。 大中華之名縣,山美水秀; 皖西南之重鎮,風光旖旎。
橫亙千載攬蒼穹; 沐浴風雨史垂青。 背枕大別山麓,峰巒疊翠; 面臨揚子江畔,濤驚浪駭。
南朝曾謂太湖左縣,為歧稱焉; 隋代一度稱晉熙縣,乃別謂也。 雄踞皖西南之半壁,堪輿之壯骨; 獨占安慶市之鰲頭,真宰之形似。
山川之奇,世譽雙絕而無雙; 風物之佳,國沒二尊而稱雄。 祥云瑞罩,仙鶴舞于崇阿; 紫氣華升,鸞鳥歌于碧池。
向為三省之通衢,鎖南鑰北; 自古萬商競云集,坐賈行商。 南連望江而瞻香茗,來龍郁郁; 北毗岳西背倚群山,古陌蒼蒼。
東鄰潛、懷,瀕皖河一衣而帶水; 西界蘄、英,阻大山天然之屏障。 西南共泊湖接壤于宿松,淼淼一蕩; 東北瞰天柱匯流于皖河,盈盈一水。
登高遠眺,與天柱隔皖水相望; 放飛遐思,與廬山憑大江呼應。 四面河水回環,群山拱揖; 天乾地坤妖嬈,煙嵐繞郭。
納長河兮,有濁浪澎湃崩崖裂石之勢; 入花亭兮,具清波嫵媚融冰含黛之柔。 居長江中下游,恰處旅游熱線之上; 位滬漢經濟圈,正在板塊交匯之帶。
合九鐵路縱穿腹地,出行便利; 滬蓉高速橫貫其境,交通快捷。 聚合山水之靈氣,藏龍臥虎; 兼得楚風與淮韻,隱鳳伏蛟。
溯佛教禪宗之源,發祥寶地; 探狀元故里之秘,文化睿邦。 觀三奇四絕之妙,香茗山聳秀; 攬湖光山色之勝,花亭湖蓄美。
毓秀鐘靈,特享“奇秀甲天下”之譽; 科甲蟬聯,獨擁“狀元冠神州”之謂。 斯邑多山,山勢嵯峨而列屏; 斯邑多水,水勢回環而縱橫。
變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 晦明不可名狀者,暮靄朝暉也。 信步月亮灣,山川美景豁雙眸; 放眼橘子洲,滄渺碧波蕩碧洲。
龍山景區,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難配; 湯灣溫泉,水外有水,河伯慚大小之不侔。 將軍山峻拔巍巍,重巒迭嶂; 花亭湖波滔泱泱,煙波浩淼。
長河落日,煒彩霞而蒸天幕; 瀚湖攬月,輝群星而曜穹蒼。 山尖寨,云舒云卷,望群巒之縹碧; 六省坡,花開花落,數季節之輪回。
天華尖,蒼龍云端卷,狂卷嘯聲起; 芙蓉寨,猛虎峻崗奔,突奔草木驚。 宿鳥依林,松篁迎風而歌; 蒼煙落照,牧童橫笛而歸。
暖陽照,春意濃,些許微撫人心醉; 楓葉落,秋雨涼,幾多惆悵君眼迷。 情人島佳人把酒,云載芳心; 狄公亭情郎輟筆,雨送柔意。
若隱若現,轉瞬危樓高萬尺; 或聚或散,頃刻平湖起煙波。 西風洞,人間天府,洞穴奇而幽美; 獅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勝。
群峰綿邈,高山陡立于川際; 眾壑迤邐,河流環繞于域中。 海會寺,古色神殿余煙渺渺; 佛圖寺,沉香雅閣落英紛紛。
九龍澗瀑布,奪天工之斧鑿,不能成其形; 樸初文化園,蓋神匠之丹青,不可繪其姿。 居盛夏則涼風習習若飲冰釀,爽徹肺腑; 處寒冬則暖意陣陣如沐春風,日照紅顏。
至若, 花亭一湖,似蓬萊之仙境; 美景無限,如海市之蜃樓。 湖面寬廣,島嶼屹立; 岸線蜿蜒,山峰層迭。
自然景觀清新絢麗; 湖光山色獨具特色。 水面碧波蕩漾、濤光粼粼、氣勢磅礴,媲美西湖; 島嶼星羅棋布、山巒疊嶂、果木蔥籠,秀嫣江淮。
湖亦浩瀚,島也??i; 鹥飛鷗翥,雁逐鵬翮; 天鵝來儀,湖卷銀濤。 似鶴非鶴,時或身棲雪溟; 如雕非雕,猶愛翅搖霜皋。
綠樹環圍,翠柳縈繞; 紅花點綴,彩蝶翩舞。 鳥語清脆鳴于林間, 荷香芬芳飄之湖畔。
春雨淅淅經處,春色漸濃; 寒雨霏霏而過,冬意悄退。 淅瀝傾搖,嬌媚醉青崗; 延綿飄曳,窈窕撫微波。
青燈微灼,曾是極樂佛祖白蓮座; 紫霞淺繞,嘗為碧游老君逍遙袍。 煦風飄飄而至,怡人之姿; 瑞雪皚皚蒞臨,豐年之兆。
奇山異石,皆是而比比; 名花靈草,可見而處處。 隨潮泛渚,對八方游客均獻媚; 水宿沙眠,望萬畝松林俱怯巢。
山一重,水一重,趙文楷之筆難狀其景; 情千疊,意千疊,趙樸初之墨難描其態。 丹青凝止,李公麟折圣筆,未可繪其神; 錦繡鋪華,潘龍鳳窮麗辭,不能言其真。
不速之客初冬來,皚皚翩翻捷; 未辭之賓陽春別,皓皓顧盼遙。 輕煙與晚霞共舞, 湖蟹共游艇同行。
為旅游觀光度假之絕境; 乃療養休閑娛樂之勝地。 太湖宏邑,華夏正朔,歷史悠久; 佛禪文化,茲縣為甲,韻厚基深。
龍盤虎踞,民俗宗教,盡得天倫; 鳳翥鸞翔,古韻今風,盡在晉熙。 人文倡興,地靈靈而人杰; 古跡濟盛,瑰麗麗而多姿。
明清以降,科甲連綿; 父子榜同,兄弟鑣聯。 人文鵲起,文風蔚然而昌盛; 百姓和睦,民風純樸而淳厚。
一門四進士,十里兩狀元,傳為佳話; 郭東趙翰林,城西李巡撫,聞名遐邇。 文化博蘊,曾出進士無數而英才濟濟; 狀元故里,居然三甲蟬聯而數蓋他縣。
英杰名士群星璀璨,光耀耀而暉暉; 高官顯爵名噪華夏,威震震而赫赫。 文人騷客,佳文薈萃而傳世; 高僧名侶,寺廟四布而滿山。
前賢先哲,雖玉折而蘭摧; 豐功偉績,豈土掩而沙埋? 底蘊深厚,納五岳逍遙之雅客; 章華風清,薈四海奇異之文士。 太邑不乏豪杰之士,文第繼啟; 廊廟漸多棟梁之材,卿云逮開。
黃信一、趙文楷、李振。
五、描寫太湖的詩詞
1、太湖四石青岑岑唐白居易 《池上作 西溪、南潭皆池中勝處也。》
2、虛管太湖來唐白居易 《轎?釧罩蕁?》
3、太湖三山口唐僧皎然 《雜曲歌辭·古別離》
4、時稱太湖精唐李頎 《贈張旭》
5、沅湘為太湖唐元結 《系樂府十二首·思太古》
6、萬傾太湖上宋尹洙 《水調歌頭·萬傾太湖上》
7、一碧太湖三萬頃宋向子諲 《浣溪沙》
8、莫話太湖波浪險宋蔡伸 《南鄉子·天外雨初收》
9、太湖望極平無際宋毛并 《水龍吟·渺然震澤東來》
10、太湖風月宋趙善括 《醉蓬萊·正槐堂日永》
11、太湖極目宋趙善括 《水調歌頭·雨霽彩虹臥》
