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詞暮鼓晨鐘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其二
蘇軾 宋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釭。
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
山中
李咸中 唐
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
酹江月·任御史有約不至
薩都剌 元
秦淮曉發,掛云帆十丈,天風如箭。一碧湖光三十里,落日水平天遠。系馬維舟,買魚沽酒,楊柳人家店。輕寒襲袂,淮南春色猶淺。幾度暮鼓晨鐘,南來北去,游子心□倦。芳草萋萋天際綠,悵望故人應轉。翠袖偎香,錦箏彈月,何處相留戀。有人獨自,燈花深夜頻翦。
2. 歌詞有暮鼓晨鐘
暮鼓晨鐘
演唱:張曉明
作詞:陳興玲
作曲:劉亦敏
編曲:馮丹
混縮:怡人
你敲醒了我的夢也敲碎一個身影
多少難舍的情吹散在風中
一天天一年年時過境遷
我知道今生無緣再相逢
你敲醒了今天也送走了曾經
多少無情的雨蒼涼了今生
一朝朝一暮暮改變風景
這半生等待只是一場空
暮鼓晨鐘喚醒多少夢
彈斷的弦誰在輕輕撥弄
歷盡了苦雨風霜陰冷
緣起緣滅傷透一番癡情
暮鼓晨鐘回蕩煙雨中
傷過的心還在隱隱作痛
走過這滾滾紅塵才懂
醒與不醒都是一場夢
3. 暮鼓晨鐘成語典故
暮鼓晨鐘
mù gǔ chén zhōng
[釋義] 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之聲。比喻令人警覺醒悟的學說或言論。形容僧尼那樣寂寞單調的生活。
[語出] 南北朝·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正音] 晨;不能讀作“cén”。
[辨形] 暮;不能寫作“幕”。
[用法] 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導師一席話如~;撞擊著我的心扉;使我恍然大悟。
【成語故事】洛陽附近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長約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萬尊,藝術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內供奉的是盧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龍門奉先寺》描寫僧侶的晨鐘暮鼓生活:“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4. 晨鐘暮鼓的典故
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于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但鼓聲傳的范圍有限,齊武帝( 483 年- 493 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
因為“晨鐘暮鼓”這個詞條,諧音:臣忠目古,很多人以為寺廟是早上敲鐘晚上敲鼓。其實不然,不論早晚,寺廟都既要敲鐘又要擊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后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后敲鐘。這是詢問了寺廟的高僧后得知的。
晨鐘暮鼓與晨鼓暮鐘
敲鐘擊鼓,確是古代的一種報時方式,但是并不在除夕之夜作為除舊迎新之舉,而是每天早晚撞擊。在城樓響起鐘聲鼓聲,既可用來報時,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佛教傳人,寺內也敲鐘擊鼓,則是集眾(僧徒)參禪的寺規。兩者性質是不同的。
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每有規定。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老百姓都習以為常。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所寫《李娃傳》提到:“久之日暮,鼓聲四起。姆曰:‘鼓已發矣,當速歸,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聲一響,街上就禁止行人,違者稱為“犯夜”,要受拘禁。
不過,在漢魏時期,報時方式卻是晨鼓暮鐘,恰恰與唐代相反。漢蔡邕撰《獨斷》記:
鼓以動眾,鐘以止眾。夜漏盡,
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
滴漏是古代計時器具,根據刻度分夜漏和晝漏。夜漏盡,乃夜時將盡,天將明;晝漏盡,則日時將盡,夜已臨。漢代擊鼓迎晨,是因為鼓聲振奮,催人勞作。早在先秦時期,鼓已作為壯音,出征先要擊鼓,如《詩經·邶風·擊鼓》所記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