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陸游的小故事
有一天,陸游正在自家屋前飲酒,一群人急匆匆地來找他。一問,方知鑒湖村的陳大與塘灣村的趙四因為搭建豬棚鬧意見,不知怎的打了起來。
當時有的人手里還操著棍子、扁擔之類的器械。陸游自然不敢馬虎,他看到氣勢洶洶的人群中有人受傷了,頭上直流血,顯然是受了重傷。陸游馬上將那名傷員扶進屋里,叫人去請醫生,并親自取來清水和毛巾,料理傷員。
陳大和趙四都等在外頭,想請陸游馬上解決問題。陸游叫他們說清了事情的原委。原來陳大在建豬棚時,不小心弄碎了隔壁趙四豬棚的瓦片。
趙四要賠,陳大就是不情愿。于是趙四推翻了陳大的墻,接著雙方打了起來,而陳大的兄弟因此受了傷。陸游聽后,叫雙方回家去安心的等著。
第二天一大早,陳大和趙四又來到陸游家,要求陸游評理。而陸游只是一個勁地詢問傷員的情況,談論雙方以前友好相處的事情,而對于打架傷人之事,則閉口不談。
這樣過了幾天,陳大兄弟的傷勢好轉,而趙四也心生悔恨。趙四主動地買了一些東西上門去看望陳大的兄弟,陳大也愿意賠償趙四的損失。就這樣,一場官司風平浪靜了。
事后陳大和趙四問陸游為什么不當場解決問題。陸游笑笑說:“我當時不急于調解糾紛,就是為了讓你們兩家人回去消消氣,這樣也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聽了陸游的一番話,陳大和趙四感激得說不出話來,長跪在陸游面前不肯起來。
擴展資料
人物評價:
后世人對于陸游的贊賞一個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留下了多篇膾炙人口的詩詞。陸游在文學上多有建樹,詩、詞、史、散文、書法無一不擅。
其中以詩的成就最高,涵蓋的范圍也很廣,飽含的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這使得他在南宋詩壇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讓后世人對他評價頗高的就是他的愛國思想。陸游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深受愛國思想的影響,后來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定的主戰派,積極主張抵抗金朝,收復失去的故土。
因此他也多次受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但他不屈不撓,還多次上疏為北伐計劃建言獻策。他在幕府任職時作《平戎策》,為恢復中原地區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戰略計劃。
他還很有識人之明,認為兵權應該掌握在合適的人手上。可惜,最后腐敗的朝廷解散了幕府。他感到懷才不遇,萌生了退隱田園的念頭。
后來因為他寫詩越來越出名,又受到了皇上的召見。在江西任職期間,賑災濟民,為百姓盡職盡力,深受百姓愛戴。他做官時兩袖清風,致仕后又勤儉節約。
后來北伐徹底失敗,他聽說后一病不起,郁郁而終。他一生憂國憂民,卻壯志未酬身先死;官場沉浮,又多遭罷免。
總體來說陸游個性鮮明,有極強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一位很有骨氣的詩人。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陸游
2.求一篇陸游或杜甫的小故事(要簡單 200字)
陸游的童年曾經歷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戰禍,他隨其父陸宰及全家老小流離轉徙,四處避難,飽嘗了離亂之苦,對故土淪陷極感痛心;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在艱難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靈深處,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培植了他終生不忘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成為南宋時代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于官宦。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的官員。
同他交往的也都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些人經常在陸家談論國家興衰,民族滅亡的大事。
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
陸游自小勤奮好學,特別注意攻讀兵書,學練劍術。每當父親同那些友人學者秉燭夜談時,正是小陸游增長見識的好機會。
他總是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凝神傾聽,銘記心坎。這種家庭親友間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
因此,陸游很早就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陸游成年后即以恩蔭補授登仕朗。
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應試禮部,并列第一,因為“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被主和官吏罷免。乾道六年(1170),詩人去四川任通判,閱二年,調任四川宣撫司于辦公事兼檢法官。
陸游入幕后,積極贊助活動。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為奮發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也成為了陸游許多愛國詩篇的現實基礎。 此時的南宋戰火紛飛,女真統治集團大肆進攻南宋領土。
女真統治集團占據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統治集團昏庸無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搖尾乞憐,屈膝投降,從而使原來就沒有開國氣象的南宋更加顯得人心消沉,國勢更加萎靡不振。此時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詩人陸游用其豪邊悲壯的筆調唱出了激昂雄壯的戰歌,抒發出了國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顯露無遺。
我們在他的愛國詩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詩人渴望故土能夠早日恢復,祖國能夠早日統一的強烈的愿望。“四海一家天歷數,兩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聽洛嵩”“何日王師從天下,雷雨項洞收槍”詩人常常借助他自己豐富的想象把他時刻不忘恢復神州的愛國壯志與理想抒寫出來。
“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這是詩人想象王師出征北伐,勢如破竹、盡復失地的情景;“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
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一樣。”這是對勝利后人民重建家園,四海之內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
為了早日實現這種理想,詩人在夢里也念念不忘收回淪陷區的計劃。“夢里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詩人把自己報國,壯國的熱忱統統從詩歌中表現出來,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國壯志。
南宋統治集團內主和派禍國殃民的罪行及貪生怕死的行徑令詩人無比憤慨,他以詩代槍深刻、銳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檜)”這種揭露是很深刻的。
同時,詩人還刻劃了這些人沉湎聲色,茍且偷生,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的丑惡嘴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東家喚客宴畫堂,兩行玉指調絲簧,錦繡四合如垣墻,微風不動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統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陸游抱定了愛國復仇的強烈愿望,但是,擺在詩人眼前的卻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斷排斥、迫害愛國人物的殘酷現實。
因此詩人常常感嘆:“塞山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得天獨厚斑”“胡未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不僅僅是詩人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詩人對南宋暗黑統治的強烈控訴。
然而詩人不畏難艱,不怕高壓,紿終堅持愛國立場,絲毫也沒有改變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歡樂、痛苦、理想和現實都寫進了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自己不復國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表示了“老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和無極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
