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在有不少的廣告借用古典詩詞名句來造成一種表達效果,你認為這樣
我認為這樣的現象,要分情況來說好與比好:
如果是本身含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東西,在宣傳的時候,在恰當的地方加入古典詩詞,有著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比如說在宣傳中國的茶文化時,就可以將“陸羽”這種意象化的形象或詩詞名曲加入:在宣傳酒文化時,把“自稱臣是酒中仙”一類的充滿畫面感的文字加入,更加形象和生動。在傳統和現實中有著很好的連接橋梁的作用;此外陶瓷、刺繡等亦可。
但是,如果宣傳的是外國的品牌或者是現代特有,古代沒有的東西(比如手機、電腦等),我覺得牽強的加入中國的古典詩詞,就會有附會之嫌,不適宜運用這樣的手段進行宣傳。
就像我們現在聽歌一樣,中國風的歌曲很美,但是前提是必須有意境相配,情境詞融為一體,讓觀者在看的同時能引發出一種聯想,方才能有它應有的味道。
二、文章借用古人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有何表達作用
一、引用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既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又寫出了春風的柔和。
二、拓展:
1、作品簡介: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里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2、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三、寫一首借用數字來加強表達效果的詩
有一首宋.邵康節寫的《山村詠懷》,就是這樣一首以數字開頭排列,描寫鄉村景色的詩歌。讀起來簡潔,朗朗上口。數字的巧妙運用,加強了情景的描寫效果。
【原文】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詩中見景:
一口氣走出二三里路,眼前路過一個小山村,看得見四五戶人家的屋頂煙囪,正在冒出炊煙。一路走來,路邊經過了六七座古人送別的驛站亭臺,正可過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令人越看越喜愛,于是伸出手指點數: ……八,九,十……。
這是多么令人怡然自得的一派山村景色啊。
四、如果一篇文章引用名言警句或借用詩句有何作用
一、引用名句,搭建文章框架。
江蘇高考范文在《人生三部曲》中,借用了“滕王高閣臨江渚”、“也無風雨也無晴”、“滿目青山夕照明”三個詩句,分別隱喻人生的三個階段,也分別引出了王勃、斯賓諾莎、殷雪梅三個典型人物與他們的感人事跡,形成了文章的整體框架。這樣的歸類分敘顯現了作者寬闊的視野,說理自然而有厚實凝重之感,立意脫俗又顯氣度不凡,文章更富有形象性。
二、為引出觀點,引出故事,作出結論而引用。
例如2002年中考中浙江一位考生寫的《讀懂母親》一文,開頭直接引用豐子愷文中的妙句:“母親啊,您是蒼天聳立的大樹,我是樹下一朵弱不禁風的小花,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您,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綠陰?”作者引用名句,其目的是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調,同時開門見山,給文章鑲嵌了一個美麗的“鳳頭”。巧用名句,考生的才氣和睿智可見一斑,也給讀者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先聲奪人的效果。
三、引用名句,蘊涵詩意之美。
《圓潤鋒芒》(福建高考范文)的第二段,“‘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鋒芒是調色盤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對壯麗的山河朗聲宣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目光清澈而熾熱,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興酣落筆搖五岳,濤成無傲凌滄州’,有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有李商隱的‘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這些年輕的心臟,有力地搏動,從而翻卷出大唐的萬千氣象,使大唐綻放成一朵傲視群芳的牡丹,使后人遠遠仰望、遠遠懷想。”古典詩句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質與審美趣味,蘊涵著一股濃濃的詩意美,讓讀者回味無窮。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考生引用了《說苑》里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這段話確實使文章增添了生機,增強了論據的力度,使閱卷老師覺得考生積累豐富,寫作功底扎實。
四、引用名句即時抒情。
在記敘文中,引文的作用之一就是抒情。看上海考生寫的《我們是初升的太陽》中的一段是如何引用詩詞、佳句來抒情的:有人向往于“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恬靜淡然;有人憧憬于“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遁世逸趣,可是我們不要,我們更欣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那份瀟灑與自信,我們要的是轟轟烈烈、永不后悔的青春。從中讀者不難領略同學們的積極樂觀的情懷。
五、借用詩句為文章
借用詩句為文章例子:‘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鋒芒是調色盤中最耀眼的亮色。
少年的杜甫面對壯麗的山河朗聲宣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目光清澈而熾熱,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興酣落筆搖五岳,濤成無傲凌滄州’,有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有李商隱的‘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這些年輕的心臟,有力地搏動,從而翻卷出大唐的萬千氣象,使大唐綻放成一朵傲視群芳的牡丹,使后人遠遠仰望、遠遠懷想。”
古典詩句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質與審美趣味,蘊涵著一股濃濃的詩意美,讓讀者回味無窮。作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考生引用了《說苑》里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好好聽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