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蠟燭告訴我,幸福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自己的一點熱來溫暖人們,盡自己的一點光來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
駿馬告訴我,幸福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可以在遼闊的草原上盡情地奔跑。
雄鷹告訴我,幸福就是展翅高飛博擊長空,朝著自己的夢想一點點地飛近……哦,原來幸福就是奉獻,就是自由,就是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一位老人在回答一個身處困惑中的年輕人的提問時,說:“我可以坦然地回答你我什么時候是最幸福的。
我年幼的時候被父母拋棄,但在孤兒院里我卻得到了無數的朋友,那時的我是最幸福的;年輕的時候失去工作,卻靠自己的力量開創出一番事業;那時的我是最幸福的;現在的我失去青春,卻擁有深受我的妻子,因此,現在的我是最幸福的!
為什么老人能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那是因為他從來都不對已經失去的東西耿耿于懷,在他眼里,擁有的東西才是珍貴的。
蠟燭擁有的是悲壯的幸福,駿馬擁有的是豪放的幸福,雄鷹擁有的是拼搏的幸福,而我們所擁有的是什么樣的幸福呢?
小時候的我們,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
現在的我們,能和好朋友一起談天說地,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好成績就是幸福。
成年的我們,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
年老的我們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
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幸福,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去帆濟滄海”是一種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幸福,……既然我們不能擁有一個轟轟烈烈的幸福,那就讓我們張開雙手擁抱一個個平平淡淡的幸福吧!
在快樂時,能讓人感到幸福;在悲傷時,更能讓人反思幸福。
人生時時刻刻都有幸福,需要我們用心體驗,人生處處都有幸福,需要我們努力抓住。
岸與岸沒有多少距離,只要有橋,或者翅膀;山與山沒有多少距離,只要有路,或者腳步;人與幸福也沒有多少距離,只要有愛,或者努力,跋涉沙漠的旅人,攀登高峰雪山的勇者,他們從戰勝困難到取得成功的經歷中感受幸福。
離開了家,能讓你了解家;離開了幸福,能讓你懂得幸福。
也許經過痛苦的洗禮,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訣這幸福的真諦吧!幸福是自己去尋找的,而不是上帝施給你的。
只有忍受折磨和痛苦,經歷艱難的尋找和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2.我要的幸福
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是擁有無盡的財富,是衣食無憂的生活,還是受人注目的地位,如果這些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古往今來,無數人執著地追求著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嫦娥懷抱著幸福的夢想,吞下了長生不老丹,飛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
可獨守著寒冷的廣寒宮,她是否會感到做神仙的幸福呢。
而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的馬蒂爾德,在戴上項鏈做著幸福的夢的同時,卻沒有想到這幸福是那樣地短暫,她為她的幸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對嗜財如命的葛朗臺,擁有如山的金幣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吧。
但當他年老力衰地坐在輪椅上盯著他的密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的金子時,這樣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覺別人的幸福很耀眼。
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不適合,更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正是自己的墳墓。
當中國的封建學子們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為之奮斗終身時,吳敬梓則用他的筆給我們繪出一個中舉后的范進喜極而瘋的場面,幸福就是如此嗎?我懷疑了。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杜甫有詩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是杜甫認為的幸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寫照。
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詮釋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陽樓的范仲淹面對滾滾的江水,吟誦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此為幸福。
感嘆古人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漸漸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樣的。
它不是千金的財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為人,為別人著想的奉獻,是付出,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3.一份有自己聲音的幸福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第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
因而引發了我,我覺得每一份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你可以選擇其滴落的方式,但它的聲音你別無選擇。
人打一落地,便是一個生命個體,有自己必須經歷的人生,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更有著對幸福不同的詮釋。
假如,真的只有當幸福失去后才知道幸福的可貴,那么還有誰有勇氣去追尋幸福呢?
