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漁夫”的詩句有哪些
1.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2.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唐·鄭谷《淮上漁者》
無邊淮河白浪滾滾,白發漁翁以船為家。水邊輕風陣陣,漁船隨處飄流。
3.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慣于四時的變化。
4.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唐·杜甫《閣夜》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
5.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唐·王維《桃源行》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
6.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清·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漆黑之夜不見月亮,只見那漁船上的燈光,孤獨的燈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螢火蟲一樣發出一點微亮。
7. 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宋·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江水盡頭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掛在云端,煙霧籠罩的岸邊,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興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為漁民、樵夫閑談的話題。在高樓上獨自遙望,倍感蒼涼,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
8. 采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宋·陸游《點絳唇·采藥歸來》
采集藥物回來,獨自尋找村店買新釀造的酒。傍晚的煙靄云繞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聽漁舟唱晚,聲聲在耳。
9. 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 ——宋·張耒《夏日三首·其一》
久已花白的頭發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個樵夫或漁翁混過這一生!
10. 東籬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后漁歌。嚴子陵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風波。——元·馬致遠《蟾宮曲·嘆世》
我半生來虛度了光陰,在那通幽的竹徑中,隱映著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徑的盡頭,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兒有個池塘,我醒的時候輕聲吹起漁笛,醉酒之后又放聲唱起漁歌。嚴子陵一定會嘲笑我,孟光臺我要學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風波的辦法。
7篇陸游寫的古詩(有題目,有詩句)
《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釵頭鳳其一: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其二: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 瞞、瞞。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
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漁家傲》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寄語紅橋橋下水。
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場。無語只凄涼。
一個飄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腸。江頭月底,新詩舊夢,孤恨清香。
任是春風不管,也曾先識東皇。《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綠樹暗長亭。
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
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云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吊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浣溪沙??和無咎韻》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忙日苦多閑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貪看云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誰惜泥沙萬點紅。恨難窮。
恰似衰翁一世中。《漁父》湘湖煙雨長菁絲。
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
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沁園春陸游思想感情
對生命價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沁園春 陸游 孤鶴歸來(飛),再過遼天,換盡舊人。 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
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 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
交親散落如云,又豈料、而今余此身。 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我老,更有人貧。
躲盡危機,消殘壯志,短艇湖中閑采蒪。 吾何恨,有漁翁共醉,溪友為鄰。
詞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從四川回到了闊別了九年的故鄉紹興。(陸游生于公元1125年)這時候的陸游已經五十三歲了。
九年間,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環境的變化會很大,人的變化相對說來不會太大。但是對當時的陸游所處的時代來說,環境的變化相對要小些,而人事的變化會比較的大。
作者這首詞當是返鄉之后所作。 故土久別重回,使詞人產生對故鄉的陌生感。
