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寧德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民俗文化您可以按傳統節日來分
比如拿寧德某地來說,您可以這樣:
1. 春節:吃甚麼、有甚麼活動、怎麼拜年、祝壽等等
2. 元宵:甚麼活動
3. 二月二:
4. 。
這樣一直寫下去就會發現很多
另外,還有不是按節日來的,是人的生老病死的:比如出生、滿月、百日、周歲(做晬)、十六、廿一、做壽(做十)
還有做客、待客:比如到人家里買甚麼禮物、主人供奉糖茶等
還有地方信仰活動:比如奶娘婆(臨水夫人陳靖姑)、媽祖(林默娘)、林公(杉洋打虎英雄)、李三公(李氏唐朝名祖)、等等等
還有、忌諱習俗
總之文化民俗可以寫一大大大大篇的鉅著,您可以節選一方面進行整理和調查再寫。
2.福建省寧德市有什么風土人情
寧德傳統節日風俗 一、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寧德農村如赤溪、霍童都是二十三祭灶神而寧德市區大部分是二十四祭灶神少部分是二十三祭灶神。
祭灶神的供品有水果、糖等。糖俗稱“灶神糖”現在有包裝的也有小作坊自己做的。
買糖是為了粘住灶神的唇讓他上天時說好話因為民間傳說農歷二十四一過完灶神就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家一年的行為來判斷給予懲罰和獎賞。祭灶神是在吃完晚飯后一般是18點半開始,現在大都是買一張印刷有灶神的畫像粘在灶臺上把去年的那張撕下連同元寶一起燒了。
先把擺供品的地方擦拭干凈后擺上供品、倒滿酒。家中婦女點上香燭先祭拜天地,如果家中供有其他神再祭拜其他神最后祭拜灶神。
婦女會手拿著香對灶神說上幾句好話比如灶神您多吃多喝到天上去時幫我家說好話。后插上香、點上蠟燭然后放鞭炮祭灶神開始。
過大概二十分鐘后燒元寶再說上幾句好話,等元寶燒完后再放一次鞭炮送灶神上天說明祭灶神結束。家中婦女會把供品分給小孩吃,有些家庭會把糖留到過年。
祭灶神后到除夕前是過年前最繁忙的要蒸年糕、做芋泥、打掃房子、準備年貨等等,現在簡便多了去街上或超市購買就行了。二、除夕 早上購物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可以說是人山人海。
商家從凌晨4、5點開始準備到早上7點至8點鐘是最多人的。以前沒有專門的市場就在街上售賣現在大多到超市、市場購買但不變的都要買豆腐因為豆腐(寧德話發音)與寧德話“都有”諧音預示一年什么都有討個好兆頭。
在寧德每逢傳統節日都要祭神和祭祖先以預示與天地同慶與祖先同慶。春節更不例外,到了早上10點鐘左右開始擺上供品祭神。
這時供品就豐富了有水果、年糕、魚丸、蝦等。下午沒事看電視準備過年東西,把上午的供品撤回換供品再擺上桌子這時供品就簡單了有水果、燭臺、香爐、干貨如木耳、咸面、腐竹。
水果、干貨各五份、酒杯十三個、茶杯泡好茶三杯、酒壺兩個、燭臺兩個、香爐一個。晚上洗澡洗衣服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
吃完年夜飯現在大多看電視如看春晚、看電影之類的。到了臨近0點時點上香燭放鞭炮、煙火,0點過后回去睡覺但不關廚房的燈。
除夕至大年初七晚上一直不關燈。大年初一 早上婦女6點多起來先準備早大都吃素可以是面、黃果。
在吃早飯前再點上香燭放上鞭炮,一家人吃完早飯就要外出了。在出去前放上鞭炮,寧德就那么大整個逛一圈剛好回來吃午飯。
一家人在逛街時會去宮廟點上香燭放上鞭炮。四、大年初二至初四 走親訪友 在此期間家中不用點香燭。
在大年初五前不能向外倒垃圾因為會丟失財運。五、大年初五商家開始營業在開門營業前放上鞭炮。
然后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以前有抓游神允許除夕至初七之間游神,寧德地方不大可宮廟甚多在八天內游完那可不容易而且要選日子、看天氣。
游神大多在晚上開始,現在政策還好沒那么緊湊了。六、元宵節 這天吃湯圓可在寧德不怎么流行吃湯圓流行吃水粉、米粉。
