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點苗頭,但要注意引導,否則將會激化為真,下列意見請參考: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早戀”
家庭教育,最棘手的問題莫過于孩子早戀。
孩子早戀,確實給學校和家庭帶來一絲陰影,輕則影響學業,重則導致孩子陷入誤區。
家長必須了解青春期特點,加強教育,預防為主,未雨綢繆。
男女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上有許多變化,對異性產生愛慕,這是人體發育的一種本能,是孩子告別少年時代經歷的特定時期。
然而,早戀是枚青蘋果,酸澀可想而知,預防工作就要在早戀的萌芽出現之前開始。
如果您的孩子已經發生早戀,我們建議——
一、做孩子的良師益友,不使矛盾激化。
處于心理封閉期的少男少女,能把隱私暴露出來,恰好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機會。
家長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贏得他們的信任。
別把早戀視為洪水猛獸,它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
學生早戀的主要原因,其一、尋找精神依托。
激烈的競爭使大家神經高度緊張,異性間或許能得到少許安慰,互相傾訴,逃避現實。
其二、受某些愛情小說和影視的影響,甚至課本中的愛情故事……這些對于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無疑有誘惑力。
遇到早戀的孩子,家長、老師要伸出熱情的雙手,給予親人般的溫暖,做耐心細致艱苦的感化和思想工作,要相信孩子是會轉變的。
二、正視早戀,不放棄希望。
如果孩子真的早戀了,那么家長一定要好好對待,切不可掉以輕心,千萬不要因難于啟齒而捂著、蓋著、讓著,甚至放棄希望,最終釀成不良后果。
以下幾點很重要:
1、努力把家庭營造成一個溫馨、和睦的樂園,讓孩子有安全感。
發現孩子早戀,要原因,對癥解決。
是同學們起哄造成的所謂“事實”?還是一時感情沖動?是青春期的困惑還是學習過于緊張?總之,需要做細致的調查和耐心的思想轉化工作。
2、積極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不要一開口就問學習如何?成績如何?名次如何?可以從生活的其它方面,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人手。
交流要講藝術,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找到解決方法,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幫助孩子消除困惑。
譬如,家盼孩子成績優秀,孩子卻不理想;學校反對早戀,孩子偏陷入戀情;孩子違反紀律,遭到嚴厲批評……這些矛盾沖突會使孩子受到壓抑,要及時幫他們從思想上提高認識。
4、與學校保持最密切的。
孩子發生早戀,家長既不放松,也別大驚小怪,更不要難為情。
要及時與學校保持密切配合,積極溝通,配合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早戀是指未成年男女過早建立戀愛關系。
生活木能自立,而又比法定結婚年齡小許多的青少年過早戀愛的行為。
這是一個尚有爭議的概念。
中國大多數教育工作者認為,中小學生中出現戀愛是不符合其年齡特征的過早行為,應該加以制止。
早戀行為的特點可概括為:渴望性、單純性、差異性和不穩定性四個方面。
由于青少年常常盲目地模仿成人的戀愛,而不能分清友誼與愛情的本質區別,所以,大多數中學生認為“早戀無害”,只是寄托一種感情,不以結婚為目的。
近年來國外大量發生的婚前性行為、少女懷孕和少女媽媽的現象,是早戀問題的根本原因。
早戀產生的根源,主要與社會傳聞和大眾傳媒對性傾向的宣揚造成的誤導、家庭和學校缺乏正確的性教育以及青春期提前等有關。
性生理的發育引起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激起探索和嘗試的愿望;家長和教師對早戀問題的過敏和一味制止,又會加強他們的逆反心理。
在當前信息發達的時代,中學生從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接受了大量與他有關的信息,視野急劇擴大,使朦朧的性意識變為自覺的追求。
(一)青少年的早戀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1.確定目標。
開始關注某一個異性,默默地思念,這一階段可有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的表示。
有些中學生的早戀只停滯在這個階段,成為“單相思”,不敢與自己喜歡的異往,也會形成情緒障礙,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
2.有所行動。
中學生異性之間寫情書、遞紙條、贈小禮物等,即是對某一異性有好感的表示。
同時可有約會行為,如一起逛公園、看電影、外出旅游等。
3.頻繁約會。
逐步進入一對一的比較穩定的約會,可能公開化,似乎已經確定了“戀愛”關系。
4.發生性關系。
雖屬少數,但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職業高中、中專。
技校學生中。
因認為自己即將走上社會,已經成人,發生婚前性行為也比普通中學相對多一些。
但是,因為現在教育者在性觀念和教育方法上不夠統一,對早戀的界定常有擴大化的趨勢,青春期健康的異往也常常被扣上早戀的帽子,所以也帶來教育上的困難。
例如,中學生自發的小組和集體活動,是青春期集性的表現;異性之間的互相幫助和關心,偶然的單獨活動;還有同齡人之間的友誼,青梅竹馬的好友,等等,都不一定是早戀。
(二)早戀特點及類型 青少年早戀行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朦朧性 早戀的青少年對于早戀關系的發展結局并不明確。
他們主要是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是對未來組建家庭、如何處理戀愛關系和學業關系、如何區別友誼和愛情都缺乏明確的認識。
2.矛盾性 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又怕被人發現,早戀的過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變異性 早戀關系是一種充滿變化、極不穩定的感情關系。
