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故事簡短、真實的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2.關于孔子的故事簡短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白話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并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后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3.孔子的小故事,真實.簡短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后,孔子通過反復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擴展資料: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后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4.孔子的故事簡短、真實的300字到400字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5.孔子的故事 簡短,最好是三到四句話就能說完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出生于魯國陬邑 。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分別為:《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4]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打字太累,請
6.孔子的故事,很短的,50字以內
1、有一天 孔子去拜訪老子,問:“先生,請問人生的真諦是什么?”
老子不僅不滿的張大了嘴。
孔子以為老子沒有聽見,又問了一遍。
老子又把嘴巴張的更大了。
孔子不解,提高了嗓門,又問了一遍。
老子這把嘴巴全部張開,只見里面只剩下了幾顆牙齒。
孔子說,謝謝先生,學生受教了,柔弱勝于剛強。
2、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么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么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
”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么會說話?
”是“,退而學詩。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
”還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做人?
”是“,退而學禮。
3、有一天,孔子和弟子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
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5、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后,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7.孔子事跡 簡短
陳蔡之厄,眼見未必為實
孔子和弟子們困于陳蔡之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小插曲:夜黑風高,米不夠吃,孔子決定熬粥給弟子們喝。其他弟子去拾柴禾,顏回負責燒火看鍋。孔子則坐在離火不遠的地方翻看竹簡。偶然抬頭,發現顏回正用勺子從鍋里舀起粥來送進口中。孔子一怔。但他不動聲色,繼續觀察。過了一會兒,他又看見顏回從鍋里舀起粥正要往口里送,孔子馬上把他叫住,責問道:回啊,你怎能這樣做呢?這可不像你平時的作為啊!顏回一愣,旋即明白過來,趕緊笑答道:先生,我不是偷吃!我是見有柴灰落在鍋里,本想舀出扔了,可又得帶出一些米湯,不忍心浪費,就把它喝了。
孔子感嘆道:常言道:眼見為實。今天看來,眼見未必為實啊!
8.孔子的故事有哪些,要簡潔
一 沒落的貴族和孤苦的幼年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在現在河南江蘇交界的地方)的貴族,如果再往遠里說,他們還是殷代貴族的后代。孔子在臨死的時候也曾說自已是殷人呢。
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由于宋國統治集團的內部傾軋而逃到魯國(在現在山東東南部、江蘇西北部)避難的時候,這貴族的世家是日漸沒落了。
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有一次,幾個諸侯國家去攻打一個叫逼陽(在現在山東嶧縣南)的小國,魯國也參加了。孔紇就在魯國的軍隊中。當他們攻入倡陽城的時候,守城的人把一種閘門放了下來,先入城的隊伍眼看就被隔斷在城里了,這時孔紇卻用雙手把閘門一掀,掀起來了,先入城的軍隊才得以完全退出來。這事發生在公元前563年,離孔子出生還有十二年吶①。又有一次,孔紇和其他兩個魯國將領,率領三百武士,打退了齊國的侵擾。這事發生在公元前556年,離孔子出生只有五年②。這就是我們所僅僅知道的關于孔子父親的事跡了。
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當孔紇和她結婚的時候,她還很年輕,可是孔紇已經上了歲數了③。他們的結婚是沒有經過當時社會上所通行的完備手續的,因此遭到了社會上的奚落。
……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滅商后,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于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9.孔子的故事 要三個故事分別寫出該故事的給我們的啟示
話說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饑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別說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夸口,認完再說。”說罷拿起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么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識了!”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顏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么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一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啊。”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后,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后,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后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后,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后,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后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孔子的故事體會三十字簡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