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逸聞趣事造句簡單點
【讀 音】:yì wén qù shì
【釋 義】: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興趣的傳聞和故事。
【出 自】:語出《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例句
1. 上述種種逸聞趣事,這些電文無疑會不斷產生。
2. 99個國家的99個逸聞趣事:非洲卷。
3. 奧巴馬想使這一場景成為法律而非偶爾出現的逸聞趣事。
4. 他的歷史充滿逸聞趣事,以生動的對白見稱,但不準確。
5.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不能僅用一些逸聞趣事來論證。
2.范仲淹的軼聞趣事 簡短
軼事典故第一件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就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卻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
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
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第二件范仲淹曾給別人寫墓志銘。
當他寫完封好,正準備寄走時,忽然想起說:『不能不讓尹師魯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銘交給尹師魯過目。
師魯看后說:『你的文章現在影響很大,后代人將會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據,所以下筆不能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史寫成部刺史,把知州寫成太守等漢代官名,的確是夠清雅的了,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些官名了,后代必將因此產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們爭論不休的原因啊。
』范仲淹用手按著小桌子說:『幸虧請你過目,不然,我差一點就失誤了。』(《宋人佚事匯編》)第三件斷齏(jī)劃粥:在范仲淹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父親很早就過世,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
范仲淹只好到廟里去學習。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劃成四塊,早晚就著腌菜各吃兩塊,苦讀成才。
后衍生成一成語為:斷齏畫粥。
3.朱自清的逸聞趣事
散文大師朱自清則曾經為了散文《荷塘月色》中關于“蟬”夜間“鳴”與“不鳴”而困惑。因為在他的散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為此中夜間的蟬聲之句,30年代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說出自己的看法:“……蟬子夜間是不叫的。”為了得到確切的夜蟬叫與不叫的結論,朱自清向周圍的同事詢問,同事們大多同意陳讀者的看法:蟬子晚上不叫。朱自清又請教昆蟲學家劉崇樂先生。劉先生對此細節也無親身經歷,他沒有裝出權威的樣子隨意回答朱自清先生。為了求證,他翻閱了多種有關昆蟲的專著,幾天后,他拿出一段書中的抄文,對朱自清說:“好不容易找到這一段。”這段文章說,平常夜晚,蟬子是不叫的,但在一個月夜,此作者卻清楚的聽見它們在叫。朱先生由于劉教授自己沒有表態,在復讀者的信中表態:以后散文再版,他將刪除“月夜蟬聲”的句子。以后的一兩年,此事常常縈繞于朱先生的腦海中無法忘懷。于是他便常常出外,在樹間聆聽。不久,竟然兩次在月夜聽到蟬子的叫聲。后來陳讀者又引用王安石的《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自此朱自清才較為釋然,最后終于沒有刪除“月夜蟬聲”之句。
一件逸聞,描畫出了大文學家朱自清先生和昆蟲學家劉崇樂先生各自治學的嚴謹。體現了一種“求實”的科學精髓。
其一是說,清華學生不拿他這個國文系主任當回事兒,一位學生因在圖書館找不到所要借的書,竟將電話打到朱先生家里,讓他到圖書館幫著找。其二是說,朱先生的課比較枯燥,只有三人選修,到了后來就剩下了一個人。這個人正是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做出杰出貢獻的王瑤。有這樣一個得意弟子,朱先生大可欣慰,但問題是,假如王瑤一生病,朱先生的課就上不成了。
4.李白的逸聞軼事,至少三件,短些,幾句就行
李白沉香亭詠牡丹 盛唐大詩人李白的沉香亭詠牡丹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說的是一天唐玄宗與楊貴在沉香亭觀賞牡丹,歌手李龜年領著一班子弟奏樂歌唱。唐玄宗對李龜年說:“賞名花,對艷妃,你們怎么演唱舊詞?這樣吧,你快召李白來寫新詞。”
李龜年趕到長安大街有名的酒樓尋覓,果然李白正和幾個文人暢飲,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當李龜年向他傳達圣旨時,他醉眼微睜,半理不睬地睡過去了。
圣旨是誤不得的,李龜年只好叫隨從把李白拖到馬上,到了宮門前,又用幾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見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攙到玉床休息,吩咐端來醒酒湯,楊貴妃叫人用冷水噴面解灑。
李白躺在玉床把腳伸向高力士,要他脫靴。高力士無奈,只好憋著一肚子氣蹲下來為他脫,忙亂一陣,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詩助興。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筆來,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經寫成了《清平調》詞三首:淚別汪倫 李白非常喜歡游覽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長江南北,黃河上下。
