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鑿壁偷光的故事梗概,要簡短
鑿壁偷光的故事:大學問家匡衡少時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居家蠟燭的光亮照不到他們家,于是,他就在墻上砸了個洞,讓光照在書上讀書。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詞義】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造句】 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沒有鑿壁偷光、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則學 《金錢記》。”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鑿壁偷光
2.簡短的概括猴子撈月的故事
從前有五百只獼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樹下.樹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現.這時獼猴的首領見此月影,對眾猴伴說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應當一同撈出它,不要讓世間的長夜變得黑暗。大家一起議論道:說說有什么辦法能撈出它來?
這時獼猴首領說:我知道撈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樹枝,你抓住我尾巴。經過許多手腳相連接,就可以撈出它。這時眾獼猴,就按照首領的話,許多手腳相連接。樹脆弱枝折斷,所有的獼猴跌落井水中。
擴展資料
猴子撈月的故事出自《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癡部》,本書為一切佛經之索引。系道世根據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內典錄及續高僧傳而編集,具有佛教百科全書之性質。猴子撈月的出處《愚戇篇》是全書的第五十三卷,主要述說愚癡者打蛇、打蠅、救目、妒影、分衣等種種寓言故事。
1981年的剪紙動畫《猴子撈月》時長10分鐘,堪稱上世紀80年代皮影動畫的巔峰之作。本片根據民間童話《猴子撈月》改編,由周克勤擔任導演,凌紓任編劇,講述了一群貪心的猴子發現月亮想把它占為己有,用了各種方式都沒實現的故事。
本片的創作手法取自中國傳統剪紙技法,色彩明亮飽滿,導演周克勤采用了簡單、明快的樣式格調和具有中國民間水墨拉毛的猴子造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猴子撈月
3.關于宇宙的起源(2行字左右,不要多,簡略介紹下)
本世紀,有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
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年代后期,愛德溫·哈勃(Edwin Hubble)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
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現在,大爆炸理論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于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
至少是在120~150億年以前,宇宙及空間本身由這個點爆炸形成。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么?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
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但是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于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范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
況且從能量與質量的正比關系考慮,一個小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年。但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圍,時間沒有衡量標準。
譬如地球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圍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年的概念對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論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確切年齡呢?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
哈勃定律只是說明了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運動速度越快--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距離呈正比關系。但他沒能發現很重要的另一點--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質量也呈正比關系。
宇宙中星系間距離非常非常遙遠,光線傳播因空間物質的吸收、阻擋會逐漸減弱,那些運動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質量越大的星系。質量大,能量輻射就強,因此我們觀察到的紅移量極大的星系,當然是質量極大的星系。
這就是被稱作“類星體”的遙遠星系因質量巨大而紅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質量小、能量輻射弱的星系(除極少數距銀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系外)則很難觀察到,于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紅移。
而銀河系內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紅移紫移數量大致相等。 導致星系紅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質結構都是在一定范圍內圍繞一個中心按圓形軌跡運動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論描述的從一個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狀的直線運動。
因此,從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圍很窄,數量極少,只能是與銀河系同一方向運動的,前方比銀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銀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將來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觀測儀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出現不平衡時,局部物質結構會不斷發生膨脹和收縮變化,但宇宙整體結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會改變。僅憑從地球角度觀測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見星系與地球之間距離的遠近變化,不能說明宇宙整體是在膨脹或收縮。
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斷此漲彼消的潮汐現象并不說明海水總量是在增加或減少一樣。 1994年,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計宇宙膨脹速率的辦法計算宇宙年齡時,得出一個80~120億年的年齡計算值。
然而根據對恒星光譜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齡為140~160億年。恒星的年齡倒比宇宙的年齡大。
1964年,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是因為布滿宇宙空間的各種物質相互之間能量傳遞產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質輻射是時刻存在的,3K或5K的溫度值也只是人類根據自己判斷設計的一種衡量標準。
這種能量輻射現象只能說明宇宙中的物質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間整體分布的相對均勻性和星際空間里確實存在大量我們目前還觀測不到的“暗物質”。 至于大爆炸宇宙論中的氦豐度問題,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僅次于氫元素的數量極豐富的原子結構,它在空間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樣都屬于物質結構分布規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現象。
在宇宙大尺度范圍中,不僅氦元素的豐度相似,其余的氫、氧……元素的豐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種元素是隨不同的溫度、環境而不斷互相變換的,并不是始終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和氦豐度與宇宙的起源之間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聯系。
大爆炸宇宙論面臨的難題還有,如果宇宙無限膨脹。
4.關于 呼麥 的50字左右介紹
[1] 呼麥的概念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又名“浩林·潮爾”,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
“雙聲”(biphonic)指一個人在演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另外,呼麥又稱“蒙古喉音”。
呼麥作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于中國內蒙古,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卡開斯(Khakass)等地區。西藏密宗格魯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兩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來唱誦經咒的傳承。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呼麥是一種古老的歌唱方式,聲音從喉底里發出來,悠悠遠遠地往一個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鉆,那個隧道是時間的記憶。
據說,呼麥已經有千年歷史,而今已是蒙古國寶級的藝術,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麥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0月1日,中國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關于五經的簡短介紹,200字左右
五經》是儒家五部經典著作,即《詩》、《書》、《禮》、《易》、《春秋》的合稱。《詩》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為孔子編定,但后人認為不可信。《書》即《書經》(又稱《尚書》),為我國上古歷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匯編,相傳是孔子編選的。《禮》即《禮記》,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多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易》是《易經》(又稱《周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構成,是古代為占卜所用。《春秋》是編年體的魯史,相傳是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意,后世稱為“春秋筆法”。《五經》是封建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但其中也保存了不少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和歷史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類星體的介紹簡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