青少年之間一對一的早戀關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4差異性 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在行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十分隱蔽,通過書信、等方式來傳遞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報公開,在許多場合出雙人對,嚴然像一對情侶。
在關系程度上,大多數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動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隱秘的感情,從人際關系來看,還沒有超出正常的關系。
有的則關系發展的很深,除了談論感情以外,甚至發生性關系。
在年齡喜好上,女孩兒喜歡比自己年齡大的、比較成熟的男性。
在年齡相當時,多半是女孩兒采取主動。
男孩兒喜歡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孩兒,在交往中體現自己的陽剛之氣。
早戀的類型可以歸納為8種 第一種,愛慕型,即青少年之間由于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根據愛慕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早戀;專長型,就是因為愛慕對方的能力專長而產生的早戀;品性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的優秀品性而產生的早戀。
第二種,好奇型,即由于對異性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性意識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
青少年由于生理發育和性成熟,很容易產生性沖動,對異性變得很敏感,渴望了解異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異性對自己的態度。
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想結交異性朋友,建立“戀愛”關系。
第三種,模仿型,即因為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模仿的對象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
第四種,從眾型,即迫于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
周圍人是指所處的同年齡體。
第五種,愉悅型,即為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密切交往,往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的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密切交往,逐漸轉變為早戀。
第六種,補償性,即為了獲得感情補償和排解受挫的情緒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感情補償是指青少年在學業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時,出于爭強好勝的心理,或者為了擺脫感情創傷,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戀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緒,從異性那里獲得感情補償。
第七種,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兩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
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異往會迅速向早戀關系發展。
第八種,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在當代社會,由于營養過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遺傳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體早熟,身體外觀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變態心理。
這些都會誘發青少年的早戀現象。
(三)早戀的進化原因 早戀是青春期性成熟過程中,兩性之間出現的一種過度親密的互相接近。
現在大多稱早戀為“交往過密”。
少男少女因為性發育開始成熟,本能生互相愛慕的情感。
有的人表現為獨自的單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澀的束縛,遞紙條,約會,互相傾吐愛戀之心,借口互相幫助,形影不離,個別人則還發生進一步的兩性接觸。
青春期青少年容易感情沖動,但卻十分脆弱,情緒又不穩定,考慮問題簡單,很少顧及后果,這種心理狀況使早戀好像天邊的浮云一樣變幻莫測,早戀者的情緒也會隨之波動起伏,彼此之間感情往往反復光常。
一般來說,性格外向、相貌出眾的人,比性格內向、外表平平的更容易發生早戀。
因為性格外向的人大多敢作敢為,敢于觸犯校規,有適合自己的對象,就會大膽追求,并且相貌出眾的人,常常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尤其是漂亮的少女,往往經不起別人的追求,她們以被男孩愛慕為榮,聽信甜言蜜語,很快陷入男孩子的情網。
喜愛文學、有文藝才華的學生容易早戀。
這些學生因于受環境熏陶,感情豐富,多愁善感,喜歡用書中、里的浪漫情節來比較自己的生活,效仿藝術家筆下的主人公,追求理想的愛情天地。
加上他們有某個方面的才華,常被異性羨慕,故很容易獲得愛的信息。
性格軟弱、虛榮心強的學生容易早戀。
