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棄疾有哪首詩歌描寫了對皇帝拋棄自己的悲嘆
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 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就是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冒險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種評價是中肯的.編輯本段賞析(二) 此詞作于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閑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深感很難有所作為.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織復雜的心理狀態,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現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決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內容,但同時也因為它代表辛詞在語言藝術上特殊的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恰到好處;通過一連串典故的暗示和啟發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盡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跡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形象地概括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傳說中他的故居遺跡,還能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里,作者發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實的感慨.無論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中開創基業,建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于江左、忍氣吞聲的懦怯表現,是多么鮮明的對照!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這首詞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層意思.峰回路轉,愈轉愈深.被組織在詞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血脈動蕩,和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給作品造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是第一層. 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見《宋書·王玄謨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衛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勝也.“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元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辟地的偉業,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如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想到這里,稼軒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隨著作者思緒的劇烈波動,詞意不斷深化,而轉入了第二層. 稼軒是四十三年前,即紹。
2. 四大名著是什么
一、《三國演義》 講三國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羅貫中起始,宋時里巷中說古話者,有“說三分”,就講的是三國故事。
蘇東坡也說:“王彭嘗云:‘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可見在羅貫中以前,就有《三國演義》這一類的書了。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于作小說。
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
至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是否出于創作,還是繼承,現在固不敢草草斷定;但明嘉靖時本題有“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本編次”之說,則可見是直接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的。但是現在的《三國演義》卻已多經后人改易,不是本來面目了。
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并信虛者為真。
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落鳳坡吊龐士元”〔1〕,這“落鳳坡”只有《三國演義》上有,別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二)描寫過實。
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 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之智,而結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寫關云長斬華雄一節,真是有聲有色;寫華容道上放曹操一節,則義勇之氣可掬,如見其人。
后來做歷史小說的很多,如《開辟演義》,《東西漢演義》,《東西晉演義》,《前后唐演義》,《南北宋演義》,《清史演義》……都沒有一種跟得住《三國演義》。所以人都喜歡看它;將來也仍舊能保持其相當價值的。
二、《水滸傳》 《水滸傳》是敘宋江等的事情,也不自羅貫中起始;因為宋江是實有其人的,為盜亦是事實,關于他的事情,從南宋以來就成社會上的傳說。宋元間有高如,李嵩等,即以水滸故事作小說;宋遺民龔圣與又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又《宣和遺事》上也有講“宋江擒方臘有功,封節度使”等說話,可見這種故事,早已傳播人口,或早有種種簡略的書本,也未可知。
到后來,羅貫中薈萃諸說或小本《水滸》故事,而取舍之,便成了大部的《水滸傳》。但原本之《水滸傳》,現在已不可得,所通行的《水滸傳》有兩類: 一類是七十回的;一類是多于七十回的。
多于七十回的一類是先敘洪太尉誤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漸聚梁山泊,打家劫舍,后來受招安,用以破遼,平田虎,王慶,擒方臘,立了大功。最后朝廷疑忌,宋江服毒而死,終成神明。
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盜一面與官兵抗,官兵不勝,一面則擄掠人民,民間自然亦時受其騷擾;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于官兵的盜來抵抗他,所以盜又為當時所稱道了。
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層,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統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橫行殺戮,善終的很不多,人民為對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見,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這也就是事實上缺陷者,小說使他團圓的老例。
《水滸傳》有許多人以為是施耐庵做的。因為多于七十回的《水滸傳》就有繁的和簡的兩類,其中一類繁本的作者,題著施耐庵。
然而這施耐庵恐怕倒是后來演為繁本者的托名,其實生在羅貫中之后。后人看見繁本題耐庵作,以為簡本倒是節本,便將耐庵看作更古的人,排在貫中以前去了。
到清初,金圣嘆又說《水滸傳》到“招安”為止是好的,以后便很壞; 又自稱得著古本,定“招安”為止是耐庵作,以后是羅貫中所續,加以痛罵。于是他把“招安”以后都刪了去,只存下前七十回——這便是現在的通行本。
他大概并沒有什么古本,只是憑了自己的意見刪去的,古本云云,無非是一種“托古” 的手段罷了。但文章之前后有些參差,卻確如圣嘆所說,然而我在前邊說過:《水滸傳》見集合許多口傳,或小本《水滸》故事而成的,所以當然有不能一律處。
況且描寫事業成功以后的文章,要比描寫正做強盜時難些,一大部書,結末不振,是多有的事,也不能就此便斷定是羅貫中所續作。至于金圣嘆為什么要刪“招安”以后的文章呢?這大概也就是受了當時社會環境底影響。
胡適之先生說:“圣嘆生于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般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強盜是不應該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這話很是。
就是圣嘆以為用強盜來平外寇,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不愿聽宋江立功的謠言。 但到明亡之后,外族勢力全盛了,幾個遺。
3. 月亮含有什么寓意
月亮的寓意有很多,基本的的象征和含義是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時光。
還有就是:月亮,開心時,代表了圓滿,戀愛時,代表了浪漫,失戀時,代表了悲傷,一個人時,可以代表消失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
古人也有很多帶有月亮的詩句,比如: “一輪滿月……落在他肩頭……”--喻“日月雙懸”。封建政治中,常將“月”比作與“日”相抗衡的另一股勢力。
例:李白詩句“雙懸日月照乾坤”,講的是安史之亂時,三軍嘩變,楊貴妃自盡,此刻唐玄宗尚未退位,他兒子已在另一個地方宣布繼位。“月華粼粼……夢里一樣。”
--喻“鏡花水月”。例:《再生緣》中詩句“夢里姻緣雖在念,早拼著,碧鸞宮內赴神交。
甘心與你同偕老,也不想,結子開花種玉苗。水月鏡花空好看,不過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月亮又大又圓……”--喻團圓、故鄉。例:李白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華如洗……”--喻“風花雪月,春花秋月”的愛情。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月亮那樣圓……最善變……”--喻善變,遺憾。例:蘇軾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南宋詞人悲嘆南北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