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上,幾乎印滿了李白的足跡。那些爛漫的山花發出一陣陣芳香,那些快樂的小鳥“啾啾”的叫著,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
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收到一個叫汪倫的人寫給他的一封信。
信上寫著:“先生喜歡游玩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
請您來我們皖南涇縣玩吧。”李白看了這封邀請信十分高興,馬上收拾行李就向涇縣出發。
可是到了涇縣以后,李白朝四周張望了半天也沒見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別提萬家酒店了。正在納悶,一個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來說:“李白先生,見到你真是太榮幸了。
我就是汪倫。”汪倫接著便解釋說:“我信里所說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個桃花潭,而萬家酒店呢,是說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
李白聽了,哈哈大笑。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好朋友。
汪倫邀請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時間,叫妻子做了好多鄉噴噴的飯菜,還拿出了釀造多年的好酒熱情地招待李白。他們邊吃邊聊,真是愉快極了。
后來李白又到附近的幾個朋友家住了幾天。可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李白去辦呢。
所以待了幾天后,李白決定要離開了。但為了不給汪倫添麻煩,李白并沒有專門向汪倫告別,他準備悄悄地坐船回家了。
誰知就在李白已經上了船而船正要開動的時候,汪倫趕到了。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來不及了。
李白聽到汪倫和村里的鄉親們手拉著手一邊唱著為他送行的歌,一邊用腳踏出節奏。李白又驚又喜,他沒想到汪倫會和這么多村民一起來河邊送他,這些老百姓對他實在太好了。
他只覺得心頭一熱,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就這樣,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詩名叫《贈汪倫》。
詩的后兩句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倫來送我的情誼深呀。”
這首送給汪倫的詩為什么會這么美好動人,為什么會流傳這么廣呢?因為它抒寫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與普通人之間純真質樸的友情。這也是為什么千百年來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愛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李白的故事 1: 李客沒有當過官,是個很有文化修養的大商人,對家里的子弟要求很嚴。李白是李客第12個兒子,從小聰慧過人,學習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愛他,而且精心培養他。
李白5歲時,李客就指導他誦讀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的辭賦,并常對他說:“孩子,你要為我們李門爭氣,希望你將來也成為司馬相如那樣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親的殷切期望銘記在心,立志做一個超過司馬相如的文學家。
李白10歲那年,開始動筆學習辭賦,創作非常認真,字斟句酌,一絲不茍。他想到少年時在眉州象耳山讀書,有一次逃學回來,經過一條小溪,見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問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說:“磨成針。”
李白想,我學習辭賦,只要有這個精神,超過司馬相如是不會有問題的。 李白按照這個意愿,勤學基礎練。
一天,他經過幾次修改,把一篇辭賦寫好了,便興沖沖地送給父親看。他自認為寫得不錯,一定會得到父親的夸獎。
不料,父親讀了以后,很不滿意,對他說:“你這篇賦寫得太差了,既無氣勢,又乏文采。不過你也不要灰心,應當繼續努力。”
李白點了點頭:“一定按照父親的要求辦。”回到書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爐中燒了。
然后重新構思,重新創作,連續擬作了三次,沒有一次感到滿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寫成比較滿意的兩篇,即《擬別賦》、《擬恨賦》。《擬別賦》后來散失了,《擬恨賦》還保留著,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編的《李太白集》中。
磨杵成針 李白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還在他5歲的時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開始搖頭晃腦地大聲背誦前人有名的文章了。
只消兩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書上的內容背锝滾瓜爛熟。由于李白總是把功課作得很好,所以老師非常喜歡李白,經常在小朋友們面前夸獎他。
可是,李白當時也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身上難免有一些缺點。有一天,老師還在講課呢,他卻聽著聽著就。
5.詩文中逸聞趣事
呵呵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
這個 行不行???