上片,作者從久別重回故土發出了一系列的感嘆。下片由時事變遷,年老體衰,但詞人報國的“壯志”初衷未改,表現了詞人不甘“溪友為伴”、老驥伏櫪的豪情壯志。
起句“孤鶴歸來(飛),再過遼天,換盡舊人”:遼東化鶴歸來,老成凋謝,少者成長,使詞人深切地感到人生無常。“孤鶴歸來”:典故出自晉朝陶潛《搜神后記》,書中載,有個名字叫丁令威的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學成后化鶴歸遼東,停在城門華表柱上,目注家鄉物是人非,嘆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詞人時隔九年重新回歸故里,眼見故里的老人謝世,新人成長,“換盡舊人”,恍如隔世。
一個“盡”字,表明了作者些許哀傷、些許無奈。這“哀傷”和“無奈”從下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這一處處的荒涼的墳墓中躺著的人啊,曾經在生前有過多少美夢,現在都隨著他們的離世而斷絕了。“念”在此處表達了詞人的聯想。
有著詞人對逝者的懷念和惋惜,有著對的世事不公的憤懣,有著對人生短暫的嘆息!“王侯螻蟻,畢竟成塵”,王侯:大人物;螻蟻:螻蛄與螞蟻,指微小生物,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杜甫《謁文公上方》詩有:“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虛。”
詞人面對“累累枯冢”告訴人們:在歲月面前,無論王公貴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終都將化為塵土。這一切感想,作者是經過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對生命價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載酒”:攜帶著美酒。巷陌:街坊,這里指煙花巷。
詞人在感嘆人生短暫的同時,腦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現出了過去美好生活的一個個回憶:他曾經攜帶著美酒,來到春色滿園的林園中,對酒賞景;青年的時候,他也曾經在春意昂然中尋花問柳,沒有辜負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華。 但這種念頭只是一閃而過,那畢竟是過去了的綺夢,老境來臨,沈腰潘鬢消磨,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當時已經五十三歲了的陸游不能不讓人嘆息。
“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流年:流去的歲月,指光陰。
圍腰帶剩:喻人老病,《南史?沈約傳》:“(約)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點鬢霜新:雙鬢花白。
光陰流得很快,現在我已經人瘦弱衰老了,雙鬢已經花白了。承接上句,詞人由衷地發出了日月如梭,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的感嘆。
詞人在上片為讀者闡述了一個真理:時間對我們每一個都是平等的。無論是王公貴胄和是平民百姓,最后都會在累累枯冢中,逐漸化為塵土。
有道是“世間公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人生猶如大夢,作者自己又何嘗不是處于夢境中呢?面對著這變化了的一切,他回憶起在這片土地上自己的青春歲月,當年也曾載酒尋花,青樓問柳,到處留下足跡,享受著大自然的賜與和物質文化帶來了恩惠,沒有辜負青春年華。
下片寫了許多**語和曠達語,以掩飾心中的惆悵。“交親散落如云,又豈料、而今余此身。”
“交親”:知交和親友。知交和親友象流云一般地飄散了。
這里作者將人事的變換比作流云,因為云的變幻極快,所謂“風云變幻”,親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單影,自己一個人回到了故鄉。
“又豈料、而今余此身”,與詞的上片,“換盡舊人”相對應。故鄉已經換盡舊人,惟有我未換,累累枯冢我還尚存人間。
孑然一身回故鄉,眼見親友故交消亡了,面對累累枯冢,一種莫名的悲涼,悵惘之情,從詞人心中油然而起,但作者還是極力安慰自己,“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 :幸好,我現在眼睛還算看得見,瘦弱的身體還算健康,品茶也能夠知道茶的甘甜,吃飯也還能夠嚼爛。這是標準的阿Q式的表白。
緊接著這是阿Q式的無可奈何的自我標榜,詞人又以“非惟我老,更有人貧”為寬慰自己:不要以為自己老邁了,還有許多的窮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對陸游來說,作為一個離職的官宦,家在有傭仆使女,一般的家務瑣事無須他處理,而故鄉的窮人就不同了。
所以,詞人特地將“更有人貧”提出來,這也可以說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吧。作者曾在《書喜》詩中寫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 。
這與此處的“幸眼明身健”四句的用詞相同。作。
蘇軾和陸游的愛國情感詩集+1句
江城子 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陸游(1125~1210), 南宋詩人。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宋代杰出的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今集存詩九千三百余首。陸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當時戰爭不斷,百姓苦難深重,江山支離破碎,陸游的詩歌充分觸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回蕩著愛國憂民的激情,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他的詩毫無保留地體現了自己的肝膽肺腑。年輕時因觸犯秦檜被黜之后,仍保持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壯年之后坐臥所思仍是抗戰立功、洗雪國恥;這些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都表現的很明顯。
即使是到了八十二歲的高齡,詩人的愛國熱情依然沒有一絲衰竭,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 他的愛國詩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直抒胸臆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的“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不能不常常感到壓抑和憤慨,在詩中也就表現為在激昂的基調中又鳴響著悲愴。
“氣如山”的雄心壯志與“空自許”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郁結在心的郁悶、失意、悲愴化做了滔滔江水狂瀉而出,有著非常強的感染力。 (二) 托物言志 《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酷愛梅花,因為它象征著氣節。
