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在唐詩宋詞中的月亮中李白和張繼筆下的月亮各是怎樣
李白詩詞中描寫月亮的有多處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不同詩篇里,月蘊含了不同的意思.有些是對思鄉、思人之情的寄托,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有的則把月擬人化,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有的就是對環境的映襯,如“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而《把酒問月》則把月作為了研究對象,提出了一系列富含哲理的問題.
張繼詩詞中的月,就是《楓橋夜泊》中的句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以景喻情,以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些蕭瑟的環境描寫來襯托詩人的愁緒.
2. 活在唐詩宋詞中的月亮為什么不同的詩人筆下的月亮不同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還有就是生活的環境也有很大的差異
靜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一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3. 唐詩宋詞中的月亮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 , “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1、《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4、《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5、《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6、《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飲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李白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 7、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
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官至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有《杜工部集》傳世,紀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園、杜陵橋、杜陵書院等。 10、《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夜抒懷》)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水調歌頭 作者: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蘇軾《西江月》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
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
4. 唐宋詩詞中的月亮
在眾多吟月古詩詞中,論知名度,我認為排名第一的,當數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第二名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季軍屬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古來詠月詩數量繁多,據說在唐詩中占了五分之一。而寫得最多的是贊嘆月色的皎潔、美麗。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曹植)。“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唐·張若虛)。“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白居易)。“月色更添春色好,蘆風似勝竹風幽”(唐·賈至)。“有時海上看明月,輾出冰輪疊浪間”(唐·徐寅)。“人吹五更笛,月照萬家霜”(明·謝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宋·晏殊)。
有望月亮而感懷天地之恒久、人生之須臾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
有嘆人情世態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有望月而生繾綣情懷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宋·歐陽修)。“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清·袁枚)。“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清·梁章鉅)。
望月而思鄉、思念親人友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熔金”(唐·劉禹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還有李白詩提到我們重慶,“峨眉山月半輪秋……思君不見下渝州。”
月亮繞地球旋轉數億年,古人并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知道它白亮亮的分外好看。“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怎么會有月圓、月缺呢?也無法解釋,只能是觀察現象。“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三五明月即是十五的月亮。“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古時沒有望遠鏡,全憑肉眼的直覺和想象,想那月中有宮殿,有桂樹有玉兔,有吳剛有嫦娥;說那嫦娥美女偷食仙藥后飄然飛向冷清寂寞的月宮。“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
同是一輪明月,在古人和今人眼中含義卻不一樣。古人眼中的月,是吟花弄月之月,是風花雪月之月;嫦娥存在于神話中,是虛無的,在“碧海青天”度著冷清寂寞;而今人眼中的月亮,是一個世界各大強國爭相探測的神秘星球;“嫦娥”,成了地球人眼中熱得發燙的“嫦娥一號”。李白詩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的,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同是吟詠月亮,古人只重文學,今人更重科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活在唐詩宋詞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