==============================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后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后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后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后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后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么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于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于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于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于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6.有關紀昀的逸聞趣事并用一句話概括
紀曉嵐軼聞趣事一、巧解“老頭子” 紀曉嵐才思過人,辦事練達,但卻不修邊幅,熱天里辦公時常常衣冠不整。
一日,紀曉嵐正在軍機處里光著膀子辦公,忽聽手下人通報“皇上駕到”。紀曉嵐惟恐光著膀子有褻瀆萬歲之罪,可要穿衣服又來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鉆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將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動聲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來。
紀曉嵐躲在桌子底下,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過了一個時辰,他聽不見什么動靜了,才壯起膽子問:“老頭子走了沒有?”乾隆皇帝一聽此話,板起面孔厲聲問道:“好你個紀曉嵐,你不接駕,還叫我老頭子,是何用意?” 紀曉嵐連忙叩頭解釋:“萬壽無疆稱為老,頂天立地稱為頭,至于子嘛,皇上為紫微星,天之子也,這就是老頭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轉怒為喜,得意地笑了,赦紀曉嵐無罪。 二、紀曉嵐妙語討球 少年時期,紀曉嵐就聰穎過人。
一次,他和小伙伴們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轎經過。
一不小心,球被擲進轎內。孩子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紀曉嵐壯起膽子上前討球。 府官戲弄地出了個上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讓紀曉嵐對下聯。對得出,就還球給他。
紀曉嵐一尋思,“太守二千擔,獨公……” “怎么不說完?”府官問。“你要是還我球,就是獨公廉,不然就是獨公貪。”
府官一楞,只得把球還給了紀曉嵐。小伙伴們都從心里佩服這個機敏聰慧的孩子。
三、個個草包 清朝時,大臣和坤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園,知道紀曉嵐墨跡珍貴,便要他題個亭額。
紀曉嵐略加思索,揮筆在紙上寫了“竹苞”兩個大字。 和坤趕快讓工匠刻成匾額,懸掛在亭臺上。
一天,乾隆皇帝來游園子,見到亭臺上“竹苞”的匾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和坤在一旁陪著笑,誰料皇帝說道:“好一個紀曉嵐。
