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宋詞發展的四個時期及其發代表詩人
宋詞的發展歷程前賢今哲多有論述,然因視角不同,觀點亦異[1].本文則試圖從詞人群體的更迭、政治環境的變化、抒情范式的變革等方面來分期考察宋詞的發展歷程.
兩宋三百馀年的詞壇,先后共出現過六代詞人群體[2],宋詞的發展歷程也相應地經歷了六個階段.
一、第一代詞人群(1017—1067)的因革[3]
第一代詞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張先(990-1078)、晏殊(991—1055)、歐陽修(1007—1072)等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們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兩朝的“承平”時代,個體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顯達,除柳永、張先以外,差不多都是臺閣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歐陽修官至宰輔,位極人臣,人生命運相對來說比較順利適意.其詞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時代的享樂意識和樂極生悲后對人生的反思.
這一代詞人,從創作傾向上可分為兩個創作陣營:柳永、張先為一陣營,晏殊、歐陽修、范仲淹、宋祁等為一個陣營.
二、第二代詞人群(1068—1125)的開創
第二代詞人群,是以蘇軾(1036—1101)、黃庭堅(1045—1105)、晏幾道(1038—1110)[5]、秦觀(1049—1100)、賀鑄(1052—1125)、周邦彥(1055—1121)等為代表的元佑詞人群.此外著名的詞人還有王安石(1021—1086)、王觀、李之儀(1048—1127)[6]、趙令畤(1051—1134)、晁補之(1053—1100)、陳師道(1063—1101)、毛滂(1064—1121)等.
這代詞人的創作歷時半個世紀,大致始于十一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終于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初.第一代詞人柳永、范仲淹、晏殊等已于十一世紀五十年代先后去世,只有張先、歐陽修兩位詞壇老將活到七十年代而親手傳下接力棒.第二代詞人中,王安石、蘇軾的詞創作開始于六十年代.而作為一代詞壇領袖的蘇軾,其詞風直到七十年代,亦即歐陽修、張先行將退出詞壇之際,才走向成熟.其他如黃庭堅、秦觀、賀鑄等,也是到七十年代后才嶄露頭角.故第二代詞人的創作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8—1125).
2. 唐詩的四個階段(列舉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謝謝~
初唐時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時期在中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國走向衰落過程中的危機和民間苦難. 晚唐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等. 溫詩綺麗柔糜,李詩晦澀.。
3. 俄蘇現實主義文學的四個分期
第一階段:19世紀90年代——20世紀20年代末
文藝思潮極其活躍、文學團體和流派不斷涌現。
與俄國歷史處于新舊交替時期一樣,新舊文學觀念的嬗變也十分迅捷,文壇出現了多種文學流派、多種文學形態共存的局面。這一階段是蘇聯文學史上文藝思潮極其活躍的時期,文學團體和流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無產階級文化協會”派、“鍛冶場”派、“拉普”派、“左翼藝術陣線”,主張否定文化遺產,以建設新文化為主要藝術宗旨;而“謝拉皮翁兄弟會”、“山隘”派、“構成”派、“詩歌語言研究會”,在不同程度上崇尚藝術形式,提倡純藝術。
第二階段:20世紀30年代初——50年代初
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審美原則。
這一階段是蘇聯歷史上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1934年8月召開了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成立蘇聯作家協會,選舉高爾基為作協主席,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審美原則。蘇聯文學出現了一個被稱為“紅色的30年代”的空前繁榮的局面。
第三階段:20世紀50—80年代中期
進入精神更新時期,文學界思想活躍。作家們在排除了“無沖突論”的干擾之后,致力于藝術形式的創新。不同的藝術流派和理論主張競相發展,給當代蘇聯文學留下了諸多成功的經驗。
第四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20世紀末
“回歸文學”
1986年召開的蘇聯作家第八次代表大會,要求文學密切配合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運動,從而改變了蘇聯文學的發展軌道。當時文壇出現了發表作家遺著和解禁作品的熱潮。
4. 簡述近代日本文學的四個時分期
日本近代文學從明治維新開始,按政治史劃分,分為明治文學、大正文學、昭和文學和平成文學。明治文學分為啟蒙期、寫實主義期、擬古典主義期、浪漫主義期、自然主義期及反自然主義期這六個時期,在各個時期的演變過程中,日本文學逐漸揚棄近世以來的文學傳統,不斷借鑒和實踐西方的文學思想與理念,最終形成了具有真正近代意義上的近代文學。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下明治文學中的前兩個分期。
