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全部翻譯
王國維《人間詞話》白話翻譯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詞是要以境界為最高標準。有境界的詞,就自然而然會有很高的格調品位,自然而然出現著名的詩句。
五代、北宋的詞之所以那么獨創絕世的原因就在這里。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詞中既有詩人想象造出的虛擬意境,又有描寫現實的真實意境,這就是理想派和寫實派這兩個詞派相互區分的地方。
但是這兩個詞派很難完全區分開,這是因為大詩人所想象出的虛擬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規律,而描寫的現實意境同樣必然接近詩人的理想信念。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有的詩詞表達出詩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詩詞表現出詩人忘我的境界。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就是寫出的景物帶有詩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就是沒有寫到自己的情感經歷,純粹寫景物。寫有我境界的詩人,從主觀去看事物,所以寫出來的景物都帶有作者情感的主觀色彩。
寫忘我境界的詩人,客觀地看待事物,所以詩詞中分不出哪句抒寫自我感情,哪句描寫事物。以前的詩人作詞,寫有我境界的主觀詩比較多,卻不一定有能力寫出無我境界的客觀詩,所以能寫出無我境界的詩人在眾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獨樹一幟。
〔四〕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
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無我境界只有在詩人心境澄明、自由靜穆、超越欲念之時才能獲得。
有我境界,需要詩人在強烈感情沖突經自然迸發過后再靜靜回想和深切感受時,構思創作得到。所以將有我境界和無我境界分別形容為優美和宏壯。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
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現實自然生活中的事物,互相關聯著,相互制約著。
但是將其寫入文學和畫入美術中時,一定會遺失這些關聯和制約,并不完美,所以寫實派的藝術家也是理想派的藝術家。同樣即使不管怎樣虛擬構造出的境界,它的源泉材料一定是取于客觀,而且它構造的方法也一定服從自然規律。
因此理想派的藝術家也是寫實派的藝術家。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所謂境界,并非單指景物,喜怒哀樂也是詩人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詩詞,可以稱為有境界。
否則稱為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宋祁《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僅用了一個“鬧”字,整首詞的境界就全都襯托出來了。張先《天仙子》詞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僅用了一個“弄”字,整首詞的境界也就全都襯托出來了。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據此來區分它的高下。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怎能認為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意境呢?“寶簾閑掛小銀鉤”怎能認為就不如“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九〕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嚴滄浪《詩話》里寫道:“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認為北宋以前的詞也是這樣。但是嚴滄浪所說的“興趣”,阮亭所說的“神韻”,只不過是說出了詩詞的表面而已,不如我提出的“境界”二字來得深探詩詞的本質。
〔十〕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李白單純靠氣象就能成佳作。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有寥寥八個字,就已經足夠讓千百年所有來過此地的詩人閉嘴了。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漁家傲》和夏英公的《喜遷鶯》,勉強能繼承李白的詩境,但是氣象已經不如了。
〔十一〕。
2.王國維 人間詞話譯文
1、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據此來區分它的高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怎能認為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境界呢?“寶簾閑掛小銀鉤”怎能認為不如“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2、詞到了李后主那里眼界才開始擴大,于是感慨變得更為深刻,使詞從此從伶工之歌變為士大夫之詞。周濟認為李煜的詞不如溫庭筠和韋莊,真是顛倒黑白。“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溫庭筠和韋莊的詞哪有這樣的氣象呢?
3、古今那些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都必須經歷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為徑、上下求索的執著與忍耐)第三種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功夫到處,靈犀一點、參透真諦、已入門中的喜悅與釋然)這些話只有大詞人才能講得出來。但是如此解釋諸詞,恐怕晏殊、歐陽修等人是不會同意的吧。
4、名家高手的作品,言情一定會沁人心脾,寫景一定會讓人耳目開闊如臨其境。其辭脫口而出,真切自然,沒有雕琢斧鑿的痕跡。這是他們觀察細致真切,理解透徹深刻的原因。用這一標準衡量古今的作者,應當是妥帖正確的。所以我才會感慨北宋沒有好詞。(PS:我把人間詞話翻遍了,沒找到后面的“于此二事皆未夢見”,實在抱歉~~~)
3.《人間詞話》十則 王國維翻譯 一定采納
王國維《人間詞話》白話翻譯〔一〕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詞是要以境界為最高標準。有境界的詞,就自然而然會有很高的格調品位,自然而然出現著名的詩句。
五代、北宋的詞之所以那么獨創絕世的原因就在這里。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詞中既有詩人想象造出的虛擬意境,又有描寫現實的真實意境,這就是理想派和寫實派這兩個詞派相互區分的地方。
但是這兩個詞派很難完全區分開,這是因為大詩人所想象出的虛擬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規律,而描寫的現實意境同樣必然接近詩人的理想信念。〔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有的詩詞表達出詩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詩詞表現出詩人忘我的境界。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就是寫出的景物帶有詩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就是沒有寫到自己的情感經歷,純粹寫景物。寫有我境界的詩人,從主觀去看事物,所以寫出來的景物都帶有作者情感的主觀色彩。
寫忘我境界的詩人,客觀地看待事物,所以詩詞中分不出哪句抒寫自我感情,哪句描寫事物。以前的詩人作詞,寫有我境界的主觀詩比較多,卻不一定有能力寫出無我境界的客觀詩,所以能寫出無我境界的詩人在眾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獨樹一幟。