這天同時是奶娘陳靖姑的誕辰,在寧德只要是供奉有奶娘的宮廟都會請吹班來助興。同時這天年滿16虛歲的會舉行過關儀式現在大多數奶娘宮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奶娘巡游。
過關儀式供品有黃果、壽桃、紅曲酒、蠟燭等,在祭拜完奶娘后年滿16虛歲的人雙手各拿一個蠟燭從奶娘宮大門一直拿到自家大門。到自家大門后放鞭炮,蠟燭拿到年滿16虛歲的人房間中直至蠟燭熄滅。
親戚朋友會送給年滿16虛歲的錢、衣服、黃果等。現在我所知道在寧德只有南門橋頭下登龍境奶娘宮比較傳統,正月十二到十三舉行請香火儀還會派人去古田臨水宮祖廟參加請香火儀式于正月十四早上回來。
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中午奶娘巡游。另外元宵節的活動還猜燈迷。
七、清明節 這節日是祭拜打掃祖先墳墓的。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飯后就開始拿鋤頭、掃把等工具及供品有蠟燭、香、元寶、紙錢、水果、水粉等。
祭奠人員先把墳墓周圍雜草等清除打掃干凈,后擺上供品放上鞭炮過大概半小時后燒紙錢和元寶再放上鞭炮掃墓結束收拾供品下山。有句古詩是這樣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八、端午節這節日是紀念屈原的可在寧德沒見到紀念屈原的活動,更多的是驅毒防疫的活動。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早上購買供品有魚丸、魚、蝦等和艾草、硫磺香。
先祭拜祖先后,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必須吃“紅頭菜”。吃完飯后在門兩邊插艾草等艾草被風干后艾草葉子熬湯可治肚子疼。
在水溝、每個房間插硫磺香。以前每家每戶包粽子現在已經很少有自己包粽子大都去市場、超市購買。
漢族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而畬族的是長方形的。粽子的餡依據個人口味不同而不一樣,主要有花生、豆沙、瘦肉、蜜棗等餡。
經過高溫悶煮的粽子放在通風陰涼處二十天內不會壞。端午節這天漳灣、八都等臨近江河的鄉鎮會舉辦劃龍舟比賽而在寧德市區沒有劃龍舟不知以前有沒有。
九、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據說這天地府會把鬼放出供人間子孫祭拜。在鬼節到來之前家中會買好冥幣并且折成金元寶形狀在放開弄一張張的冥幣,把粗紙撕成條狀一起燒供祖先享用,這天家。
3.寧德的風俗作文150字
我們家鄉,節日氣息十分濃烈。不管是春節還是清明節、端午節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節,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做些室內外的祭祀活動。家里,要給自家祖宗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墳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墳上去祭祀,都表示對去世的長輩的哀思,還要祈禱祖宗對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們鎮每年春節都要舞龍燈、跳花燈和舞獅子。特別是舞龍燈,近年來越來越時興,正月十三是我鎮的趕集日,鎮政府專門設置獎項,讓幾十條龍龍鳳呈祥,對舞得好的龍燈隊成員實施經濟獎勵。在晚上觀看龍燈更為壯觀,煙花鞭炮濃煙四起,響徹云霄,觀眾人山人海、滿街遍布。
關于龍燈,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新婚夫婦若是出錢買下“龍寶”放置家中,來年準能生下一個胖小子。你說神不神?
