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中經常出現的楊花是指什么
楊花,據《辭源》解釋為“柳絮”。
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落滿飛”。 《辭源》是對的,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這是一個詞,不是楊和柳并列。
折柳送別是古人的一個習俗,形成這個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隋代無名氏《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里就用了“楊柳”、“楊花”、“柳條”幾個詞,顯然,這里的樹是柳樹,“楊柳”是柳樹,“楊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
垂楊柳,垂楊柳,我們現在說的楊樹有垂的么?其實垂楊即垂柳。我們可以得知,在古代詩文中,楊、柳、楊柳,均是指柳樹,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楊樹。
既然古代詩文中的“楊”其實是柳樹,那么詩詞意象中的楊花當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壓韻平仄有關。
至于說到柳樹叫楊柳是因為隋煬帝楊廣開運河,下令河岸種柳樹,后世遂稱“楊柳”,這純粹小說家附會。《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顯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楊柳一詞了。 這里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蘇軾那首著名的詠楊花的《水龍吟》:“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為浮萍的典故,這是蘇軾很喜歡的一個典故。
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其中蘇軾自注云:“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從這里看,這個詩文中用的是“楊花”,自注中說的就是柳絮,所以明顯楊花就是柳絮。 而蘇軾那首《水龍吟》是次韻章質夫的《水龍吟》楊花詞的。
章質夫《水龍吟·詠楊花》:“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標題說的是詠楊花,而詞中說正堤上柳花飄墜。
顯然這里的楊花也是指柳絮。很顯然,古代說的楊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至于現在說的楊樹,柳樹,是兩種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楊,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過它們同屬楊柳科。但現在說的楊樹,的確楊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會到處飄舞的。
只是楊樹飄的是花,柳樹飄的是種子。而且楊花和柳絮體態也很相似,大概這個就造成現代人的誤解了。
不過從上面看,如果過去楊柳是指柳樹的話,那現在的楊樹在過去應該不是叫“楊樹”的,那時應該叫什么呢?或者楊樹是后來引進的國外樹種?或者也有可能,過去雖然有楊樹,但種得比較少,而且楊樹是比較難看的,不像柳樹那樣“萬條垂下綠絲絳”很有觀賞價值且適合用作詩詞意象,故而不受詩人重視。究竟如何,還需具體考證,這里不再贅述。
楊花的輕柔多情,使得自己成為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異鄉游子們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時,就有傳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楊花詞,詞曰:“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巢里。”以楊花隱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楊華,巧妙雙關,哀婉動人。
詞人們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紅粉佳人的纏綿哀思、與親朋好友的離愁別緒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 “飛絮淡淡舞起,輕裳淺淺妝成。
去時散漫住何曾?總付流光一夢。素心原無管束,豈為牽惹東風。
舊時煙柳又滿城,惆悵青衫猶冷。”一曲《西江月?楊花》把作者內心的孤寂、失意、悵然和抑郁表現得淋漓盡致。
可是那如蒙蒙細雨般的楊花又怎能解盡詞人的愁緒呢?楊花是多情的,“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她想要撫平人生的傷痕,但是也許她只會增加詞人的無奈、感慨。楊花又是無情的,“無情雪舞楊絮,離復聚、幾番尋覓”,楊花真的懂得什么是離愁嗎,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知道游子們的深深眷戀。
楊花目睹了“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世間愛情糾葛,“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漂泊奈他飛。
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這是對分手之初的內心復雜難言之苦澀的自我咀嚼。詞人在此小詞中表述了相思、阻隔、無望之哀,更濃重的是對“他”的憐愛憐惜。
倘若沒有一種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緣,分手不會有太難磨滅的痛苦。既是紅粉知己,又是兩情投合,卻無力永成連理;更何況明知所愛者際遇哀苦,飄泊不能自主,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真難預料亦不堪想象時,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雜摩蕩,最無法言語以傳。
“憐他”句的動人處,正在于從“理還亂”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層,傳述了難以盡傳的心靈悸動。也許此時的楊花最易于表達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將哀思寄予楊花。
不過歷史上,最為有名的還是蘇試的那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是非花”,使楊花的“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的生動神態躍然紙上,而最末一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成為千古名句。
這首詞將楊花的精魂描寫的淋漓盡致,把楊花與思婦的形象處理的不即不離。
2. 與楊花有關的詩詞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北周·庾信《春賦》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唐·韓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王安石《清平樂》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春色:指楊花.二分塵土:楊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塵土之中.一分流水:楊花有三分之一飄落水面. 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小園桃李東風后,卻看楊花自在飛 宋·王令《瀹瀹》。
3. 關于楊花的古詩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北周·庾信《春賦》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唐·韓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王安石《清平樂》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春色:指楊花.二分塵土:楊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塵土之中.一分流水:楊花有三分之一飄落水面.
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小園桃李東風后,卻看楊花自在飛
宋·王令《瀹瀹》
滿意請采納
4. 【楊花即柳絮,在古詩詞中往往有什么含義呢
楊花,據《辭源》解釋為“柳絮”.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落滿飛”.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這是一個詞,不是楊和柳并列.折柳送別是古人的一個習俗,形成這個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隋代無名氏《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里就用了“楊柳”、“楊花”、“柳條”幾個詞,顯然,這里的樹是柳樹,“楊柳”是柳樹,“楊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其實垂楊即垂柳.。
5. 關于落花飄若雨的詩詞
白頭吟 李白 東流不作西歸水,落花辭條羞故林。
聞王昌齡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少年行其二李白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人胡姬酒肆中。
寄人 張泌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過元家履信宅 白居易落花不語空辭樹,流水無情自入池。 春來頻與李二賓客郭外同游因贈長句 白居易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隨飛鳥一時還。
金谷園杜牧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鷺鷥杜牧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春曉孟浩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題興化寺園亭賈島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亭君自知。
北山王安石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春暮 曹豳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豐樂亭游春歐陽修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浪淘沙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憶仙姿李存朂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更漏子韋莊深院閉,小庭空,落花香露紅。
歸國謠韋莊春欲暮,滿地落花紅帶雨。 謁金門韋莊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好事近李清照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 雪梅香柳永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
瑞鷓鴣歐陽修更被春風送惆悵,落花飛絮雨翩翩。 如夢令秦觀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
臨江仙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虞美人葉夢得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
謁金門朱淑真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春晚 王令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梅花 王冕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葬花吟曹雪芹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6. 雨打芭蕉落滿窗,空街滴落到天明
這首詩應該是現代人寫的。
雨打芭蕉落滿窗,出自宋末詞人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空街滴落到天明,出自唐代詩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一葉葉,一聲聲, 空階滴到明。街字疑似作者筆誤。
唐詩宋詞尤夢里,字面理解即可。
月掛屋檐曉聲笛,出處不明。一推測為宋代詩人高觀國《聲聲慢·壺天不夜》:乍醉醒,怕南樓、吹斷曉笛。一推測為明代詩人孫承宗《殫忠樓》:目窮江樹家千里,笛倚風檐月一鉤。
如有問題,可隨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