〔四〕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
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無我境界只有在詩人心境澄明、自由靜穆、超越欲念之時才能獲得。
有我境界,需要詩人在強烈感情沖突經自然迸發過后再靜靜回想和深切感受時,構思創作得到。所以將有我境界和無我境界分別形容為優美和宏壯。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
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現實自然生活中的事物,互相關聯著,相互制約著。
但是將其寫入文學和畫入美術中時,一定會遺失這些關聯和制約,并不完美,所以寫實派的藝術家也是理想派的藝術家。同樣即使不管怎樣虛擬構造出的境界,它的源泉材料一定是取于客觀,而且它構造的方法也一定服從自然規律。
因此理想派的藝術家也是寫實派的藝術家。〔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所謂境界,并非單指景物,喜怒哀樂也是詩人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詩詞,可以稱為有境界。
否則稱為無境界。〔七〕“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宋祁《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僅用了一個“鬧”字,整首詞的境界就全都襯托出來了。張先《天仙子》詞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僅用了一個“弄”字,整首詞的境界也就全都襯托出來了。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據此來區分它的高下。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怎能認為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意境呢?“寶簾閑掛小銀鉤”怎能認為就不如“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境界呢?〔九〕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嚴滄浪《詩話》里寫道:“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認為北宋以前的詞也是這樣。但是嚴滄浪所說的“興趣”,阮亭所說的“神韻”,只不過是說出了詩詞的表面而已,不如我提出的“境界”二字來得深探詩詞的本質。
〔十〕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李白單純靠氣象就能成佳作。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有寥寥八個字,就已經足夠讓千百年所有來過此地的詩人閉嘴了。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漁家傲》和夏英公的《喜遷鶯》,勉強能繼承李白的詩境,但是氣象已經不如了。
〔十一。
4.誰知道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翻譯
譯文如下:
自古以來,凡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然經過三種境界:“玉露凋傷,金風乍起,我一夜無眠,獨自登上高樓,望遍了通往遠方的路。”這是第一種境界。“日夜相思,容貌憔悴,衣帶一天天寬松,人一天天消瘦,但是,為了她,我將至死而無怨無悔。”這是第二種境界。“在人群里找了她千百遍,驀然間一回頭,卻發現她站在燈火冷落的角落里。”這是第三種境界。這種語句,如果不是大詞家、大手筆,無論如何是寫不出來的。但是,如果用這種意思解釋以上幾首詞,恐怕要遭到晏殊、歐陽修諸公的反對。
5.《人間詞話》的譯文
這段話的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古今那些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沒有哪一個不是經歷過三種境界的: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
這些話不是大詞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草率地就詩句的意思去解釋各種詞,恐怕晏殊、歐陽修等人也不會同意吧。
這是對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立業、治學過程中三種境界的論述,極富真知灼見。第一種境界講的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入門前表現出來的茫無頭緒,不知所措,求學無門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種境界則講的是他們孜孜不倦、堅持不懈,叩打學門時上下求索,攀登書山時以勤為徑,泛舟學海時將苦作舟的勤奮、執著與堅韌。而第三種境界講的則是這些人功夫到家,靈犀相通,爐火純青,暢游學海勝似閑庭信步,漫步書山能悟其中真諦的怡然自樂和欣喜恬適。
這三種境界不只是針對學術研究或藝術創造的歷程,實際上也是對人生奮斗過程的綜述與總括,把本不相干的這三句名言連綴成“三重境界”之說,將歷史上無數大事業家、大學問家成功的秘密結晶于文學意象之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原本出自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詩句的意思是: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樹上,一片一片樹葉凋落,有一點迷茫,有一點凄涼。獨自登上高樓,憑欄遠望,不見斯人,百感交集,而無限惆悵。
這一境界以西風刮得樹葉凋謝,表示出當前形勢的惡劣,而只有能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才能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才能看到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取得成功的基礎。這一境界是對立志、下決心的真是寫照,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戀花》 :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意思是:為了她,為了那份相思,我即使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決不后悔。王國維借此詩句來談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境界,顯然已超乎原詩相思懷人的情懷了。
這一境界描述了為人生理想而努力奮斗的過程,一種執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為之“不悔”,而為之“憔悴”的過程,不僅有軀體上的苦乏,更有心志上的錘煉。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盡管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還要堅持奮斗,繼續前進,為了追求,所有的一切都將在所不惜。這是一種執著追求,忘我奮斗的歷程。
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意思是:元燈節上,如云的美女都不是我所關注之人,我在千百人群中尋找她,卻總是芳容難覓。突然,我眼前一亮,發現那一角殘燈旁邊,她終于出現了。原來,她在那冷清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啊!王國維借此三句詩來談古今立業、治學的第三境界,已遠非原詩的意境了。
這一境界指在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年的磨練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東西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能豁然的領悟慣通,就會功到事成。這是用血汗澆灌出來的鮮花,是用畢生精力鑄造的大廈。換言之,尋找到真正自己要走的道路,加上執著地追求,歷經千辛萬苦,最終豁然開朗,求得“真”與“是”,從而將自己的發現匯入真理之長河中,這是何等的欣慰!
