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森的資料
陳森(約1797~約1870),字少逸,江蘇常州人。
他科舉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園舊事,遂以清代乾隆、嘉慶中優伶生活為題材,寫出《品花寶鑒》前30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廣西返京,始成全書,共60回。
作者以優伶為佳人,狎客為才子,將二者之間寫得情意纏綿。小說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鐘情為中心線索,寫了像梅、杜這樣的“情之正者”,和商賈市井、紈袴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兩種人,以寓勸懲之意。
然而所謂“情之正者”亦是一種病態生活的反映。此書實開近代狹邪小說之先河。
不知道是不是你找的那個。
2.張騫的簡短介紹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3.桂林山水的作者陳森的資料
作者簡介陳淼(1927—1981年),遼寧大連人。
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于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研究生部。
歷任全國文協創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所秘書,研究員。中國作協秘書室主任,鞍鋼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鞍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小說集《煉鋼工人》《紅榜的故事》等。擴展資料代表作《桂林山水》原文: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桂林山水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淼。
4.有關外交官的簡短介紹
對不起 英文的我實在無能為力 但是有這個中文的 見諒!
外交官即辦理外交事務的官員。通常分為兩類:國內外交部的官員,和本國派駐外國的外交人員,有時外交官單指后者。外交官駐在國享有外交特權和優遇。、
英文名:diplomatic officer
辦理外交事務的官員。通常分為兩類:①國內外交部的官員,如外交部長以下的各種官員,掌管一國對外關系方面的各種事務。②本國派駐外國的外交人員,如大使、公使、代辦、參贊、秘書以及武官、商務代表等。有時外交官單指后者。外交官在駐在國享有外交特權和優遇。
外交官是為一個國家從事外交事務的官員。外交官的任務是代表他的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雙邊或多邊談判。外交官有臨時性的、只為商討一件特定事務而到他國去的,也有在另一個國家常駐的。常駐外交官的辦公地一般是一個大使館或一個領事館。常駐外交官往往還有為本國公民提供服務或管理本國公民事務的任務。往往也有外交官在他國從事間諜或其他情報工作,這種做法一般被看作是一種對他國不友好的做法,因此一般國家不承認他們的外交官在外從事諜報工作,但實際上外交官在外從事諜報工作是所有國家都進行的,包括對友方或聯盟的國家。 按照1961年4月18日簽署的《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外交官在他國享受豁免權,其所在的國家不允許將外交官加以逮捕、扣留或審問。外交官在進出國界時不被海關搜查,也不必交關稅。外交官在其駐在地享受制外法權。 當兩國因宣戰或其他原因斷絕外交關系時,或駐在國的局勢緊張、無法保障外交官的安全時,外交官一般被撤出。兩個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惡化時,召回駐他國的首席外交官(大使)、或者降低外交等級(比如1980年因向中華民國出售潛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與荷蘭的外交關系由大使級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一般而言是代表一種對他國表示非常不滿的姿態。
特命全權大使
等級最高的外交代表。原為君主制國家中一國君主向另一國君主派出的全權代表,對外代表君主本人,享有極大的決定權。后成為國家首腦之間互派的最高外交代表。參見大使
特命全權公使
等級低于大使的外交代表。原為君主制國家的元首向共和制國家的政府派出的全權代表,后演變為大國向小國派出的外交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根據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各國開始向所有建交國家派遣大使。
代辦
來自法文“Chargé d'affaires”,原意為大使或公使不在任所時臨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外交代表,后在維也納會議中被規定為等級最低的外交代表。相當于一國外交部向另一國外交部派出的使節。
其他外交官員
武官:代表本國武裝部隊,與駐在國武裝部隊進行聯系的外交人員。武官的任命需要得到駐在國的同意。
公使:大使館中的官員級別,區別于擔任外交代表機構首腦的特命全權公使。
公使銜參贊
參贊和專員:與駐在國有關部門保持聯系和進行交涉的專業外交人員,如商務參贊、文化參贊、新聞專員、農業專員等
一等秘書
二等秘書
三等秘書
隨員
5.席慕容的簡短介紹
慕蓉,蒙古族,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
席慕蓉全名是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倫”的諧譯。1943年農歷10月15日生于四川重慶城郊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
一個“真”字熔鑄于詩中而又個性鮮明。在她的詩中,充滿著一種對人情、愛情、鄉情的悟性和理解。
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
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即用優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原鄉”邂逅后,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歷程。
6.速求李宗仁的簡短介紹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生,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08年冬考入廣西省陸軍小學第三期,1910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轉入廣西省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后就任連長。1915年參加護國軍。1917年任護法軍營長。1921年升任護法軍統領,后任“粵桂邊防軍第三路”總司令。1923年底,重新加入國民黨。1924年任“廣西全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1926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1928年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和武漢分會主席。1937年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并于1938年3月指揮60萬大軍血戰臺兒莊。1938年兼任安徽省主席。1943年9月,調任漢中行營主任。1945年8月,出任北平行營主任(次年9月改稱北平行轅)。1948年3月,當選國民黨政府副總統。1949年1月任代理總統,同年12月以治病為名飛往美國。1954年3月,國民黨在臺北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罷免了他的副總統職務。1965年7月20日從美國回到北京,在機場發表聲明,決定為完成國家最后統一作出貢獻.1969年1月因患肺炎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7.有哪本古籍正史介紹了清朝江蘇常州的陳森
陳森(約1797~約1870),字少逸,號采玉山人,又號石函氏,江蘇常州人。
他科舉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園舊事,遂以清代乾隆、嘉慶中優伶生活為題材,寫出《品花寶鑒》前30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廣西返京,始成全書,共60回。
作者以優伶為佳人,狎客為才子,將二者之間寫得情意纏綿。小說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鐘情為中心線索,寫了像梅、杜這樣的“情之正者”,和商賈市井、紈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兩種人,以寓勸懲之意。
然而所謂“情之正者”亦是一種病態生活的反映。此書實開近代狹邪小說之先河。
8.桂林山水的作者陳森的資料要快啊急用
作家陳淼 姓名:陳淼 生辰:1954年9月 民族:漢 祭日:2004年6月21日 籍貫:山東高青 地區:石家莊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特種作戰教研室副教授 遼寧大連人。
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于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研究生部。
歷任全國文協創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所秘書,研究員。
中國作家協會秘書室主任,鞍鋼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鞍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遼寧分會專業作家。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集《煉鋼工人》、《紅榜的故事》,話劇劇本《紅旗歌》(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