這竹苞二字,拆開來不就是個草包嘛!” 四、紀曉嵐楹聯趣聞 紀曉嵐幼時讀私塾,聰敏過人,過目成育,強記不忘,有小神童美譽。其師石先生甚愛之,只因功課對他毫無壓力,他便偷閑喂家雀塞進墻洞里,再用磚頭把洞堵上,石先生發現這個秘密,怪其不務正業,便偷偷將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磚上戲題一上聯: “細羽家禽磚后死,” 紀曉嵐下課又去喂家雀,見磚上對聯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為,便在旁邊續對下聯: “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續聯大為惱火,手持教鞭責問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不慌不忙答辨說: “我是按先生的上聯續對的下聯。請看,粗對細,毛對羽,野對家,獸對禽,石對磚,先對后,生對死。
是還這樣對,請先生指教。” 石先生無言對答,指袖而去。
不幾天紀曉嵐去見石先生,石先生怒氣未消,面沉似水,穩坐太師椅,不迎不送。紀曉嵐又出了怪招,從先生屋走而復返,又請教“鬮”字的念法和寫法。
石先生并無介意,等紀昀走后才醒過味來。原來“鬮”即“門內龜”,是罵自己不出門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責,暗罵:“豎生,歪才也!” 五、紀大煙袋 抽煙是紀曉嵐平生三大嗜好之一,且吸煙成癖,煙癮奇大,所用的旱煙袋是訂做的,容量很大,有人說一次能裝三四兩煙絲,這雖有夸張之嫌,但在京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屬罕見。
因此就有了“紀大煙袋”的綽號。 紀曉嵐煙癮大,旱煙袋常攥手中,口里不停噴云吐霧,倍感舒心愜意。
但也有忍痛割愛的時候,那就是吃飯、睡覺和見皇上這三個時段。有一天,乾隆皇帝駕臨圓明園巡視《四庫全書》的編纂情況。
紀曉嵐正一邊吸煙一邊手不停揮地忙碌,碩大的一鍋煙剛吸到一半,忽聽“萬歲爺駕到”的喊聲,匆忙間把沒磕去煙火的煙袋隨手自己插入靴筒里,跪地給萬歲爺請安。起身后覺得腳踝上火辣辣地疼,但皇上正說著話,又不好打斷,他只好咬牙忍著,疼的他腿直打顫。
乾隆看他滿臉焦灼難耐的樣子,吃驚地問:“紀愛卿,怎么了?”“臣。
臣靴子里失。
失火啦。”話都成顫音了。
乾隆急忙揮手,“快點出去!”紀曉嵐急跑殿外,顧不得有失體面,坐在石階上一下子扒掉了鞋襪,靴筒里即刻冒出一股黑煙,腳上皮肉已燒焦一大塊。乾隆皇上出來看時,煙袋鍋還探在靴筒里冒著煙,人們一時被逗得笑彎了腰。
此后一段時間里,紀曉嵐成了地道的“鐵拐李”了。 紀曉嵐在當朝才高人緣好,在家養傷期間同僚們多去探望,看他手握大煙袋依然如故,勸他說:“既然深受其害何不戒掉。”
“諸君只見我身受其累,卻不知道我深得起利啊!每天捉管之時,吸上幾口便思如泉涌,揮灑自如。缺少它便文思枯竭,寂寞難耐埃”紀曉嵐大言吸煙之利,頗有一番宏論。
“我之吸咽實出有癖,不若那些趨附時尚之士為的是顯示高雅。” 六、紀曉嵐與老太監 一老太監在冬天看見紀曉嵐穿著皮衣,手執一把扇子(文人的習慣),感到十分好笑,遂說:“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聽老太監南方口音,對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七、酒席的賭約 清朝名士紀曉嵐,有一天和朋友一起上街。
走在街上,看見前面有一家小店,店里的老板娘正忙著。紀曉嵐就和他的朋友打賭,“我會一句話讓老板娘笑,再。
7.與醋相關的逸聞趣事作文200字
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會幫媽媽作許多家務。今天我幫媽媽買醋,買醋本來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卻被我弄得亂七八糟。
早上,媽媽叫我去買瓶醋,我滿心歡喜的答應了。說著我拿起錢包三步并作兩步行朝樓下飛奔而去,不一會兒,我就到了小賣部。只看見胖婆婆正在悠閑的看電視,我跑進去小賣部輕聲地說:“來一瓶醋。”胖婆婆從架子上拿下一瓶醋對我說:“二元五角。”我從褲兜里掏出了3元,找了錢,我拿著醋一蹦一跳地回家了,可剛走到一半只聽“砰”的一聲,我和醋都重重地摔倒在地,我連忙爬起來,可醋瓶子已經碎了,醋灑了滿地都是。我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家了,媽媽見我愁眉苦臉的,又空手而歸,就大發雷霆,一聽說我把醋掉了,媽媽把我罵得狗血淋頭。只得灰溜溜地再到小賣部買醋,這一次我不敢再用飛毛腿,只能慢慢走,怕再一次把醋瓶子打碎。
從此以后,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