1、啟蒙期
明治期的前20年既是日本社會的文明開化期,又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啟蒙期。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積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知識,而在文學藝術上的借鑒與吸收則顯得非常滯后,文學上占據主流地位的仍然是江戶末期以來的“戲作文學”,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假名垣魯文的小說《西洋道中膝栗毛》和《安愚樂鍋》。這些文學作品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大量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風情,展現了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在當時起到了啟發民志的積極作用。不久,織田純一郎的翻譯小說《花柳春話》在社會上獲得巨大的成功,從而形成了翻譯小說熱。由于西方政治題材的小說順應明治初期日本有識之士對自由民權的渴求,故而大量的政治小說被翻譯出版。在此激勵下,日本的政治小說也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矢野龍溪的《經國美談》、東海散士的《佳人之奇遇》、末廣鐵腸的《雪中梅》都在社會上引起了深刻的反響。
戲作文學、翻譯小說、政治小說是明治啟蒙期的三種主要文學樣式,它們都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并沒有從江戶以來的文學框架中擺脫出來,故而也不能稱其為“新文學”。真正站在文學角度,對日本近代文學發展進行理性思考,發揮近代文學啟蒙作用的當屬1885年由坪內逍遙創作的學評論《小說神髓》。
《小說神髓》排斥江戶文學中“勸善懲惡”的文學觀,主張文學應具有獨立性與主體性。文中寫道:“小說的主要任務是描寫人的感情,而描寫世間的風俗逸事則應退居為次”。坪內逍遙進一步指出,文學應該以探究人類內心世界為首要目標,其方法應該是模仿。這些主張明顯具有西方文學理念的色彩,為日本近代文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坪內逍遙創作了小說《當世書生気質》,希望借此證明其理論的可行性,結果事與愿違,小說仍然側重于風俗逸事的描寫,對于人物心理的刻畫明顯不夠,在某種程度上反倒證明了《小說神髓》理論的不完善。盡管如此,作為近代寫實主義萌芽期的小說論,《小說神髓》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成為后來的文學結社“硯友社”的理論基礎,而且也奏響了日本近代文學的序曲,成為了日本近代文學的濫觴之作。
2、寫實主義期
將《小說神髓》中的寫實主義理論進一步完善,并在小說創作實踐中取得成功的是二葉亭四迷。二葉亭四迷原名長谷川晨之助,“二葉亭四迷”為其筆名,意為“你給我死掉算了”,這個帶有自嘲意味的筆名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憤慨。
1886年,深受俄國寫實主義理論影響的二葉亭四迷發表了文學評論《小說總論》,在日本首先倡導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針對當時日本文壇占主導地位的啟蒙文學與單純描寫現實的創作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張作為藝術之一種形式的小說應該是直接表現人物內在情感的手段,在創作方法上應通過現象描寫現實中的本質。《小說總論》不僅彌補了《小說神髓》的缺陷,而且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寫實主義的概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翌年,二葉亭四迷發表處女作《浮云》,以此實踐自己的文學觀。小說《浮云》以日本的一位下級官員內海文三為主人公,通過對其在人際關系中各種感情糾葛的描寫,充分展現了內海文三的性格與心理,成功塑造了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表現形式上,為了有效地刻畫人物內心,二葉亭四迷在《浮云》中首次運用了“言文一致”體,這在日本文學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所謂“言文一致”體就是口語體,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內容與表現的一致,類似于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白話文體。這種文體后經山田美妙和尾崎紅葉的創作實踐不斷得以完善,在之后的自然主義作家以及白樺派作家的努力下最終得以形成,并一直貫穿了整個日本近代文學,可以說“言文一致”體就是日本近代文學的文體。
小說《浮云》采用的寫實主義手法和言文一致體在當時的文壇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二葉亭四迷后來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致使小說最終未能完成。但《浮云》的歷史意義是不容抹煞的,作為日本近代寫實小說的先驅,《浮云》的出現標志著日本文學近代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