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的形象具有時代意義。
在《西游記》中,豬八戒不習慣更不喜歡長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護僧取經是出于無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難,總是第一個打退堂鼓,要散伙,賣行李、嚷著回高老莊做女婿、種地過日子,這種回歸土地、眷念家園、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長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農民意識和農民心理。
可以說,豬八戒是一個來自鄉村的勞動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著土地而養成的頑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對立,表現著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愿望。
豬八戒身上貪財、貪色、自私自利,還表現著明代社會好色好貨思想的沉淀,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具有那個時代的思想特色。
豬八戒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嘴巴甜。
但好吃懶做,愛占小便宜,貪圖女色,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難分敵我。
豬八戒貪吃貪睡,自私自利,好進讒言。
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就是作繭自縛。
為什么連這樣一個人也最終修成正果,被如來佛封為“凈壇使者”。
這與豬八戒的知錯就改,能聽取領導和同事的意見有重要聯系(其實這與悟空的‘督促’有很大關系),做到了懸崖勒馬、甚至是浪子回頭。
在取經事業中的他對師兄的話還算得上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總算是為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終于修成正果。
隨著明代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新生的市民階層繼宋、元之后進一步壯大,并在社會中開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由于中國已經衰落的封建經濟仍然非常強大,整個社會仍然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所以,明朝新興市民階層中仍然存在著進步與保守兩種因素。
豬八戒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階層中具有普遍性,是個“充滿人欲的藝術形象”,是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代表著農民階層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層人民形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形象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