幾千年前,執弓揮劍縱橫沙場的將軍認為勝利對他而言便是最大的幸福;儒家學者孟子認為“與民同樂”便幸福;幾百年前,在黑暗禮教中成長的哥白尼認為追尋真理便是一種幸福,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安培認為忘我工作,取得成功便是一種幸福;現在,金庸筆下武功蓋世的楊過與小龍女視轟轟轟烈烈的愛情為幸福;在網絡中“醉生夢死”的“網蟲”們以處于虛構的世界馳騁為幸福……對于幸福的詮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條件,甚至于不同的人有著炯然不同的體會。
春天以花朵的形式過去了,夏天以枝葉的形式過去了,秋天以果實的形式過去了,冬天以冰雪的形式過去了。
而我們的幸福,也會如春夏秋冬般呈現不同的形式,而后以不同的形式隨著我們的人生終入黃土。
因而我們要抓住屬于自己的幸福,不要老羨慕別人比自己幸福。
計較多了,自己的幸福反而成了墳墓,你可知,幸福與墳墓本就差于一念之間?
有一首歌這么唱著:“平平淡淡才是真……”這便流露出了一種幸福感——平淡的生活,這對于一些人來講,這不算什么,這能算幸福嗎?但對于一些在特殊崗位上或那些流浪人抑或亡命之徒而言,那便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
而那些每天過著平淡生活的人,卻渴望著另一種幸福——轟轟烈烈、刺激……其實一個人如果愿意時常保有尋覓幸福的心,那么在事物的變遷之中,不論是生機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見幸福,那幸福原不在事物,而在于心靈、感覺乃至眼睛,因而每一個人的幸福都有各自的詮釋,你不必擔心你的幸福比別人的少一些。
因為,你的幸福有著自你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音,你能聽得到嗎?那是來自天籟的如銀鈴般的聲音,你聽,多美妙啊!
4.寒梅獨處
冬天已至,紛紛揚揚的大雪給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白衣,在這白色的世界里,老天卻把寒梅賜給了人間,讓這寒梅去點綴白雪點綴人間。
寒風拂動著它身上的雪,把它那厚厚的衣裳脫下,顯現出那紅色的肌膚。
把梅香夾在風里隨它飄走,送入我們鼻子里,給寂寞的冬季帶來一份清新。
我望著那紅梅想著,在這寂寞的冬季里獨自開著它是否幸福?
春天百花爭艷的時候它默默地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桃花、梨花、杜鵑她們爭著顯示自己,把自己心情盡懷情操地顯示出來以獲得百花之王的美名。
它們幸福嗎?寒梅不屑于這些,并不是梅花賽不過它們,它覺得爭著炫耀的生活太累,它認為幸福是平淡的,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的而不是用自己的外表炫耀來爭得別人夸獎的。
秋天是果子滿樹熱鬧非凡的時候,而此時的梅花正為冬季蓄積能量。
在無人注視的季節里默默耕作。
這是一種充實的生活,它說這充實的生活就是幸福。
好不容易到了冬季,到了它開放的季節,而此時凜冽的寒風不斷地阻擊著它,低溫不斷地阻撓著花苞的綻開,而它卻默默地承受著。
風一陣陣地吹過,枝條在不斷地擺動著,那花苞仿佛要被搖落下來,一陣,一陣……幾天的大風過了,而花苞像沾在枝上似的依舊緊抓著它不放,并一直吸收著養份,呼吸著寒氣在風停后綻放出來。
不經過風雨怎能見到彩虹,不經寒風洗禮寒梅怎么發香。
這是一種抗爭的偉大,寒梅在這寒風中體驗著幸福。
似乎上天在把寒梅賜予人間時便賜予了它忍受寂寞,把它安排在百花絕跡的冬天,只有它的敵人——冰雪與它為伴,自己獨自開著又自已默默地回歸大地,然而它卻不埋怨這種待遇,而把它看作是上天的饋贈,它依然開得那么的活潑,那么的可愛,永遠像一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寂寞并不可怕,只要它擁有一顆會看待自己的心,有一顆樂觀的心,它依然擁有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獨處的寒梅,是那種能在平凡中尋找歡樂,能用樂觀開朗的心去面對生活的心靈,用心靈去認真地品味幸福。
幸福只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劑。
敞開心靈,幸福并不遙遠。
5.無聲的幸福
幸福是清泉,是綠洲,是無私的付出,是生命對生命的惠澤。
——題記
樹葉落盡的季節,我在冰涼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種子。
在我用心挖好坑并準備把種子放入的時刻,爸爸說:“現在種下去是不會發芽的,等到春天再種吧!”我沒有理會,固執地把種子放入并用泥土蓋好。
在爸爸無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軟的泥土直踩了幾腳。
別人都在春天播種嗎?為什么我要和他們一樣?有沒有人曾試過在深秋的午后,開一處幽靜的地方,種上一粒種子?那會是一種心情,一種與春風拂面時播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誰說埋下一粒種子,就一定要待它長出苗來?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熱鬧過的土地,也許此時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將一粒種子種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嗎?
