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韻腳是ian的成語
韻腳為“ian”的成語:【急景凋年】 釋義:景:通“影”,光陰;凋:凋零。
形容光陰迅速,一年將盡。也指年終的時候。
【進讒害賢】釋義:讒:讒言,說他人的壞話;賢:賢良,指好人。說壞話,陷害好人。
【豐年稔歲】釋義:稔:指莊稼成熟。五谷豐登的好年景。
【任人唯賢】釋義:賢:有德有才的人。指用人只選有德有才的人。
【敬老尊賢】釋義: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屈尊敬賢】釋義:放下架子。
用尊敬的態度來對待有賢德的人。【博弈猶賢】釋義:后指不要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妒能害賢】釋義:賢、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賢明的人。
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舉善薦賢】釋義:賢:胡才能,有道德的。
保舉推薦品德好、有才能的人。【野無遺賢】釋義: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
指任人唯賢,人盡其才。【東閣待賢】釋義:特地開東門接待賢人。
【踵武前賢】釋義:踵:腳跟。武:足跡。
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2. 用一句押韻的詩詞來描述宋詞和宋詞人
1.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2.押韻是指在特定的文體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韻的字。
押韻的文體稱韻文,詩歌是最常見的韻文。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3.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什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一般認識: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
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
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準確認識:韻”與“韻母”不同,韻指韻母中不包括韻頭的部分,古代的時候韻還包括聲調的成分,同韻的字必須同聲調。韻頭是指復韻母中韻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當,發音不響亮。
普通話中有i、u、ü[y]三個韻頭。韻腹是指復韻母中開口度最大、發音最響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
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韻腹前面的元音是韻頭,韻腹后面的元音或輔音是韻尾。
韻尾指復韻母中韻腹后面的元音或輔音。普通話中有n[n]、ng[?]兩個輔音韻尾和i、u兩個元音韻尾。
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4.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
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押韻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韻腳”。
試看下面一個例子: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
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
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m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麻”、“家”、“瓜”的韻母是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練習:春眠不覺曉,(xiǎo)處處聞啼鳥。(niǎo)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shǎo)分析:曉、鳥、少字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聲”字沒有押韻。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第一句則可押可不押。4.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
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的美。但是,為什么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并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
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huā)。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
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江面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在這首詩里,“朝”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
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
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代以后,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三、現代詩歌古人的詩都是依照韻書來寫的。但由于歲月久遠,今古語音變化較大,再按古人的韻書來寫詩,就變得不再合適了,而且弄不好,會造成別扭的感覺。
所以我們今天寫詩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現代押韻一般不考慮聲母、聲調和韻頭,也不要求韻腹、韻尾完全相同,在韻的歸并上,相同、相近的韻母經常可以一起押韻,可歸為一個韻。
例如:像園中的韭菜,不要割,(e)/讓它綠綠地長著(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斷,/讓它淡淡地淌著(e)/像枝頭的青果,不要摘,/讓它靜靜地掛著(e)/也許,人總有那么一點,/想忘又不能忘,想說又不能說(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于黃昏的角落。(uo)e同uo發音相近,可以押韻。
四、十三轍與十八韻轍也是韻的意思,將同韻的字歸并在一起,就形成一個一個的韻,宋代的《廣。
3. 對聯中飄渺一般對什么詞語,韻母為ian或uan
詞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詞的韻部;二是詞押韻的格式。關于詞的韻部,并沒有正式的規定。
詞韻不象詩韻。在科考時代詩韻是由朝庭頒布或認可的。
所以近體詩一律要求押本韻,不得出韻、落韻。詞與科考無緣,而長期與音樂結合在一起,詞人填詞用韻只要求唱之上口,聽之順耳,凡韻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韻很寬,沒有作詩那么嚴格的要求,有時還隨其口語受方言方音的影響,韻域更寬。
南宋之前沒有詞韻的專書。明清兩代有不少研究詞韻的學者,根據唐宋著名詞人的押韻情況,用詩韻加以歸納分類,出了不少詞韻專著。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
**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詳見下文。“下文”即指: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
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本句自救。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形在律詩中是“韻腳”句,除五言平起首句入韻和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在首聯出句用以外,其余都在對句使用。
四、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
五、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
為啥么本句必須自救?綜合分析(僅個人分析認定,恐怕還沒有人能找出剽竊或盜版的依據),“孤平”在詩律中的“大忌”是與聲律韻格的“韻格”相悖的。我們知道,律詩一般是押平聲韻的,所以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都是“韻腳”句,律詩在“韻腳”句上的聲律平衡要求相對嚴格,“一、三、五不論”的說法不能在“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適用,因為如果這兩種“韻腳”句若“一、三、五不論”,就等于打破了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本句自救就是為了保持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以達“韻腳”句聲律的流暢和諧。
其實,按聲律的原理要求,孤平句只所以在律詩中犯忌,就是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整句中沒有連續緊連的兩個平聲字在一起,朗誦的起伏過大而不平穩,與其它押韻句不協調而不允許出現。清嘉慶十年進士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上’聲韻,韻上應用仄字者,‘去’為妙。
‘去’‘入’韻,則‘上’為妙‘平’聲韻,韻上應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
請注意“‘平’聲韻,韻上應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
“平平仄仄平”句若成“仄平仄仄平”,除了第一字的小拗外,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就顯得尤其突出,無論這兩仄聲是“去去”或“去入”、“入去”,“聱牙”和“無力”都因首字的小拗而更突出。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平”,就沒有了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感覺,故利弊相抵,平衡保持,韻律流暢。
再者,律詩八句中有四或五句是“韻腳”句,押韻是“韻腳”句之間的連貫性四或五句的聲韻關系,不僅僅是兩對句之間的事,保持了“韻腳”句的聲律平衡,就保證了律詩整體的聲律平衡,所以,“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不可打破。“韻腳”句的聲律平衡的不可打破,即是律詩整體的二、四、六分明原則的總匯。
六、“對稱平衡”是萬物美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對聯誕生的基點和精髓所在。對稱平衡達到了完全,才是至美。
律詩的首、尾聯僅求聲律的對稱平衡而詞性不求對稱平衡(對仗),即不完美。楹聯最始襲承律詩的頸、頷聯格式,就是因為頸、頷聯達到了完全詞性和聲律的對稱平衡,再加上門楹和桃符本身的對稱平衡,才達到了完美的對稱平衡,形成了千多年的相延使用和不斷發展。
因此,聯律的基本點是不可破壞的完美的對稱平衡原理。并且還需不斷地發覺找尋其不對稱平衡點,加以改進和完善,才是發展和進步的主流方向,而不可排除聲律的對稱平衡于聯律之外。
孤平句在律詩中是以總體的平衡,二、四、分明的原則,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單一句型而定的,它與對句的平仄沒關系。而對聯中是以兩對句之間的聲律替對平衡為基點的,不能以單句論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對聯雖然襲用了律詩對句末字上仄下平的格式,但對聯不存在押韻的“韻腳”句之說,沒有多句連貫性的聲韻關系,只須保持對句之間的聲律交替和平衡即可,但上下聯之間平仄的交替和平衡相對來說應比。
4. 韻腳是ao的詩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稍,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來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赤壁 杜甫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