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龍的由來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
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
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
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
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后來的“夏”。
伏義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
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義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義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后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
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現在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
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圣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現在只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于天地火三界。
易精就時常講及龍,并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兇貞祥。傳說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
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
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里好生喜歡。
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
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里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里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
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里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
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里。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
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里,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
族長老頭兒。
2.舞龍簡單一點的來歷
舞龍的來歷: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抬頭、端午節也舞龍。
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里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舞獅文化。
已經遍及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擴展資料:
傳說,在很早以前,東海龍王得了病,腰酸心里疼,渾身還發癢,特別難受。請遍了龍宮里的龍醫,結果誰也沒有給它把病治好。
龍母就讓龍王到民間探訪名醫。名醫有位名醫醫術高超,果然醫好龍王的玻作為答謝,龍王問其有何愿望,名醫告訴龍王家鄉發大水的事情,希望龍王能改善這一情況。
龍王爽快的答應,此后此地果然風調雨順。就這樣,每逢過年,人們都要做些大龍,敲著鼓,打著鑼,高高興興到街上去舞龍。以后,形成習慣,舞龍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中國傳統以農業為主,農民對龍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由于對自然現象缺乏了解,人們想象天空云中和海中都有龍,而龍是管雨水的。
舞龍是為祈禱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這樣,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龍燈便包含了莊稼人美好的愿望而長期流傳下來。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龍燈的種類也真不少,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板凳接起來的叫板凳龍。
從顏色上看有黃龍、赤龍舞龍燈、青龍等。舞龍的動作就更多了雙龍戲珠、大龍卷小龍、小龍穿大龍、雙龍盤旋。
又分又合,始終不打結,如今舞龍也登上國際舞臺,成為外國人眼中中國特有的文化,人們都在感嘆其表演壯觀之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舞龍
3.舞龍的由來
舞龍的由來
傳說在浙江金華縣有一座奇靈山,山下有一條名叫「靈溪」的大溪流。人們每天都用靈溪的水來澆灌稻田。有一天,縣老爺和隨從正在巡視鄉野的時候,忽然看見幾名大漢扛著一個大籠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籠中是一只大蛇,而且大蛇還在留著淚;縣老爺看了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對幾位大漢說:「壯士們,這只大蛇能否賣給我?」幾位大漢見縣老爺要買這只大蛇,連忙應允。縣老爺將大蛇帶回家中飼養,起初縣老爺命人喂食生肉給大蛇吃,結果大蛇都不吃,后來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糧,和人類一樣,讓縣衙府中的人嘖嘖稱奇。
日子一天天過去。。,這年夏天特別炎熱,又不曾下雨,靈溪漸漸乾涸。百姓天天對神明祈禱,希望老天爺能夠天降甘霖,以解乾旱之苦。縣老爺見到這種情形,心中十分憂慮,天天對上蒼祈禱: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乾旱之苦啊。。一天夜里,縣老爺作夢夢到本縣的土地公,土地公對他說:「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進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縣老爺醒后,便馬上派人到靈溪燒香祝禱,并將大蛇放入靈溪當中。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 后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進溪里,希望來年又有個大豐收。。。就在人們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時,天氣變得很奇怪,不是一連幾天出大太陽將人曬傷,就是大雨連綿不斷,此景讓百姓們憂心忡忡。
一天,縣老爺這在書房為這幾天來的怪天氣煩惱時,忽然瞥見大蛇回來了,并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由於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后來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了糧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老爺一聽,大吃一驚,連忙問說:「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大蛇說:「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肉,以免玉帝動怒。」縣老爺聽完之后,謝過大蛇之后,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但是,縣里還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后,更加的震怒,說:「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縣的人民已經知道悔過了嗎?金華縣的人民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就在巨龍被斬后,金華縣天天下紅雨,簡直和血一般;屬下將這奇怪的現象稟告給縣老爺,并說:「還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靈溪的岸邊,從天上落下一條被分割的巨龍身體。」縣老爺聽完連忙趕到溪邊,一看,大聲驚呼:「這不是我的大蛇嗎?只知道人間難辨忠奸,豈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龍啊巨龍!都是我們害了你!」。
后來,人們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4.簡介舞龍燈的由來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舞龍燈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時排云,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后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么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七天后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后,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于是,土家人就制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
5.關于舞龍(簡短,短的不能再短為止)急
舞龍在起源于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里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云燈相隨,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舞龍(dragon 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你覺得那個短,就抄哪個吧
6.舞龍 怎么由來 舞龍 怎么由來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游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
“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
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
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
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
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
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
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里好生喜歡。
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
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里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里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
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里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
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里。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
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里,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
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
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里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喂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
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
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蕩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只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
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
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只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云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
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云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
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卷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后,苕溪兩岸每逢干旱,小龍就來散云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
7.舞龍燈的來源傳說
來源傳說傳說一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
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時排云,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后心想,凡間有此能人還要我管什么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
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鐵牢,七天后斬首示眾。
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
此后,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于是,土家人就制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
舞龍燈傳說二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
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里好生喜歡。
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
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里生了個龍神!”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里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
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里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
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里。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
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里,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