人們總是在給予的同時期待著,索要著,他們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報,他們太看重播種后收獲豐收的喜悅心情,而忽略了播種那一刻的心情。
大地是需要一粒種子埋入它的體內,只屬于它自己。
我懂——因為我也是孤寂的。
只是,誰來懂我?走了很遠后回頭,發現爸爸還站在原處,呆呆地。
我明白自己剛才的態度深深地傷害了爸爸,可他卻沒有責怪。
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記,忘記昨天、明天、后天,忘記自己,忘記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執埋沒的種孔子。
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綠意悄悄爬上枝頭,爸爸催我去澆水。
澆水?我一臉迷惘。
爸爸笑著說:“你去年秋天不是種了一粒種子嗎?是該澆水了。
”我終于記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訴我種子發芽了!對于父親的話我毫無反應。
爸爸拉我出門,我跟在他身后,懶懶地挪動著腳步。
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綠的幼苗在風中沖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終于沒有囚住沸騰的淚水。
望著身邊的爸爸,我哭了,徹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來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明白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種子是從煮熟的玉米上掰下來的,并不可能發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無聲。
天地間每一個角落都傳遞著幸福的信息,它讓我們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6.論幸福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快樂的真蒂。
從古到今,許多人曾經試圖定幸福的含義,然而紛繁復雜的文化醞釀出了各種各樣的幸福觀,人們都把快樂之樹種在了各自的心田上。
但是,不管是順應自然的知足常樂,還是勇于進取的不知足常樂。
不論是明智通達的與民同樂,還是極端自私的獨自行樂,說到底,幸福卸了裝壯就是物質與精神兩種滿足。
幸福是否僅僅是物質滿足?當然不是,幸福不是吃喝快樂的簡單并湊,也不是個人私欲的膚淺滿足。
財富擁有者有時并不快樂,紙醉金迷,花天酒地無法與快樂畫上等號。
因此,單純的物質滿足不是真正的幸福。
人們是否把幸福的天平傾向于精神的滿足,孔夫子見“有朋自遠方來”即“不亦樂乎”;五柳先生愛讀書,“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醉翁飲酒而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于是錢鐘書先生提出的”一切幸福的享受都屬于精神“被世人視為真理,但仔細想,覺得精神上的滿足也存在缺陷,有的時候甚至顯得蒼白無力。
我常常看到給人帶來幸福的音樂者在生活中卻是痛苦的,辛勞的科學工作者獲得成功后偶爾看到鏡子里面鬢發斑白的自己,新中國也往往掠過一絲酸楚,我常常聽到勞模在接受采訪時說,雖然工作辛苦,但是我心理很高興!誠然,他們苦中作樂,變忍受為享受的生活無不顯出他們的驚人毅力和高貴品質,但同時也不難看出他們的快樂包含著“克己”的意識,嚴格地說,這也不算是完全的快樂。
許多足球迷特別崇拜2002年世界足球先生小羅納爾多,都認為他在場上快樂,場下快樂。
肯定是個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是簡單的快樂,真正的幸福,應該是物質與精神和諧同一。
純物質精神的精神的滿足都只能作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只有將二者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幸福。
精神與物質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促進的,擁有一定的物質財富才能激活幸福的精神細胞;保持精神的愉悅,才能有信心和經理創造更多的財富。
也許你覺得獲得完全的幸福實在不容易。
但是物質與精神并非魚和熊掌。
你完全可以兼得。
關鍵要靠自己去追求去創造。
幸福,只要你奮斗不息勇于創造,幸福的安淇兒將永遠伴著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初二的記敘文摘抄急急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