12、曳杖太湖曲宋盧炳 《水調歌頭·再拜識英度》
13、落日太湖頭宋劉辰翁 《唐多令·風露小瀛洲》
14、平生太湖上宋無名氏 《水調歌頭 建炎庚戌題吳江》
15、虛管太湖來唐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
16、凌霜遠涉太湖深唐張彤 《奉和白太守揀橘》
17、太湖浪說朱衣鮒唐李群玉 《石門韋明府為致東陽潭石鯽鲙》
18、聞有太湖名唐皮日休 《太湖詩·初入太湖》
19、太湖有曲處唐皮日休 《太湖詩·銷夏灣》
20、唼太湖萍元馬鈺 《*心香 詠鶴》
21、東戶太湖搖碧元李孝光 《水調歌頭·月來印千水》
22、畫舫何妨宿太湖宋蘇軾 《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23、畫舫宿太湖宋蘇軾 《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24、今年來往太湖曲元王冕 《船上歌》
25、太湖七十溇為墟清龔自珍 《已亥雜詩 140》
26、太湖夜照山靈影清龔自珍 《已亥雜詩 238》
27、太湖西岸景蕭疏明唐寅 《題畫二首》
28、棹入空明看太湖宋范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
29、太湖風卷浪頭高宋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
30、拳然太湖出宋曹勛 《山居雜詩九十首》
31、故鄉隔太湖宋仇遠 《予久客思歸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
32、笑憶太湖波上宿宋李洪 《紀行雜詩》
33、寄語松陵與太湖宋李廌 《送蘇伯達之官西安七首》
34、太湖萬頃涓滴無宋釋普度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35、太湖三萬六千頃宋釋普度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36、太湖連底凍宋釋紹曇 《偈頌一百零二首》
37、拈來拋擲太湖里宋釋宗演 《頌古二十四首》
38、盡情拋擲太湖里宋釋宗演 《頌古二十四首》
39、閑送苕溪入太湖宋蘇軾 《贈孫莘老七絕》
40、太湖三萬頃宋葉茵 《晚年辟地為圃僭用老坡和靖節歸田園居六韻》
六、贊美太湖的詩句
最佳答案
贊美太湖:
【又次前韻贈賈耘老】
作者:蘇軾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
壇古洞不可到,空聽余瀾鳴湃湃。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壞。空余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事見本院碑。)
我來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藥,往往靈芝雜葵薤。詩人空
腹待黃精,生事只看長柄械。(杜子美詩云,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賈云,今歲有小蟲食葉,不甚為害。)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
七、描寫太湖的古詩詞
太湖秋夕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王昌齡:(約698-756),唐京兆長安(今屬陜西省)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曾任江寧丞。
為盛唐邊塞詩派著名詩人。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云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楊基:(1326-1378后)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吳縣(今屬江蘇省)人。
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書畫,與張羽、高啟、徐賁稱明初“吳中四杰”。
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吳昌碩:(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名缶廬、苦鐵,十七歲以字行,浙江省安吉縣人。
清末任江蘇安東(今江蘇漣水)縣令一月,后寓上海,為我國近代藝術大師。工詩、書法和國畫,擅寫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
三十歲始作畫,以寫意花卉、蔬菜為主,山水、人物亦偶為之,他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曾創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長。
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風。
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