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諾貝爾寫一篇100多字的小傳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和工業家,諾貝爾獎金創立人。 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一生致力于炸藥的研究,因發明硝化甘油引爆劑、硝化甘油固體炸藥和膠狀炸藥等,被譽為“炸藥大王”。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并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1841年至1842年間,他在斯德哥爾摩圣雅可比教會學校學習。1843年至1850年間,在俄國首都圣彼得堡跟俄羅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師學習。1850年至1852年,諾貝爾先后到歐美諸國進行廣泛的旅游、學習,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年僅16歲的他已精通英語、德語、法語、瑞士語、瑞典語和俄語,為他今后的創造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俄國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木戰爭。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制造木輪的機器、設計制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諾貝爾在圣彼得堡長大和求學后去法國和美國深造。學成返回瑞典從事化學,尤其是炸藥的研究與發明。諾貝爾父子在斯德哥爾摩市郊建立試驗室,首次研制出解決炸藥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開始生產甘油炸藥,由于液體炸藥容易發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藥“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后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1867年又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后又相繼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藥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近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這些發明使諾貝爾在世界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諾貝爾通過制造炸藥積累大量財富,他購入瑞典B.哥爾斯邦軍火化工廠性大部分股權,創建了諾貝爾化工公司,在西歐各國開設生產炸藥性兩個托拉斯,擁有在俄國巴庫開采石油的諾貝爾兄弟公司。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遺囑,將其財產性大部分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萬美元)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 5種獎金(1969年瑞典國家根行增設經濟學獎金),獎勵當年在上述領域內作出最大貢獻的學者。從1901年開始,獎金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不愿意寫傳記,他認為不會有人去讀那些關于一個人的文章。
諾貝爾對自己個人的評價是——“最大的優點:保持他的指甲干凈,對任何人都從不構成負擔。最大的特點:沒有家庭,缺乏歡樂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請求:不要被活埋。
為諾貝爾寫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詩,謝謝了
諾貝爾的詩 我的搖籃好象死床, 憂慮的母親 多年看護在旁, 盡管希望渺茫, 卻要拯救這欲滅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勁來 吸吮幾口乳汁充腸, 接著是抽筋痙攣, 瀕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他現在已是一名兒童。 在其足跡所及的小世界里, 虛弱的身體, 使他依然變得陌生。 小伙伴玩耍之時, 他無法參加, 只能充當可憐的觀眾。 童年的歡樂既被排凈, 他的腦海便不斷沉思, 幻想馳騁, 盤算著未來的事情。 要攀登思路所及的頂峰, 由于沒有判斷力, 我難以制止它的奔騰, 忽而感到困難重重, 有似一場金色美夢。 今往那些清醒的悲痛, 看來只是一塊踏腳石, 通向極樂的前程。(一八五一年,諾貝爾十八歲時,用出色的英文,寫了這首四百一十九行的全面性的自傳詩)
看下可以不
為諾貝爾寫一篇一百多字的小傳
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小時侯,諾貝爾看到工人們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他想,為了開通一條鐵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艱苦的勞動啊!所以諾貝爾發明了炸藥。
起初,他與父親、哥哥一起,發明了一種液體炸藥。這種炸藥威力十分強大,很快風行全世界。人們把他稱為“諾貝爾爆炸油”。
然而,液體炸藥在運輸中非常容易爆炸。1864年6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
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
我非常敬佩諾貝爾,也知道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名言。
為諾貝爾寫一篇100字左右的小傳
諾貝爾;他在1896年12月10日下午四點半逝世于意大利;他沒有百歲高齡,但他那六十四個春夏秋冬格外精彩——這《諾貝爾小傳》
諾貝爾,他是一個傳奇人物;諾貝爾,他是一個令人銘心刻骨的瑞典人,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臨終時他依然將遺產獎給五個區域成就最突出的人,他是一個擁可貴精神的發明家。
他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是一位
,他有100多項發明專利,有一大半都是炸藥的。為了發明炸藥,就是諾貝爾。
讓我們記住他——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