花燈,現在在我們鎮就更加時髦了,很多家庭辦喜事,都要請他們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燈舞應有盡有,檔次越來越高。
新年,新結婚的年輕夫婦,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幾天后,回家時,每家親戚都要發給新人“紅包”和一些“回篼粑”,決不讓姑爺空手而歸。其他親戚之間為了表示素有往來,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后長輩才去給小輩“還禮”。這樣親戚之間的感情聯絡得越來越濃厚。
親戚之間除了春節來往甚密外,要數每年的清明節了。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買上親紙和炮仗以及禮物到外公家去“掛親”——掛念親人。生的送禮,死的燒紙錢和掛親。這一天,可以說比春節燃放的鞭炮還要多,比春節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煙花從早晨連續不斷地響到下午七點左右。漫山遍野的墳頭都掛上了白色的親紙,整個人間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家鄉的隆重節日。我們家鄉人過端午節、吃粽子很有講究。到端午節這天,男方要帶上禮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則要送給未婚夫新布鞋和一個棕絲斗笠。現在,人們經濟發達了,男方都要給未婚妻買貴重禮品,如高檔服裝,手表,項鏈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傳說,包粽子的人會在某個或幾個粽子中隱匿小粽子或硬幣,煮熟后看誰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會有好運氣。
特別是大端午——五月十五,縣城每年都要到烏江大河舉辦“賽龍舟”,場面十分熱鬧。江面車水馬龍,河邊沙灘上觀眾比比皆是,臨時攤點應接不暇,參賽船只鑼鼓喧天,吆喝聲連綿不斷、魂牽夢縈……此情此景使人覺得比過春節更勝一籌。
4.寧德的民俗風情
寧德市漢語方言分布情況比較復雜。
根據方言內部的異同,寧德方言屬閩海方言群中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區。古田、屏南兩縣屬于閩東南次方言南區;蕉城區和霞浦、周寧、柘榮、壽寧、福鼎、福安等7縣(市),屬于閩東北次方言區。
閩東方言福州話在南片區可自由交際,北片區各市(縣、區)人也能基本聽懂福州話。霞浦話在北片區的周寧、壽寧、柘榮等縣可自由交際,蕉城、霞浦、福鼎人也能基本聽懂霞浦話。
閩東方言北片區各縣(市)沒有像福州話韻母那樣的變韻現象。福安話語音濁重,語調偏硬;福鼎話輕清、綿軟。
同時,境內有一些地方形成區外方言島。蕉城區飛鸞鎮的碗窯和礁頭村(共3000多人)講閩南話;霞浦縣的三沙鎮和水門、牙城兩個鄉鎮的部分村莊,以及下滸、柏洋、長春等鄉鎮的少數村莊(共約7萬多人)講閩南話;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點頭、貫嶺、俞山、疊石等鄉鎮的部分村莊(共13萬多人)講閩南話;還有柘榮縣的乍洋鄉和東源鄉的少數村莊(約500多人)也講閩南話。
全地區約有21萬多人講閩南話。閩南話是寧德境內第三大方言。
還有少數地區形成汀州話(客家話)方言島和莆仙話方言島。古田縣風都鎮的后溪、珠洋兩個村(約5000人)講客家話,霞浦縣柏洋鄉利埕村福鼎樓自然村300多人)講客家話,柘榮縣城郊倒龍山村( 100多人)講客家話。
此外,福安市社口鎮首筧村、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和點頭鎮觀洋村以及壽寧縣西南部邊境個別自然村講客家話。霞浦縣溪南鎮岱嶼村(100多人)講莆仙話;福安市下白石部分村莊(400多人)講莆仙話;福鼎市沙坦鎮澳腰等村莊(數百人)講莆仙話。
閩東方言南片的福州話在境內少數地方形成方言島。福鼎市秦嶼鎮(3. 5萬多人)全講福州話;霞浦縣的海島鄉和柏洋鄉的北岐村、長春鎮的計米村(共1. 4萬多人)講福州話。
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一些縣的邊界村莊講鄰縣方言。屏南縣西北部嶺下鄉的富竹、上樓、東峰、上梨洋、葛畬等村因與閩北的建甌市毗鄰而講屬于閩北方言系統的建甌話,周寧縣的西北部與政和縣接壤的泗橋鄉的赤巖、洋尾、洋尾弄、吳厝坑、吳厝坪和純池鎮的前溪等村莊講屬于閩北方言系統的政和話;霞浦縣的東沖半島與羅源縣的鑒江鎮隔海相望,該縣北壁鄉的東沖、上岐、下岐幾個村講羅源話。
