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的來歷(短,50字左右)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goog866 春節的來歷50字 篇一:春節的來歷50字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篇二:春節的來歷50字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
篇三:春節的來歷50字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篇四:春節的來歷50字 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篇五:春節的來歷50字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
禾部。
2.新年的來歷簡單點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檸檬草 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
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
《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習俗?春節的習俗---話習俗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
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仿佛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頭都已扎下了深的根脈。
年夜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
3.簡短的春節來歷
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1949年9月27日決定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
或者:
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物,頭長尖角、兇猛異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會爬上岸,吐食牲畜傷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這一年,村中來了一個老者。半夜“年”闖進村,正準備逞兇時,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的炸響聲,那位老者披上紅袍呈現在“年”的面
前,“年”渾身戰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進村了。這就是過年的傳說和爆竹的來歷,
4.春節的由來 簡潔一點
由來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5.過年的來歷,50字以內,簡短些
1.過年的來歷:
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獸,年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到人類的聚集地來一次,人們把年每來一次稱為一年。
后來人們發現年害怕紅色和響聲,于是人們就將紅紙貼在門前,用火燒竹子來驅趕年,這就是貼對聯和放鞭炮的由來。
2.熬年守歲的傳說:
守歲,就是指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夕”。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夕”色變。
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夕”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夕”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年最后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過年傳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