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元曲全集帶解釋急用
唐詩是唐代的詩人寫的,分絕句和律詩。
宋詞的結構比唐詩嚴格, 元曲的散曲分小令和( )忘了 唐詩: 秋夕 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寫了秋天的冷漠 宋詞:漁歌子①?【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 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
唐肅宗時待詔翰林。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
自號玄真子,又自稱煙波釣徒。著書亦名《玄真子》。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
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 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瀟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琴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 【體裁】:詞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斑竹枝,斑竹枝, ○●○,○●○ 淚痕點點寄相思。 ●○●●●⊙△ 楚客欲聽瑤琴怨, ●●●⊙○○⊙ 瀟湘深夜月明時。
○○⊙●●○△ 【注釋】: 1.斑竹:即湘妃竹。 相傳舜崩蒼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極哀,淚染于竹,斑斑如淚痕,故謂“斑竹”。
2.瑤瑟:以美玉妝飾成的瑟。古代之管弦樂器 元曲:商政叔 雪飛柳絮梨花,梅開玉蕊瓊葩。
云淡簾篩月華。 玲瓏堪畫,一枝瘦影窗紗。
賞析 賞析 〔賞析〕 這支小曲是寫冬季雪天的景色:飄揚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卻傲風雪而爭艷。月光從窗簾中照進來,更映襯得那遒勁的梅枝玲瓏可愛又不失風范,如詩如畫。
作者借寫風雪中的梅花,而抒發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懷。
2. 唐詩宋詞元曲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 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 求目前最全的唐詩宋詞元曲合集
沒有這種合集的。
至少我沒見過,要分開買。
詩詞方面的書我瀏覽過太多了,給點我覺得不錯的。唐詩最全的是《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詞是《全宋詞》,中華書局;元曲嘛是《全園曲》,河北教育出版社。
書店一般買不到的,建議上網買,當當或者卓越都行。不過我覺得你沒啥必要看這么多,除非你想搞專業研究,里面太多垃圾了,一輩子也讀不完的垃圾詩詞。
我自己就是捧著《全唐詩》讀的,很多詩我都覺得爛到不行。其實你真的想學習詩詞曲,去讀《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元曲鑒賞辭典》,編寫非常不錯。
4. 唐詩宋詞元曲有何不同
產生及流派各有差異: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
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
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
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 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
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
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
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 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 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
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
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
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詞有詞牌。
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 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宋詞的流派1。a。
婉約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詞風影響,以婉約為主。這類詞作以小令為主,辭句婉麗,內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鄉之嘆,遠人別離之恨。
格調含蓄婉約,后世推為詞的正宗。b。
豪放派:此派之詞是北宋詞壇之大突破。這類作品,氣勢豪邁,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隨意抒寫。
題材廣泛,內容或抒發感情,或議論說理,境界較婉約派擴大,感情亦較奔放。c。
格律派:格律派詞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創新詞調,作品格律嚴謹,音調諧美,辭句工巧典麗,內容以抒情和詠物為主。 2。
宋詞的代表作家作家 時代 風格特色 詞集名稱李煜 字重光,世稱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宮庭生活,格調華麗后期傾訴亡國之痛,格調哀怨 《南唐二主詞》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變 北宋 多寫都市繁榮生活工于羈旅行役擅寫長調語言顯淺平易 《樂章集》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
5.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古人根據不同的內容表達需要,創造了詩、詞、曲這三類詩歌體式,并在各自體式中擁有不同的樣式種類,可謂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詩歌是任何一個民族最早產生的文學樣式,我國也是如此。從《詩經》算起,詩歌發展歷史已有幾千年,詩歌的形式也難以言計。
大而言之,詩可分為不大講格律的古體詩和講究格律的近體詩。 古體詩中又有詩經體、楚辭體、樂府體(古樂府、新樂府)、民歌體、七言古詩、五言古詩等。
這種區分,除了時間上的不同外,在表達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們總的特色是古樸、凝重,反映現實比較直接,表達形式自由。
近體詩包括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它們總的特色是精練、優美、含蓄,反映現實間接,格律嚴整,詩句間跳躍性大,絕句更強調蘊藉空靈的韻味。 唐宋后,詞這一新的詩歌樣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與詩并駕齊驅。
詞由于要和樂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會上歌唱,因而比詩更講究含蓄蘊藉、形式精巧、音調和諧。詞又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小令精巧輕盈,空靈蘊藉,韻味悠長;中調與七言近體詩規模相近,分為上下兩闕,但講究變化,曉暢中見蘊藉,分隔中見整體;長調因其歌唱時一般節拍舒緩、篇幅較長,故又稱慢詞。 由于長調篇幅長,容量大(最長的《鶯啼序》,256字),因此詞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敘事、抒情、寫景、議理從容展開,結構上講究轉折變化,渾成統一。
元代興起的曲(元曲分為劇曲、散曲,前者指雜劇中的唱詞,這里指后者),雖有配樂歌唱,承詞而發展,但又別有風味。 詩詞曲的不同體式,就如人們不同的服飾,以適應不同季節和審美的需要。
認識到這一點,再來閱讀,不能不讓后人佩服古人創造不同詩體的聰明才智。對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認識到,作過不少論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國維認為“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有的過于直觀,如王士禎以晏殊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與湯顯祖《牡丹亭》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為例說明詞、曲的不同;有的過于簡單,如李漁認為詞“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實,三者之間不同的特色體現在題材、意境、風格、手法、形式等諸方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元曲全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