境內傳統男女婚嫁通常由“議婚”、“嫁娶”、“鬧洞房”、“下廚房”和“回門”幾個環節組成,有中國古代婚姻六禮遺留的痕跡。而“嫁娶不親迎”是閩東婚嫁禮俗中的一個突出特點。
男女到了結婚年齡,經過家長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認為男婦生庚無“沖”、“克”后,男、女雙方家長就聘金、聘禮妝奩、婚期等進行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后由男家擇吉日送禮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來,俗稱“小定”。“小定”后男家再次選擇吉日,送乾坤貼、聘金、聘禮、布料至女家;女家回送以糕果、新郎布料,為大聘,俗稱“大定”。
送過聘禮后,男家將選定的結婚日期寫在紅紙上通知女家,俗稱“送日子”。迎娶,這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設祭拜祖宗。
新娘還得向其親屬長輩行拜別禮。迎娶之日,女家設午宴請親友,俗稱請“出門晝酒”。
男家擺酒席遍請親友,俗稱請“新婦酒”。午宴后,接親隊伍前往女家(新郎不必親白前往)。
花轎到達女家,新娘鳳冠霞帔,盛裝而待,上轎前必須傷心哭嫁,以避兇煞,并與兄弟舉行“分家契”儀式,最后由全福的長輩攙扶上轎。并由小舅小姨伴送新娘前行,俗稱“送媳婦”(蕉城區風俗,送親的小姨特別多,少則4人多則12人)。
花轎大抵天黑到達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長輩出來,揭去轎門上的“轎前符咒”,點火焚化,然后開啟轎門,“正中姑”(全福小女孩擔任)請新娘下轎,再由“伴娘媽”(通曉當地婚姻禮儀的老婦)攙扶到大廳,等待舉行拜堂成親大禮。當花轎到男家大門口時,新郎及其父母兄嫂都必須上樓回避,以示身份尊上,將來鎮得住新娘。
經“子弟官”手提“風雨燈”(全福小男孩擔任)來回上樓三次相請,新郎身著長袍頭戴禮帽下樓與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禮畢,新娘由全福長輩持喜燭、捧“斗燈”(內置大米、紅蛋、鏡子、剪刀、尺子、筷子、戥秤、點燃灼油燈并圍上紅紙的紅漆圓形木斗--即俗稱“斗燈”)緩步引入新房,新娘進入新房后端坐床沿,讓人觀睹,俗稱“瞧新婦”。拜堂后,大廳上再次擺起酒宴請親友,俗稱“請接親酒”。
一般午宴的“新婦酒”宴請女賓,晚宴的“接親酒”宴請男賓。“接親酒”后,另備一桌精美豐盛的筵席,俗稱“佳期酒”,赴席者多為預先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9666664選好的父母雙全的全福青年,喝“佳期酒”和“鬧洞房”往往間雜進行,通常“鬧洞房”要鬧三次以上,直至拂曉(也有是夜送房的)。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媽”的引領下進廚房行“下廚禮”,當天新娘還得參拜親屬長輩,行“見客禮”。當夜,“伴娘媽”備辦糖茶、點心兩份送入新房請新郎、新娘一道吃用,俗稱“送房”。
迎娶第三天,新郎須陪伴新娘同往岳父。
5.寧德市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寧德市端午節習俗 家家戶戶飄出了粽子香、龍舟健兒們正摩拳擦掌、門楣上掛起了艾葉和菖蒲、小朋友們的額頭上點著雄黃……端午節的氣氛已經越來越濃了,而寧德市群眾過端午節的習俗也是非常的豐富多彩。
據寧德市民俗專家繆品枚介紹,寧德市群眾過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包粽子,包粽子用的糯米還要用黃堿水泡過,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是淺黃色的,而且比較有粘性。寧德市的粽子分為有餡和無餡兩種,蕉城及周邊縣市包的大多是有餡的粽子,餡料主要有蜜棗、瘦肉等,而福安及周邊縣市包的大多是無餡的白粽、豆粽等,可以蘸著白糖吃。在粽葉方面,各地也有不同,蕉城群眾習慣用竹葉來包粽子,福安、福鼎的群眾喜歡用毛竹筍殼來包粽子,畬族群眾則是用又長又寬的菅葉來包出形似四角枕頭的粽子。此外,在捆粽子時,沿海縣市是用蘆草來捆,山區縣市是用麻繩或線來捆。
