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個超簡短成語小故事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么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分。
經過一番辛勞后,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告訴家里的人:“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一大截!”
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杯弓蛇影
晉朝人樂廣曾經請朋友到家里喝酒。當那個朋友喝了一口酒,正準備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時候,突然看見杯子里漂著一條小蛇,心里就有點不安,不過還是勉強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個朋友就生了病。樂廣派人去問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懷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樂廣很仔細地觀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緣由。后來,他發現墻上掛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來很像一條小蛇。
后來,他再把朋友請到家里,讓他朋友看清楚墻上的弓,再請他看看杯子里的東西。最后,他朋友終于明白杯子里并沒有小蛇的時候,病立刻就好了
寓意:"心病要用心藥治"。消除疑惑的最好辦法是說明事實的真相。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以國禮相迎。重耳為了報答楚王,許諾來日回國當政,愿兩國友好。假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的計策,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在魏軍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于桂陵(今山東荷澤東北),趙國之圍遂解.此次戰役又稱桂陵之戰.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朝秦暮楚
從地域上來說,以韓、趙、魏為主,從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條縱線,東抗齊或西抗秦是為合縱;東連齊或西連秦,東西連成一條橫線,進攻其他弱國是為“連橫”。秦國在戰國后期通過變法逐漸強盛,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而東方六國為抗擊秦的攻勢,曾一度“合縱”攻秦,使秦國受挫,放棄了一些占領地。但“合縱”卻不能善始善終,最終被秦的“連橫”政策各個擊破。“合縱”、“連橫”的斗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時而追隨秦,時而又追隨楚,反復無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來。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
2.誰能給我幾個簡短的成語故事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十個成語故事的大概意思要簡短一點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
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于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
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
4.求幾篇簡短的成語故事 有道理的
“亡羊補牢”是出自《戰國策》中的成語故事。
說的是牧羊人粗心大意,因羊圈損失致羊丟失,牧牧羊人發現后,才把羊圈修好,還自以為這不算晚呢。不難看出牧羊人的思維方式是消極的,處事行為是被動的。
“曲突徙薪”是出自《漢書·霍光傳》中的成語故事, 意即為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預防災禍,防患未然的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長期以來就形成了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的思維定勢,久而之就患上了難以醫治的“工作麻痹癥”或學習松懈的惰性。如平時工作不是高標準、嚴要求、盡職責,而是低標準、湊合事、麻痹大意,真到出了問題,才追悔莫及,才想到去”補牢“,但到此時,已經鑄成的損失已是無法挽回。
可見要消除“亡羊補牢”的現象,必須做到“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 ”亡羊“惡果的發生,往往與思想和機制上的漏洞有關系,要想做到“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一是要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克服麻痹思想;二是要健全機制和制度,消除”亡羊“的體制漏洞;三是要強化監督,不放過任何導致隱患的蛛絲馬跡,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四是要重典處罰,對造成亡羊的責任人追究責任。
從以上多種形式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才不致亡羊后果的再度發生。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5.兩個超簡單的成語故事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6.成語故事簡短的意思
草木皆兵 cǎo mù jēi bīng
English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7.超簡短成語故事(每個不超過50字)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8.求簡短成語小故事及寓意,要求簡單字少易懂易背,不要很耳熟的像
1----三余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余”時間讀書。所謂“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閑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不可救藥
2-----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3----.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4----.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9.誰能給我一個成語故事,短一點,要寓意的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
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
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
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一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
到了吉州后,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后,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
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
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洼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
后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
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里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
最后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
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
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
于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
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里,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后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