他的《落梅》詩說:“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梅花開時不畏嚴寒,落時不戀春光,來得光明,去得磊落。陸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這種高潔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希望終身與梅花為伴。此詞詠梅,實際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跡,自抒懷抱。
上片感遇。“驛外”二句,說梅花流離淪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說梅花備受風雨摧殘,所遇非時,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詠梅歷盡磨難,留得芳香而去。從中不難看到作者身世與人格的投影。
他早年因愛國議論觸犯秦檜被黜,后來又因“力說張浚用兵”被免職。他在南宋茍且偷安的環境中,一直頗遭時忌,但愛國斗志始終不衰,甚至老而彌篤。
此詞是他晚年所作,借詠梅以表達其堅定不移的愛國立場和政治節操。 (三) 借景抒情 《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月》就題意而生發,敘寫同一個月光之下,關山(邊境)內外三種不同人(將軍、士兵、遺民)的境遇和心態。前四句寫將軍:臨邊不戰,沉湎聲色,弛廢戰備。
次四句寫士兵:虛度歲月,暴骨沙頭,壯志難酬。后四句寫遺民:渴望恢復,連年落空,忍死等待。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種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蒼白的月光照出他們各不相同的歡樂悲苦。詩歌的重點是寫“壯士心”和“遺民淚”交織成的“月下之恨”,而“將軍樂”則從正面揭露了造成這一千古悲劇的歷史原因是“和戎”的國策。
全詩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層悲憤的時代色彩,無聲地吐訴著作者心頭對“和戎”國策的譴責和報國無門的憾恨。 (四) 以夢述懷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荒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作此詩時作者已經六十八歲,盡管年老體衰,閑居鄉下,卻仍然盼望著為國盡力。
一個深夜,風雨交加,詩人睡夢中仿佛正在戰場上激烈拼殺。詩歌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之情。
朱自清先生在《愛國詩》一文中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類: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
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
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他認為:“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 憂國、愛民、誓死抗戰,是陸詩的最大特色并能傳誦千古的原因。
他的詩歌創作,植根于現實生活,基本特征表現為現實主義,同時許多詩中又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陸游語言造詣很高,風格簡練自然,一方面由于內容的扎實,感情的充沛,詩人本無須專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為了把主旨表達的清晰通暢,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詩人也很重視在語言的錘煉上。
小學課本上沁園春后面附的陸游的是那首詞
沁園春 陸游 孤鶴歸來(飛),再過遼天,換盡舊人。
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 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
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 交親散落如云,又豈料、而今余此身。
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我老,更有人貧。 躲盡危機,消殘壯志,短艇湖中閑采蒪。
吾何恨,有漁翁共醉,溪友為鄰。 詞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從四川回到了闊別了九年的故鄉紹興。
(陸游生于公元1125年)這時候的陸游已經五十三歲了。九年間,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環境的變化會很大,人的變化相對說來不會太大。
但是對當時的陸游所處的時代來說,環境的變化相對要小些,而人事的變化會比較的大。作者這首詞當是返鄉之后所作。
故土久別重回,使詞人產生對故鄉的陌生感。上片,作者從久別重回故土發出了一系列的感嘆。
下片由時事變遷,年老體衰,但詞人報國的“壯志”初衷未改,表現了詞人不甘“溪友為伴”、老驥伏櫪的豪情壯志。 起句“孤鶴歸來(飛),再過遼天,換盡舊人”:遼東化鶴歸來,老成凋謝,少者成長,使詞人深切地感到人生無常。
“孤鶴歸來”:典故出自晉朝陶潛《搜神后記》,書中載,有個名字叫丁令威的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學成后化鶴歸遼東,停在城門華表柱上,目注家鄉物是人非,嘆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詞人時隔九年重新回歸故里,眼見故里的老人謝世,新人成長,“換盡舊人”,恍如隔世。一個“盡”字,表明了作者些許哀傷、些許無奈。
這“哀傷”和“無奈”從下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這一處處的荒涼的墳墓中躺著的人啊,曾經在生前有過多少美夢,現在都隨著他們的離世而斷絕了。
“念”在此處表達了詞人的聯想。有著詞人對逝者的懷念和惋惜,有著對的世事不公的憤懣,有著對人生短暫的嘆息!“王侯螻蟻,畢竟成塵”,王侯:大人物;螻蟻:螻蛄與螞蟻,指微小生物,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
杜甫《謁文公上方》詩有:“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虛。”詞人面對“累累枯冢”告訴人們:在歲月面前,無論王公貴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終都將化為塵土。
這一切感想,作者是經過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對生命價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載酒”:攜帶著美酒。
巷陌:街坊,這里指煙花巷。詞人在感嘆人生短暫的同時,腦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現出了過去美好生活的一個個回憶:他曾經攜帶著美酒,來到春色滿園的林園中,對酒賞景;青年的時候,他也曾經在春意昂然中尋花問柳,沒有辜負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陸游詞句與漁人為伴溪友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