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祭灶詞》的翻譯
古代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將要去見天帝并與他說一說有關人間的事。
灶王爺的車為云馬為風在人間逗留了一會兒,每家每戶都用盛滿了美酒的杯子和裝滿了食物的盤子來祭祀灶王爺,祭祀典禮十分豐富。豬頭被燉得軟軟爛爛的,幾條魚燒得既鮮美又可口,豆沙做得十分甘甜味道又細美,糕點和團子做得粉粉嫩嫩。
家中的男子們盛滿酒來祭獻,女子們則避開祭祀,把酒灑在地上,燒紙錢來讓灶王爺開心。(灶王爺):丫鬟們和女人們的爭吵你裝作沒有聽見,貓貓狗狗打斗的丑陋行為你不要覺得生氣。
等您吃飽喝足后送您去往天門,長長短短的家事就希望您不要再說了,還期盼取得(來年的)興旺生意等著您回來好分給您。 擴展資料: 《祭灶詞》 作者范成大 ,是宋朝的一部詩詞。
2. 祭灶節有哪些習俗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曰。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云“與其媚于奧,寧媚與灶”。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
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 的。
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特粘),現在統稱麻糖。該食品既甜又粘。
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
3. 在民俗中,祭灶要做哪些事情
祭灶節,又俗稱小年。這個春節系列節日中的開端卻是中國南北方唯一一個分別在不同日期舉行的傳統而重大的節日。農歷臘月二十三,在北方被稱為謝灶,祭灶,灶王節。而在南方,事實卻是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才過小年。造成這樣不同有幾個說法,一個是說中國國土地大物博,中國北方自古都多數為帝王之都,灶王爺也自然是從北往南,所以南方的小年要比北方晚那么一天。另一個說法,是南北灶王爺不同,上天的時間也有差異。
但我們根據南北方社會風俗來看,卻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古有詩詞:“鋪陳美食對誰吟,民四官三祭灶君。巧借寒風狂雪夜,上天言好信如真。”就拿我們福州習俗來看,福州的祭灶節是分兩天來舉行的。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遣灶王神來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人們祭灶其實就是為灶王爺餞行。福州人在廿三夜,先給灶王爺“祭葷灶”,供品主要是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王爺接受了款待后能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廿四夜“祭素灶”,只用水果蔬菜,還有灶糖,灶餅。之所以祭素,就是怕灶王爺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這灶王爺在民間的傳說中,充滿了人情味,就像世俗中的凡夫俗子一般,有著各式各樣的性格特征。而在北方,主要也是源于清朝,從雍正年間,每年的臘月廿三在坤寧宮祭祀神靈,為了節省開支,皇帝就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也就隨之效仿,于是在臘月廿三和臘月廿四也就成了官民之間過小年的區別。漸漸演變到今天,就成為了南北祭灶日期中的差異以及習俗上的差異。南方按照舊年傳統拜兩天,北方按照清后傳統,多為一祭。
但是,不論是一祭還是兩祭,不論是南北如何差異,祭灶中的年糖年餅卻是不能少的。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還有民歌:“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可見這糖不僅要甜,能吸引灶王爺,還有一個特點是要粘。
這供灶王爺的糖糕多種多樣,突出甜和粘的就有關東糖,糖瓜,還有棗,柿餅,糯米餅,棗糕等。但是最廣泛流傳的是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很甜,粘性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制成扁圓的叫糖瓜,傳說中灶王爺吃了這又甜又粘嘴的甜糖,上天就會光說好話不說壞話。舊日窮苦小孩但凡嘴饞,就在沿街小商販花幾分幾角錢買個解饞,那時候這樣一包糖瓜就可以吃好久,那是莫大的美食享受。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手工甜糖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視野里了,他們沒有了商標,沒有了包裝,自然就走不進超市商場,而祭灶時節用來代替灶糖的糖果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也越來越趨向洋貨。從九十年代還有些包裝精美的年糖年餅大禮包,到近幾年幾乎都是散裝糖果,進口果餅,花樣是越來越多,但是卻對傳統糖果的意義觀念卻越來越淡薄了。不知道現在的糖果是否符合灶王爺的口味?是否吃了現在的糖果灶王爺還能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隱惡揚善?這些就不可而知了。
4. 我國傳統習俗中的“祭灶”是什么樣的習俗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
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
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5. 描寫臘月的詩詞
“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寫臘月二十四掃塵的風俗;
“一盞清茶一縷煙,灶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這是晚清詩人羅昭隱描寫祭灶的風俗;
“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一夜臘寒隨漏盡,十分春色破朝來。”這是宋代詩人朱淑真描寫除夕守歲的風俗.
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滿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 喧逐似火攻。”這是元代詩人趙孟 描寫“歲旦”燃放爆竹焰火于庭前的風俗。
楊巨元的“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
孫一元的“元日狂歌倒竹樽,東風昨夜到柴門”
“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陸游),
春來更有好花枝”(陳獻章)
6. 有關春節的詩詞歌賦
有這樣一首民謠,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宿。”
整首民謠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那么第一句的“糖瓜貼”,又是什么呢?二十三,是民間的小年,我國祭灶之風由來已久,據說灶君“每月晦日上天,白人罪新”,為灶君封住口,四季無災憂;人們以年飴糖甜其嘴來祭之,指的就是糖瓜,后來逐漸演化為一年一次,即農歷二十三太后一句的“二十四,掃房日”我們都很熟悉,就是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于”,舉行過祭灶后,便正是開始迎接新年。
沒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晰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閣庭院。
據《清嘉錄》卷十二記載: 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這是對庭院內外的徹底大清除,可見這個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就講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