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念家鄉長篇古詩⒂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
編輯本段原文
漁家傲① 秋思 范仲淹 《唐宋名家詞選》 塞下②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③無留意。 四面邊聲④連角⑤起,千嶂⑥里,長煙⑦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⑧歸無計。 羌管⑨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1]
編輯本段注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 ④邊聲:邊境特有的風聲,樂聲和馬嘶聲等。 ⑤角:軍中的號角。 ⑥千嶂:崇山峻嶺。 ⑦長煙:荒漠上的煙。 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⑨羌管:羌笛。羌族樂器的一種。
編輯本段譯文
譯文一: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邊地特有的聲音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和戰士們愁白了頭發,流下了眼淚。 譯文二: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么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閉。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回蕩,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發淚流不盡。 譯文三: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么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峰里,云霧彌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 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盤算回鄉的日期呢。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反側,將軍和戰士們又長了些許白發,熱淚滿眶。
2.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1)二句一問一答,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后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蓄勢。接下來的兩句,通過動作行為和情態的描寫,表現思家之情的深切。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唯有流下一行行的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復,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又使詩人更添幾分“愁”。
(2)本詞的語言風格是:凄婉。上片寫思家之情的深切,下片轉到思念仲高。全詞細膩地傳達出寄語親人、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情感悲傷低回,格調凄婉。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漁家傲引?漁家傲》這首詞的上闕描
詞的上闕描寫了漁家生活無著,天寒風急,漁人仍須下水捕魚,可惜大魚漏網的情景,連暫時緩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變成了泡影。
附:全詞賞析
《漁家傲引?漁家傲》
【宋】 洪適
子月水寒風又烈。巨魚漏網成虛設。圉圉從它歸丙穴。謀自拙。空歸不管旁人說。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獨釣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結。長歡悅。不知人世多離別。
【注釋】
《漁家成傲引》是宋代歌舞曲之一,是一種專詠體,以多首合詠一事,即王國維所說的“合數曲而成一曲”(《 唐宋大曲考》)。洪適的《漁家傲引》,共有詞十二首 。詞前有駢文“ 致語”,詞后有“破子”、“ 遣隊”。十二首詞分詠漁家一年十二個月的生活情景 ,從“ 正月東風初解凍”起,至“臘月行舟冰鑿罅”止,詞體與《漁家傲》無異。
【作品賞析】
首句“子月水寒風又烈”,是在描寫“子月”(即農歷十一月)的特定環境下,漁家的生活狀況與思想情趣。詞的上片,寫漁人頂烈風,涉寒水,捕魚落空。
“水寒風又烈”,是“子月”的氣候特征 。但這里并非泛寫氣侯,而是下文諸多內容的張本,漁人的勞動、生活、思想,皆與這種特定氣侯相關聯。盡管水寒風烈 ,漁人仍須下水捕魚,可嘆的是“巨魚漏網”,圉圉而去,漁家生活,便無著落,連暫時緩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為“虛設”了 。“圉圉”一句,寫巨魚的逃跑,形象逼真。“圉圉”yǔ yǔ:困而未舒貌。“丙穴”,本來是地名,在今陜西略陽縣東南,其地有魚穴。左思《蜀都賦》有“嘉魚出于丙穴”句。這里是借指巨魚所生活的深淵 ,活用典故,如同己出。“從”,“任從”的意思,任從那巨魚搖頭擺尾地回到深淵。一個“從”字,把漁人的那種無可奈何的悵惘之情表現淋漓盡致。上片結句進一步寫漁人的心理活動 :“謀自拙”是對“巨魚漏網”的反省,自認謀拙、晦氣,至于別人怎樣說,那就由他去吧!漁人畢竟是曠達的。
在一片中,作者對漁人所流露的感情,是同情和憐憫的。詞的下片,變換了筆調,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寫漁人的生活 。“昨夜”、“今宵”兩句,是全詞僅有的一組對句,描繪了漁人少有的閑適生活圖景。“醉眠”、“獨釣”是寫漁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內容以少見多 ,以少總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 南溪雪”,是通過時間與場景的迅速變換來表現漁人生活的曠放無拘 。“妻子一船衣百結”則轉寫漁人全家的經濟生活狀況。此句字字用力,既有其具體性,又有其概括力,“ 衣百結”三字尤其著力,漁家的窘迫困頓,種種艱辛,都濃縮在這三字之中。如此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風之中,不言而喻,在這種形象畫面里,凝聚著作者的同情。這也是當時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結句則再轉一筆,寫漁人家庭生活中“貧也樂”的精神,雖窮困但團聚,自有其天倫之樂,而沒有、也不知有人世間的那種離別之苦 。“不知”一句,脫鞲而出,由對漁人一家生活的描寫,猛宕一筆,轉向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示,且藏辭鋒于婉轉之中:明明是慨嘆“人世多離別”,卻又加“不知”二字,其實這里漁人的“不知”,正是作者所“深知”,唯其深知,才能這樣由此及彼,不失時機,予以指斥 ,慨乎言之。這種結尾,如豹尾回顧,相當有力。
4.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一句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境界十分開闊。“天,云,霧,星河,千帆”動態十足。“接”與“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全詞中船搖帆舞,星河欲轉,虛實結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開闊的圖像。(抓住動詞與具有代表性的詞并加以合理解釋即可)
9.全詞主要運用了用典寓意的寫作手法。如“路長”“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三山”等。
①從“殷勤問我歸何處”即可看出作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可見她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②從“路長日暮”可看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可見她是一個落魄的詞人。
③從“學詩謾有驚人句”可看出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之情。可看出她是一個空有抱負。但無法實現理想的無奈詞人。
④從“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看出詞人豪放不羈的一面,可看出她是一個樂觀的人(手法1分,理由1分,滿分2分,形象與感情答對兩點即可,滿分4分,共6分,分析有理可酌情給分。)
5.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小題1:《逍遙游》 莊子(各1分)
小題2:詞的上片選取天、云、霧、星河、千帆等壯闊的景象構成一幅壯麗遼闊海天圖卷,境界開闊大氣。(2分)詞的下片想象奇特,虛實結合,大膽想象出助鵬摶九天的風力,把自己的小舟吹到三山仙境。(2分)詞中展現了詩人豪邁的精神氣度,詞風氣度恢宏、格調雄奇,顯示出典型的豪放派風格。(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題較為簡單,關鍵是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九萬里風鵬正舉“這一句學生并不陌生,因為是課內篇目,很容易作出判斷。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其實就是分析寫作風格,學生一般都能熟知蘇辛詞風為豪放派,也了解李清照的詞風,結合詞中的“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和“九萬里風鵬正舉”兩句不難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