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發,直抒胸臆的呤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激昂慷慨,雄渾豪放的短短28個字,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恢復國土的愿望,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陸游的愛國事跡簡潔概括(100字以內)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4.愛國詩人陸游的故事,簡潔一點,要重點
。
《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
“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
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
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
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
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5.陸游的軼聞故事有哪些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調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于在1174年十月,陸游又被調到榮州(四川榮縣)去攝理州事。
陸游,在蜀州雖然只有一年多時間,但對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陰老家,也還寫了許多記念蜀州的詩篇。
蜀州人民也懷念放翁詩人,詩人長溘之后,人們的罨花池旁為他和趙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廟宇,稱趙陸公祠,后改稱“二賢祠”。現在,“二賢祠”已改建為“陸游紀念館”。
6.陸游作詩時候的故事
陸游出身于官宦。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的官員。同他交往的也都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些人經常在陸家談論國家興衰,民族滅亡的大事。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陸游自小勤奮好學,特別注意攻讀兵書,學練劍術。每當父親同那些友人學者秉燭夜談時,正是小陸游增長見識的好機會。他總是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凝神傾聽,銘記心坎。這種家庭親友間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陸游很早就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陸游成年后即以恩蔭補授登仕朗。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應試禮部,并列第一,因為“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被主和官吏罷免。乾道六年(1170),詩人去四川任通判,閱二年,調任四川宣撫司于辦公事兼檢法官。陸游入幕后,積極贊助活動。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為奮發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也成為了陸游許多愛國詩篇的現實基礎。
此時的南宋戰火紛飛,女真統治集團大肆進攻南宋領土。女真統治集團占據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統治集團昏庸無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搖尾乞憐,屈膝投降,從而使原來就沒有開國氣象的南宋更加顯得人心消沉,國勢更加萎靡不振。此時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詩人陸游用其豪邊悲壯的筆調唱出了激昂雄壯的戰歌,抒發出了國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顯露無遺。
我們在他的愛國詩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詩人渴望故土能夠早日恢復,祖國能夠早日統一的強烈的愿望。“四海一家天歷數,兩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聽洛嵩”“何日王師從天下,雷雨項洞收槍”詩人常常借助他自己豐富的想象把他時刻不忘恢復神州的愛國壯志與理想抒寫出來。“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這是詩人想象王師出征北伐,勢如破竹、盡復失地的情景;“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一樣。”這是對勝利后人民重建家園,四海之內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為了早日實現這種理想,詩人在夢里也念念不忘收回淪陷區的計劃。“夢里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詩人把自己報國,壯國的熱忱統統從詩歌中表現出來,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國壯志。
南宋統治集團內主和派禍國殃民的罪行及貪生怕死的行徑令詩人無比憤慨,他以詩代槍深刻、銳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檜)”這種揭露是很深刻的。同時,詩人還刻劃了這些人沉湎聲色,茍且偷生,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的丑惡嘴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東家喚客宴畫堂,兩行玉指調絲簧,錦繡四合如垣墻,微風不動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統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陸游抱定了愛國復仇的強烈愿望,但是,擺在詩人眼前的卻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斷排斥、迫害愛國人物的殘酷現實。因此詩人常常感嘆:“塞山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得天獨厚斑”“胡未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不僅僅是詩人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詩人對南宋暗黑統治的強烈控訴。然而詩人不畏難艱,不怕高壓,紿終堅持愛國立場,絲毫也沒有改變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歡樂、痛苦、理想和現實都寫進了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自己不復國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表示了“老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和無極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發,直抒胸臆的呤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激昂慷慨,雄渾豪放的短短28個字,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恢復國土的愿望,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基本每一段都為一個小故事!
7.陸游愛國的故事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后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陜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并且終于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放翁十余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于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后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云:“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云:“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