端午節前后,寧德市臨溪河和沿海村鎮有“賽龍舟”的習俗。近年來,寧德市賽龍舟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在蕉城、福鼎、福安、霞浦、古田的許多地方都有舉辦這項活動,吸引了眾多健兒參賽,在龍舟比賽開始前,有些地方還會舉行一些請龍、祭神的儀式,大多在當地的祠堂舉行,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希望一年里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端午節時逢初夏,瘴氣重,蚊蠅害蟲多,寧德市許多地方都有在門旁掛菖蒲、艾草的習俗,因為艾草和菖蒲內含芳香油,可趨避瘴氣,滅蚊蠅。端午節這天,孩子們還會簇擁到新娶親人家,由新媳婦將五色絲線系在手腕上,俗稱“記節”。午時,大人喝過雄黃酒,并把它噴灑在住宅的各個角落,點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傳說可以避瘟疫、去邪魔,而在一些畬族聚居地,午時婦女會上山采集“午時茶”,以備全年消毒除病之用。
除了包粽子和賽龍舟,至今,寧德市端午節還保有“送魚”、“送節”的習俗。女婿要給岳父母送“節魚”,一般為黃花魚,而新媳婦的娘家在節前要給女兒送節餅、夏季衣物、豬肉、粽子、紅頭繩、香袋等,由新媳婦分贈家中老小。在霞浦的西洋島上,端午節臨近正午時分,家家戶戶還會用粗鹽、綠茶、咸橄欖、蔥頭等制作“鹽茶”,據說此茶有驅邪祛病強身的功效
6.摘抄寧德特產的風光風俗特產
我的家鄉在寧德,每年的端午節前后,就是楊梅豐收的季節。家鄉的楊梅酸甜可口,我愛家鄉的楊梅。 楊梅樹喜歡生長在山高谷深的地方,每年的五、六月份,等到楊梅紅了,我們一家人都會去高樓采摘楊梅。雖然楊梅盛產的時候,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小販們叫賣楊梅的吆喝聲,可爸爸總是說,自己摘來的楊梅更可口。楊梅分紅楊梅和黑楊梅兩種,紅楊梅的特點是又小又紅,但吃起來卻酸甜爽口,黑楊梅則以又大又黑而聞名,汁水豐富,最宜解渴。家鄉的“東奎楊梅”是黑楊梅中很有名的一個品種。不過東奎楊梅熟得比較晚,它總是在其他楊梅停產的時候姍姍來遲,所以在其他楊梅充斥市場的時候,人們也更期待它的美味了。
今年的高樓楊梅節我們全家如期而至,楊梅樹樹高、枝繁、葉密,霉雨時節過后,楊梅寶寶吮吸了整個春天的甘露,長成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紅珍珠。有的被枝葉遮擋了,有的則露出它們的小腦袋仿佛在示意人們去采摘它。楊梅樹長得很高,采摘楊梅的重任就落到了爸爸身上,媽媽負責接住爸爸摘來的楊梅,我呢,就躲在楊梅樹下乘涼,偶爾也偷吃幾顆。剛摘的楊梅里面可能會有蟲,可是爸爸說楊梅的蟲子是可以吃的,不過媽媽嫌惡心總是帶回家用鹽水浸泡過后才食用。我呢,沒看到蟲子也就眼不見為凈了,拾起一顆大楊梅,塞到嘴里,每一根刺溜滑地在嘴里舌頭里翻轉接觸,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輕輕地咬下去,酸甜的汁水溢出來,順著喉嚨咽下去,沁人心脾,酸中帶甜、甜里有酸的味道真讓人回味無窮啊!
我們摘完了楊梅,帶著豐碩的果實回到了家,慢慢地品嘗,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的冷凍室冰凍起來。爸爸喜歡喝酒,他總是會把楊梅分一些出來浸酒喝,他說這樣的酒喝了更消暑。楊梅保鮮時間不長,通常一兩天就會壞掉,所以媽媽就把一部分楊梅拿來曬干做楊梅干,制作楊梅蜜餞,這樣就可以長時間的貯存了。
不錯吧!看到這里你們是不是也垂涎欲滴,喜歡上我家鄉的楊梅了?那么就趕快到我的家鄉來吧,我一定請你們吃個夠!
7.寧德的風光.習俗 要長哦
這話說來就長了,寫成2本書都不為過。
我就給你講講風光吧,其實你百度下就有了。
九月份,寧德申請世界地質公園成功。有名的經典:福鼎的太姥山、屏南的鴛鴦溪、福安的天馬山都比較出名。身處福建,到處都是丘陵地帶——適合種茶,茶葉比較便宜哈。另外寧德這邊小吃不少,可以飽飽口福!
習俗的話得自己找導游親身講解,網上也不好解說。
我的回答就差不多這些了,起碼沒有去網上COPY 一大段敷衍你哈。如果要資料的話百度下寧德旅游。我相信有很多資料滴。
8.寧德市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包粽子過端午節,最重要的是要包粽子、吃粽子。
寧德的粽子分為有餡和無餡兩種,蕉城及周邊縣市包的大多是有餡的粽子,餡料主要有蜜棗、瘦肉等,而福安及周邊縣市包的大多是無餡的白粽、豆粽等,可以蘸著白糖吃。二、賽龍舟端午節前后,城區臨溪河和沿海村鎮有“賽龍舟”的習俗。
三、掛蒲草、艾草端午節時逢初夏,瘴氣重,蚊蠅害蟲多,寧德市許多地方都有在門旁掛菖蒲、艾草的習俗,因為艾草和菖蒲內含芳香油,可趨避瘴氣,滅蚊蠅。四、送魚除了包粽子和賽龍舟,至今,寧德市端午節還保有“送魚”“送節”的習俗。
女婿要給岳父母送“節魚”,一般為黃花魚,而新媳婦的娘家在節前要給女兒送節餅、夏季衣物、豬肉、粽子、紅頭繩、香袋等,由新媳婦分贈家中老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寧德有哪些古老的風俗簡短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