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鐵索橋的一段話
瀘定橋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
因渡河不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頻繁的軍隊調動在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判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從此瀘定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
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制瀘定橋碑記”。 關于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陜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
1961年**批準瀘定橋(包括附屬建筑)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臺、橋亭三部分組成: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底鏈9根,扶手4根,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多。
底鏈上滿鋪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橋臺為固定地龍樁和臥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筑。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也就說是一座寺廟。
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臺、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 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么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
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臥龍樁,并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
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 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并立御碑于橋頭。
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筑,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
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
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年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游觀光融為一體。
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瀘定橋位于四川西部滬定縣,人們常稱之為大渡河鐵索橋,是甘孜州的門戶,康藏交通的咽喉。
據《衛藏通志》載:“瀘定橋”為康熙皇帝命名。 此橋每根鐵鏈約重2.5噸,由890個扁環左右扣聯在一起,上鋪木板形成橋面,橋之兩側各懸2根鐵鏈作扶欄。
橋之兩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橋臺,內置若干鐵樁,13根鐵鏈鉚定其上。橋臺自重作為壓重,承受鐵索的巨大壓力。
橋之東西兩端分別鑄有鐵牛、鐵蜈蚣,表達了人們鎮服“水妖”、鐵橋永固的美好愿望。橋東對面左側置有康熙年間的《御制廬定橋碑記》,上有修橋的起因、橋的規模及維修辦法等內容。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
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后,因過于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榮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后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這里時,22位紅一軍團的勇士,面對敵軍兩個營對江面的嚴密火力封鎖,在這里“飛奪瀘定橋”,為紅軍北上開辟了道路。三天后,**主席、**副主席、**總司令和紅軍后續部隊從容地走過滬定橋。
從此,滬定橋不僅以其歷史悠久、川藏通衢著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