這部分人以女生多見,她們從小嬌生慣養,依賴性強,找了男朋友,便覺得有了依靠,她們把自己附屬于一個男孩,因此,很容易成為男生的愛情俘虜。
而那些虛榮心強的女生,大多是由于強烈的虛榮心,使她們樂意接受男孩子的殷勤、贊美以及小恩小惠。
有的學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走上早戀的。
她們看到自己的同齡人有了男朋友,進出于電影院、舞廳、酒館等,于是,也不甘落后。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比成績好的學生更容易早戀。
這些學生常不受老師歡迎,在學習上很少受到特殊關心,也無法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從而根本不會從學習中獲得樂趣。
于是,他們便把無處打發的精力和時間轉向愛情,轉向社會,以彌補感情上的空虛。
這些學生大多不以班上的同學為追求目標,尤其是女生,常找社會青年。
缺少家庭溫暖和愛護的學生容易早戀。
這些人常見于父母感情破裂、離婚、受繼父繼母虐待,或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得不到溫暖,生活在一個冷漠、壓抑,甚至受辱的環境里。
于是,渴望得到他人溫暖,而異性的撫慰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使他們嘗到了愛情的甘甜。
環境不好的學生容易早戀。
這些學生接觸些不三不四的人,或者與他們一起玩的朋友都是早戀者,在旁人的教唆和指使下,也大膽效仿,正如古人云:近墨者黑。
早戀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有的學生集上述幾種情況于一身,也木一定會發生早戀;有的學生在一個偶然機會,便掉進了情網。
故木能為了“防微杜漸”而機械地用這些教條去對入座,而要善于發現早戀的先兆,如在學習、勞動、課外活動中有異常表現;學習成績突然下降,經常曠課、遲到早退,甚至逃學,情緒不穩,時兒春風得意,時兒烏云滿天,坐立不安,心神不定,上課思想不集中;對老師、家長反感,從而回避他們,喜歡打扮、講究發型、衣著,愛看言情小說,摘抄其中精彩的 描寫,哼流行曲等等。
只有觀察了解早戀跡象,才能抓準時機,掌握教育的主動權。
(四)如何對待青少年的早戀 早戀指青少年期或青少年期以前的少年出現過早戀情的現象,也稱“牛犢戀”。
它多與環境因素引起早熟性興奮和性萌發有關,少數也與孤獨、空虛、心理上缺乏支持有關。
陷入早戀中的少男少女,因受到相互吸引彼此愛慕心理的作用,其情緒是愉快的,情感是純真的。
由于情感處于主導地位,處理問題通常缺乏理性,因此早戀是有害的。
它具有瞟隴性、單純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
現實生活中,少見有早戀而成理想眷屬者。
早戀者的情感真實而強烈,還因為這種情感的強烈性,一旦失戀便可形成心理上的強烈反差,導致嚴重的失落和心理失衡,它對人的情感影響是長久的,有時可對當事人造成終生的不良影響。
老師和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早戀,往往會感到憤怒,認為這些孩子太不爭氣,道德品質太差,其實青少年早戀與道德品質的優劣無太大關系。
應該認識到,早戀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常見現象,是性生理成熟提前的趨勢造成的。
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認識到早戀的危害,并加以正確引導。
干預得早,孩子的感情投入少,受的傷害小。
要早干預,就要及早發現孩子的早戀跡象。
早戀的孩子一般有如下變化:如原來性情溫和變成比較暴躁,原來比較活潑變得比較安靜,突然變得愛打扮,如特別在意發型服飾,生活規律發生變化。
如常喜歡一個獨處,對影視中的愛情鏡頭特別感興趣,對生活中的婚戀之事也興趣濃厚,喜歡與異往,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如存在這些變化,這個孩子大概在早戀了。” 老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對早戀現象應耐心教育,正確引導,切木可訓斥、打罵或當眾羞辱,否則將使孩子遭到太大的精神痛苦而引發危險的后果。
要告訴孩子,早戀感情雖可貴,但卻是無結果的,是不成熟的感情,對孩子們是有害的。
要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情,以后怎樣去追求真正的愛情,引導他們處理好理智和沖動、現實和未來的關系。
要教育他們正確處理性沖動和愛情以及其他與性有關的問題,努力把原始的沖動引導轉化到對學業、事業等更高更美的追求上來。
同時應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和其他有益的社會活動,還應為青少年創造健康的社會環境,只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對孩子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早戀是可以克服的。
老師、父母不準孩子在中學階段談戀愛,是有理由的。
因為中學階段正是一個人成長的黃金時期——思想敏銳、求知欲強、記憶力好、精力充沛。
這樣的好年華,應廣泛學習各種知識,提高素質,為開創自己的錦繡前程辛勤耕耘,這才是人生道路上最明智的選擇。
這期間,不論誰喜歡你,也不論你喜歡誰,你自己心中始終要有個考慮,歡迎友誼,拒絕愛情,在交往中對誰都不要過于親見。
一個人的內心美,往往要經過交往,多方面的接觸才能夠發覺。
中學生都還是孩子,對社會的認識還很膚淺,世界觀沒有完全形成,如果憑著一時的感情沖動,過早地進入“早戀”這個誤區,十有會造成悔恨的苦果。
社會上有許多因早戀而失足的女孩子,都有沉痛的教訓。
所以,奉勸所有的中學生還是要聽父母的忠告,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
當然不只是死讀書,也不是不能與異往,只是在交往的過程中不要“越軌”。
比如,與異性在一起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與異性保持友好的關系,學習他們的優點,是應該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或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