然而世間也有不經過自己努力就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機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認識到它并且及時抓住它,既使這樣,成功還得通過努力奮斗。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生不會處處有綠燈。
人生路上,我們須深深領悟這三種境界,以免未上高樓就嘆息止步。只有堅韌不拔,敢于傲視蒼穹,敢于“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領略到“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奇瑰意境,才能感受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高妙旨趣。
6.人間詞話的譯文
白話譯文:
詞是要以境界為最高標準。有境界的詞,就自然而然會有很高的格調品位,自然而然出現著名的詩句。五代、北宋的詞之所以那么獨創絕世的原因就在這里。詞中既有詩人想象造出的虛擬意境,又有描寫現實的真實意境,這就是理想派和寫實派這兩個詞派相互區分的地方。
但是這兩個詞派很難完全區分開,這是因為大詩人所想象出的虛擬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規律,而描寫的現實意境同樣必然接近詩人的理想信念。有的詩詞表達出詩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詩詞表現出詩人忘我的境界。
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就是寫出的景物帶有詩人自己的情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就是沒有寫到自己的情感經歷,純粹寫景物。
寫有我境界的詩人,從主觀去看事物,所以寫出來的景物都帶有作者情感的主觀色彩。寫忘我境界的詩人,客觀地看待事物,所以詩詞中分不出哪句抒寫自我感情,哪句描寫事物。
以前的詩人作詞,寫有我境界的主觀詩比較多,卻不一定有能力寫出無我境界的客觀詩,所以能寫出無我境界的詩人在眾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獨樹一幟。無我境界只有在詩人心境澄明、自由靜穆、超越欲念之時才能獲得。
有我境界,需要詩人在強烈感情沖突經自然迸發過后再靜靜回想和深切感受時,構思創作得到。所以將有我境界和無我境界分別形容為優美和宏壯。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據此來區分它的高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怎能認為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意境呢?“寶簾閑掛小銀鉤”怎能認為就不如“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原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出處:出自民國時期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擴展資料
《人間詞話》乃是王國維先生傾盡心血而鑄的一部聞名之作。作為一名自小便受過良好教育的學者,很早便接觸到了中西方的文化熏陶,再加上其日后的留洋經歷,使王國維不僅熟悉了傳統的文化,更是融合了西方如叔本華、康德類的審美評判標準。
這本書,便是王國維先生在融會貫通中西哲學之后,以自我的嶄新審美標準來討論“詞”這漫長而恢弘的篇章。在書中,他提出了許多令人至今受用的理論,如詞的“隔”與“不隔”。
作詞的“造鏡”與“寫鏡”;詞的“境界”之大小等等諸如此類的經典理論,而現今,我謹以我最感興趣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來進行講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間詞話
7.王國維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原文 ―― 清 王國維 1 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2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區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
3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之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非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4 無我之境,人唯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
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5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
然其寫之于文學中也,也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6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喜怒哀樂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7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8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9 嚴滄浪《詩話》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但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10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堪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11 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
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艷絕人。”
差近之耳。 12 “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
“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若正中詞品欲于其詞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13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樓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14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
韋端已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15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金荃》、《浣花》能有此種氣象耶? 16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17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18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也。
19 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20 馮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闕最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不能過也。 21 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秋千”。
晁補之謂: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謂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詞“柳外秋千出畫墻”,但歐語尤工耳。
22 梅圣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了。滿地斜陽,翠色和煙老”。
興化劉氏謂:少游一生似專學此種。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弟長相續,自是情多無處足。
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23 人知和靖《點絳唇》、圣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闕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馮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寫春草之魂者也。
24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25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所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 26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種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歐陽永叔)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然遂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27 永叔“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8.求王國維人間詞話十則的翻譯
有的人寫詩詞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的,也有人寫出來的詩詞感覺不到詩詞人的情感。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就是寫出的景物帶有自己的情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就是沒有寫到自己的情感經歷,純粹寫景物。寫有我之境的詩詞人,從主觀去看景物,所以寫出來的景物帶有作者思想的情感。寫無我之境的詩詞人,客觀的看待景物,所以詩詞中看不出哪里寫感情,哪里描寫景物。這就是主觀詩與客觀詩之間的區別了。以前的人作詞,把情感表現出來的比較多,卻不一定有能力寫出不帶感情的詩詞,所以寫出無物之境的人在眾多文人之中能獨樹一幟。
這是我自己寫的。
我那本人間詞話在學校,不然還要更精確的翻譯。上文主要是意譯,很難一字一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王國維人間詞話翻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