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勾踐臥薪嘗膽
越國兵敗吳國于公元前494年。
越王勾踐只好“審辭厚禮”向吳求和,等待東山再起。
勾踐先用美女、金銀珠寶賄賂吳王和眾臣,還用妻子作人質,自己為吳王當馬夫。
勾踐還為吳王送茶送飯,端屎端尿,終于贏得了吳王信任,得以被釋放。
勾踐死里逃生回國后,臥薪嘗膽,一面繼續進貢吳國,一面聚兵訓練。
最后他率精兵數萬,徹底打敗了吳國,實現了洗辱復國的志愿。
2、海倫-凱勒
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
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
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憑借堅強的毅力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并掌握了5種文字。
24歲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以后她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的贊譽和嘉獎。
1959年,聯合國曾發起“海倫•凱勒”運動。
她寫的自傳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為英語文學的經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發行。
3、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
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
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
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全部博士課程。
回國以后,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
解放后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
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后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
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4、張海迪
張海迪五歲時,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
此后的十六年間,她先后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軀體失去了知覺。
她沒有沮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
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學知識和中醫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志堅的一代楷模,自學成才的著名作家。
5、貝多芬
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誕生于德國波恩,家里貧困交加,展現出音樂才華的他被父親視為“搖錢樹”,父親不惜打罵,使貝多芬有個不幸的童年。
貝多芬長大后更是痛苦萬分,他的聽覺大大衰退,同時,還剝奪走他追求的愛情,再次蹂躪他的心靈。
可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都沒能使他屈服,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他前后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
雙耳失聰的他同樣在生命的57年間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歷史偉人經歷磨難成才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