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現陶淵明志向的詩
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后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沖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筑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并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桃花源詩
嬴(yíng)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桑竹垂余蔭,菽稷(jì)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ǐ]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zǔ)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r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yì)。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復雜性。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陶淵明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2.誰有表示陶淵明志向的詩句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或名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文學家,卒后友人私謚“靖節征士”,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讀山海經》
【全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歸園田居》
【全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3、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陶淵明《飲酒》
【全詩】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蔽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4、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王維《偶然作》
【全詩】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斗。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3.表現陶淵明志向的詩
一、陶淵明的生活背景與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淵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潛、字元亭,是東晉末年的田園大詩人。
據史書記載,東至縣東流鎮東晉時期屬潯陽柴桑(今屬九江彭澤縣),陶淵明在彭澤做縣令,經常到東流種菊。留下千古佳話,后人敬羨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勛之后的陶淵明,本來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有所作為。但同時,東晉士族文人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氣,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他是抱著兩種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開始時前一種愿望占據了主導地位。
但那時一個動亂的年代: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
這使陶淵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減。另外,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讓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
最終“愛丘山”的夙愿就壓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開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園了。
所以說,他的歸隱,實際是自己的思想與當時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二)詩歌的藝術特色:陶淵明在詩歌、散文、辭賦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是詩歌。
在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于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
田園被其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1.平淡與醇美的統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詩的風格,這是不錯的。
我們在陶詩里很難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辭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很少用。一切如實說來,平平淡淡。
然而,如果僅僅是平淡,不會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陶詩的好處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正和陶淵明的為人一樣。因此讀來韻味雋永,越讀越覺的它美。
試看《勸農》詩中的一節: 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這里呈現出一幅和平的農作圖,實際是把中國農村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特點加以美化的結果。《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類似的特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詩大約作于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
中間寫景的一節,“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所謂“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 想和人生觀念。
結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寫到了農業勞動;在他歸隱時期,自己也曾參加耕作。
他的體力勞動在其經濟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大約是很有限,甚至,也許是可有可無。這種農業勞作的實際意義,在于它體現了陶淵明的一種信念。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開頭就是:“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營,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
盡管詩人實際做不 到這一點,但他嘗試了,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時又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
這里寫到了體力勞動的艱苦和 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寧靜乃至安樂。同類詩中意境最美的,當數《歸園田居》之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結尾兩句再一次說明,陶淵明之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實際都是在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所反映的社會理想,以及他對個人在社會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淵明的田園詩,還牽涉東漢末以來文學所集中關注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生命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在這方面,我們首先看到,陶淵明對生命短促的事實,表現得比同時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詩現存不過一百多首,竟有幾十 處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學上,他卻有一種豁達的解釋,這在組詩《形、影、神》 中表達得最明白。
詩人借用辭賦的對話體,讓“形”提出飲酒自樂、忘懷一切的人生態度(這近于《古詩十九首》),又讓“影”強調應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這近于建 安文學)。這兩者其實都是陶淵明所難以舍棄的,但作為最終的哲學歸結,他在第三首 《神釋》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認為每日醉酒傷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無意義,應該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即歸化于自然,不必有意。
4.表現陶淵明志向的詩
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
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后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沖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筑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并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yíng)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桑竹垂余蔭,菽稷(jì)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ǐ]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zǔ)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r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yì)。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復雜性。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陶淵明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5.誰有表示陶淵明志向的詩句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或名淵明。
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文學家,卒后友人私謚“靖節征士”,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
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淵明《讀山海經》【全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歸園田居》【全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3、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陶淵明《飲酒》【全詩】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蔽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4、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王維《偶然作》【全詩】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
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
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斗。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
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
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6.寫出陶淵明的政治抱負的詩句
陶淵明為貧而仕,并不意味著他沒有政治抱負。
詩人自己曾說:????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雜詩其五》陶淵明的少年生活是在柴桑的農村里度過的。
“陶淵明……潯陽柴桑人”(蕭統《陶淵明傳》)就可證明了這一點,陶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五)可是他少年生活地真實寫照。但作為讀書人,陶淵明也跟中國傳統的士人一樣具有建功立業地欲望,而且這欲望比一般地讀書人來得更強烈。
首先,陶淵明對自己祖輩的功績感到非常自豪。“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賓,歷世重光。御龍勸夏,豕韋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命子》)這幾句詩主要詩是說陶唐后裔的功績。
我們都知道,在魏晉時代,盡管陶家無法與王、謝等大士家相比,但也不同于寒門,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馬,祖父也做過太守。《命子》中的這幾句詩寫出了陶淵明對自己祖輩的功績“御龍勸夏,豕韋翼商”感到驕傲,這也側面反映了陶淵明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
又如“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八首》之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之五),“弱質與遠頹,玄鬢早已白;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雜詩八首》之八)。在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嘆息自己年事已高,“我愿不知老”(《雜詩八首》之四),但未有建業,“前途漸就窄”。
這也體現了陶淵明感概自己的政治抱負得不到體現。從以上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陶淵明盡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但也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希望建功立業。
其“愛丘山”的“性”在剛開始只是一種受魏晉玄學及其少年農村生活影響的一種情趣,但其感于祖輩的功績,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也正如他說的“歷世重光”(《命子》),而且,在當時重視門閥制度的社會里,陶侃盡管官至大司馬,但出身寒微,始終處于一種被譏為“小人”的尷尬的政治處境,這就使陶淵明建功立業的欲望更加強烈了。
7.寫出陶淵明的政治抱負的詩句
陶淵明為貧而仕,并不意味著他沒有政治抱負。詩人自己曾說:
??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雜詩其五》
陶淵明的少年生活是在柴桑的農村里度過的。“陶淵明……潯陽柴桑人”(蕭統《陶淵明傳》)就可證明了這一點,陶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五)可是他少年生活地真實寫照。但作為讀書人,陶淵明也跟中國傳統的士人一樣具有建功立業地欲望,而且這欲望比一般地讀書人來得更強烈。
首先,陶淵明對自己祖輩的功績感到非常自豪。“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御龍勸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命子》)這幾句詩主要詩是說陶唐后裔的功績。我們都知道,在魏晉時代,盡管陶家無法與王、謝等大士家相比,但也不同于寒門,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馬,祖父也做過太守。《命子》中的這幾句詩寫出了陶淵明對自己祖輩的功績“御龍勸夏,豕韋翼商”感到驕傲,這也側面反映了陶淵明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又如“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八首》之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之五),“弱質與遠頹,玄鬢早已白;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雜詩八首》之八)。在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嘆息自己年事已高,“我愿不知老”(《雜詩八首》之四),但未有建業,“前途漸就窄”。這也體現了陶淵明感概自己的政治抱負得不到體現。
從以上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陶淵明盡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但也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希望建功立業。其“愛丘山”的“性”在剛開始只是一種受魏晉玄學及其少年農村生活影響的一種情趣,但其感于祖輩的功績,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也正如他說的“歷世重光”(《命子》),而且,在當時重視門閥制度的社會里,陶侃盡管官至大司馬,但出身寒微,始終處于一種被譏為“小人”的尷尬的政治處境,這就使陶淵明建功立業的欲望更加強烈了。
8.表示志向的詩句
1.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漁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龜雖壽>> 6.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8.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代白頭吟>> 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賜蕭禹>> 10.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贈韋侍御黃活裳二首>> 11.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氣歌>>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絕句>>(<<烏江>> 13.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憶長安曲二章寄龐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難>> 16.少年心事當拂云------唐.李賀<<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23.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唐.竇庠<<醉中贈符載>> 2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25.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3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31.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陶淵明年輕志向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