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失敗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
其志向博大高遠。
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于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
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后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
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
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后的失敗。
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么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殘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風云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
他真正的失誤不在于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于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后也一樣會敗于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
章邯率部歸降。
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新豐鴻門。
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
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
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
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后。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
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
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
項羽平叛后,"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并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
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